地理(新人教版必修3):4.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1》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3):4.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1》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2-22 18: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内容详解
教材先介绍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要素来确定区域农业发展大方向,再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为契子,自然地引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布局与生产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为案例进行分析,使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标题:地理条件,主要从三个方面: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1.气候条件:首先介绍了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接着通过分析“图4.1东北位置图”和“图4.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知识点的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读图析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并启发学生从降水、气温、热量等要素去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
2.地形、土壤条件:教材先介绍了不同地形的农业发展方向,再以“图4.3东北地区地形”图说明了东北的地形结构,通过学生读图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东北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结构。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社会、经济条件:教材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市场、交通、人口、发展历史等方面分析了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活动”内容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东北地理条件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学生对“活动”问题的讨论、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标题:农业布局特点,从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因素分析了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并以此将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4.4和图4.5,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东北地区南北和东西降水、气温差异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综合、比较三大农业区域的生产特点。
活动1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通过学生活动,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并认识到科技条件的发展可以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
活动3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发现东北乃至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第三标题: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黑龙江拥有的土地面积、机械数量等说明东北农业生产的特征──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用图4.10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初步区域化专业化的形成。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适当介绍美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对比,使学生加深对农业机械化、区域化、专业化的认识,从而了解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增强国情教育。
第四标题: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分析,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要求。激起学生对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探究欲望,为讲述东北三大农业区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活动”内容的设计围绕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生产环节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分析其生产的有利地理条件以及生产的特点、不足,从而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⑵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⑶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可持续发展。
2.难点:
⑴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⑵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
⑶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⑷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知识结构
五、课时安排:共3课时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例举法、探究法、对比法、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选用十六大会议关于农业的讲话,让学生感性认识国家对农业
问题的重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介绍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油料作物基地、糖料作物基地、农业出口区等,在地图上认知空间位置,这样取得更深刻的印象。
[过度]
从图中找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平原,并分析该区域为什么建国后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该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条件是什么?阅读P66第一自然段,探讨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板书]一、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板书]1.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这部分结合地理必修1农业区位选择的部分内容,引起学生
巩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作铺垫。
[板书]2.确定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平原区:耕作业
草原区:畜牧业
山区:林业
[板书]3.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人们利用丘陵地形,发展果园经济,多种经营;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的有利条件,发展基塘生态农业为例加以说明。
了解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一般步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板书]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承转]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板书]㈠东北地区的范围
[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河流及山脉。
[板书]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板书]1.气候条件
[学生分析比较]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图4.2)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学生探究]P67思考3分析东北地区热量条件的影响,既是优势──低温冷害,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也是劣势──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
[板书]2.地形、土壤---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学生思考并填表]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板书]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比较]
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我们可知,东北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能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