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生物圈中的动物
动物的类群
代表:
代表:
代表:
环带
(区别蚯蚓前后端依据)
体表有黏液,腹部有辅助运动的刚毛。
蠕虫动物
蠕虫
动物
代表:
1、生活环境: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2、特征: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胸部有三对足,均分节,两对翅,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呼吸器官为气管,胸部、腹部有气门与外相连
足
翅
3、意义:这些特征使它们的运动更加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这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代表:
鳍:背鳍、臀鳍保持竖直平衡,胸鳍、腹鳍保持左右平衡,尾鳍产生前进动力决定前进方向
特征:身体呈梭形,体表光滑;体表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色保护色
运动器官
侧线:身体两侧各一条,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
体色:身体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
体形:身体呈梭形,(能减少鱼在水中游泳的阻力)
鳞片:鳞片覆盖体表。
脊柱:保护支持作用
呼吸器官:鳃
鳃弓
鳃盖
鱼呼吸时口与鳃盖交替张开闭合水经过鳃时过滤出来其中的氧气进入鳃丝中毛细血管的血液里
脊柱
鱼类总结
2、体色:保护色
代表:
代表
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1、用肺呼吸
2、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鳞片或甲,可保护身体,也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卵有坚韧的卵壳,适应在陆地上生殖发育
4、一般有四肢,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5、陆地上产卵,繁殖、幼体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概念: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
变温
动物
鱼类
体形: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鸟在空中飞行的阻力)
翼:前肢变为翼(飞行器管)。
羽毛:体表被覆羽毛(保温作用)。
胸骨、胸肌:胸骨发达,有龙骨突,胸肌发达(牵动两翼,产生巨大动力)
1、家鸽骨骼轻而多有愈合,骨片薄,且长骨中空,充满空气,这样的骨骼既可减轻体重,又能加强坚固性,有利于飞翔
2、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龙骨突两侧生有发达的胸肌,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家鸽骨骼有利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2)、呼吸过程:吸气时,一部分空气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储存在气囊中的空气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双重呼吸(鸟类特有)
(3)意义:双重呼吸能保证鸟飞行时氧气的充分供应
消化系统:
嗉囊(暂时贮存和软化食物)
直肠(极短,减轻体重)
1、鸟类有角质喙,无牙
2、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
3、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短,能减轻体重;
4、双重呼吸,提高氧气利用率
5、体表被覆羽毛,具有保温作用.
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外部形态
身体呈流线型
体表被覆羽毛
飞行器官是翼
4、代表:
体表被毛,具有保温作用
胎生和哺乳能提高后代成活率
哺乳类代表
概念: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
恒温
动物
哺乳类
3、繁衍种族
三、动物的运动
运动系统
骨
骨连结
骨骼肌
骨骼
骨
骨
连
结
骨骼肌
骨
连
结
不活动
的连结
半活动
的连结
活动连结(关节)
关节软骨
关节结构
关节腔:内有关节囊分泌的滑液,减少骨间摩擦
关节牢固:关节囊和韧带
肌腱
肌腱
肌腹
1、一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
骨骼肌
2、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后,就会收缩,并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先天性行为
1、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的行为。
3、获得途径:体内遗传物质
5、适应范围:小
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
3、获得途径:生活经验和学习
5、适应范围:大
生来就有的
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体内遗传物质决定
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小
大
学习行为的建立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区别
联系
形成 获得途径 适应特征 适应范围
先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
社会行为
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其行为具有一定社会性的动物的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点:
1、群体内部往往具有明显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内有明显的等级。
群体中分工合作进行信息交流:
声音 、形体姿势 、动作及气味
研究动物的行为的意义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1、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
2、分解体内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二、维持生物圈的生存和稳定
1、促进植物繁衍:为植物传播花粉或种子
2、维持生态平衡:动物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维持生物圈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1.下列哪项不是水螅的特征( )
A.有口无肛门 B.体壁有两层细胞
C.两侧对称 D.口周围有触手
2.下列哪些不是蚯蚓的主要特征( )
A.身体靠前端有一环带
B.身体柔软,背部光滑湿润
C.身体有许多相似体节组成,运动灵活自如
D.身体有许多差别很大的体节组成,运动缓慢笨拙
3.下列哪项不是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
A.有口无肛门 B.细线形或圆筒形
C.两侧对称 D.两头尖
练习
C
D
A
4.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A.蜜蜂 B.蚊 C.蚯蚓 D.蟋蟀
5.下列生物中,全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家鸽、壁虎、青蛙 B.蝗虫、蚯蚓、蜈蚣
C.鲫鱼、家兔、螳螂 D.蚂蚁、蜜蜂、鲨鱼
6.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呼吸器官是( )
A.肺 B.鳃 C.气管 D.气囊
7.蝗虫是常见的节肢动物,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身体分头部、胸部、腹部
B.触角、足均分节
C.体表有外骨骼
D.胸部有两对足、两对翅
C
B
C
D
8.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他进行气体交换靠( )
A.刚毛 B.湿润体表 C.环带 D.体节
9.蚯蚓刚毛的作用是( )
A.感觉光线 B.感觉声音 C.运动器官 D.协助运动
10.我们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最方便的是根据( )
A.环带 B.尾部 C.头部 D.气门
11.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相似之处是( )
A.体表有外骨骼 B.身体分布 C.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D.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B
C
A
C
11.水中的氧气进入鱼体内的途径是( )
A.水→口→鳃→血液 B.水→鳃→血液
C.水→鼻→鳃→血液 D.水→口→鼻→鳃→血液
12.下列叙述中与鲫鱼适于水中生活无关的形态特征是( )
A.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 B.身体呈梭形
C.体表有鳞片和黏液 D.身体的两侧有侧线
13、蝙蝠不属于鸟类,而属于哺乳类,这是因为其( )
A.有发达的胸肌 B.善于飞翔
C.是胎生哺乳 D.有翼
B
A
C
14.对两栖动物中的“两栖”含义的理解最正确的 ( )
A.幼体生活在水中
B.有时生活在水中,有时生活在陆地
C.主要生活在水中,也可以在陆地生活
D.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
15.爬行动物是指 ( )
A.只能在陆地上爬着行走的动物
B.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卵生的一类脊椎动物
C.体表有黏液的动物
D.四肢短小,爬行缓慢的动物
D
B
C
19、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0、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里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21、下列几种动物中,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
A、? 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 山雀偷吃牛奶
22. 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 ) A蚯蚓 B 大山雀 C 黑猩猩 D 牛
D
B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