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演化 单元复习试题
1.下列哪一过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 )
A.无机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
B.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
C.有机大分子物质→相对独立的体系
D.相对独立的体系→具有了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繁殖功能
【答案】D
【解析】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故选:D。
2.原始大气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A.氧气 B.氨气 C.水蒸气 D.甲烷
【答案】A
【解析】
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3.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答案】B
【解析】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可见B符合题意。
4.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B.装置中的四种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
C.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D.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答案】D
【解析】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该实验不能证明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5.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现代地球上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中具有氧气
【答案】A
【解析】
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美国青年学者米勒通过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发现无机小分子物种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其中就有几种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A正确。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错误。
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C错误。
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D错误。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过细胞色素C的研究可以知道生物进化的历程
B.同源器官的存在,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D.达尔文提出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其核心是自然选择
【答案】D
【解析】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越相似或相同。比如人和黑猩猩。而如果在进化史上相去甚远,则其其细胞色素C也相差越远,比如人和酵母菌。而不能得知生物进化的历程,A错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B错误;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C错误;达尔文提出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其核心是自然选择,D正确。
第二节 生进化的证据
1.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示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均为该地层中发掘出的最高等的生物)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
③在Ⅰ层里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④在Ⅱ层里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
⑤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
⑥物种B的出现晚于物种A.A、①③⑥ B、①②⑥B、①②⑥C、②④⑤ D、①③⑤D、①③⑤ D、①③⑤
D【解析】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 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Ⅱ层要比Ⅰ层古老,所以位于Ⅰ层的物种A要比位于Ⅱ层的物种B出现得晚,并且结构复杂、高等。图中的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物种B位于古老的地层,而物种A位于较晚的地层。因此物种A比物种B更复杂、更高等;物种A形成的时间比物种B要晚;与物种A相比,物种B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而不能说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的,如高等的原始哺乳动物不一定是由低等的生物原始两栖类进化来的。由于地壳运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Ⅰ层里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故①③⑤说法正确。
2.人的上肢,蝙蝠的翼手,鲸的鳍和鸟的翼,从外形和功能看很不相同,但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这说明(? )
A.它们是同源器官,但起源于不同的原始祖先
B.它们是同源器官,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C.它们是同源器官,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
D.它们既是同源器官又是同功器官
B解析 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鸟的翼、鲸的鳍、蝙蝠的翼手和人的上肢,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上一致,说明它们属于同源器官,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故选项B说法正确。
如图所示一从未受到破坏的深积岩层的顺序,图中表明其中一层含有化石A,而另一层含有化石B。据图示说明( )
A.物种A比物种B简单、低等?
B.?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
C.?物种A出现在物种B之前?
D.?物种A是由物种B进化而来
B解析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B比化石A埋藏的深,表明化石B形成的早,化石A形成的晚.因此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
3.人体保留了哺乳类所具有的阑尾、体毛和尾椎骨等痕迹。人体的这些痕迹器官在生物进化中属于( )
A.古生物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胚胎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
B解析 比较解剖学是利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各种不同生物的器官位置、结构及起源的科学。人体保留了哺乳类所具有的阑尾、体毛和尾椎骨等痕迹。人体的这些痕迹器官在生物进化中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故B正确。
4.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鸟的翼、蝙蝠的翼手、鯨的鳍、狗的前肢和人的上肢,从外形和功能来看,这些器官很不相同,但是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都是由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排列的方式也基本一致,都是同源器官。请分析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________进化而来的。
(2)这些同源器官的内部结构相似,但形态、功能却相差甚远。这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________逐渐进化来的。
(3)除了化石,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的证据,你还知道哪些证据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
(1)共同的原始祖先
(2)适应不同的环境、行使不同的功能
(3)胚胎学证据,遗传学证据
【解析】(1)鸟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鲸的胸鳍、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内部骨骼组成相同;各部分骨块和动物身体的相对位置相同。通过对比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发育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相同的来源,这样的器官叫同源器官。(2)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同源器官的外形差异由于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的环境、行使不同的功能逐渐形成的。(3)除了化石,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胚胎学证据、遗传学证据。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按照植物进化历程将下列植物进行排序是( )
①原始的种子植物?②原始多细胞藻类?③原始单细胞藻类④原始的苔藓植物?⑤原始的蕨类植物.
A.③②①⑤④ ?B.③②⑤①④?
C.③②④⑤① ?D.①③④⑤②
C 解析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划分,生殖多为低等的孢子生殖,是最低等的植物.因此,植物的类群由低等到高等依次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故选项C正确。
2. 如图所示“进化树”可以直观的表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从该进化树可以推测
A.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f B.在地层中出现化石最早的生物是c
C.较a和b而言,a和d 的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A解析 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可以发现a、b及c、d间的亲缘关系更近, 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也就意味着a、b、c、d、e都比f更复杂、更高等、陆生的可能更大,但我们却不能确定a、b、c、d、e之间谁高等谁低等,故B、C、D都不符合题意。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可结合生物进化树进行记忆。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 )
A.原始的单细胞藻类???????????
B.原始的苔藓植物???????????
C.原始的多细胞藻类???????????
D.原始的种子植物
A解析 植物的进化历程:
4.动物进化历程中最早成为真正原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
A.鱼类? B.爬行动物?
C.两栖动物 D.哺乳动物
B 解析 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代的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古代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5.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已经完全被实验证实
B.人工选择比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更大
C.进化总趋势为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D.胚胎学和解剖学的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C解析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只是一种假说,无法被证实。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具有重要作用;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符合题意。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直接的证据,故选C
6.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生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以上生物中,属于种子植物的是______(填字母),它的种子的外层有______包被.属于脊椎动物的是______(填字母).
(2)C属于______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3)D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属于______植物.
(4)E生活在水中,它用______呼吸.
(1)B;果皮;A、E;(2)节肢;(3)蕨类;(4)鳃;
解析(1)B向日葵能够结出种子,利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而且其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青蛙、金鱼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蜜蜂属于无脊椎动物。(2)蜜蜂的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3)D肾蕨用孢子繁殖后代,生殖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具有根、茎、叶的分化,茎生在地下,属于蕨类植物。(4)E金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下列各项中,与自然选择无关的是(?? )
A.鲫鱼的背部是深灰色、腹部是乳白色??
B.螳螂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十分相似
C.一窝小猫的体色有黑色、白色和黄色?
D.草原上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
1.C 解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鱼的背部是深色、腹部是白色,螂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草原上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BD不符合题意;小猫的毛色不同,体现了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性,因此这是一种变异现象,与自然选择无关,故C符合题意。
2.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达尔文的观点,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B.繁衍后代的需要
C.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的结果?????
D.代代经常作用的结果
2. C 解析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公鹿的鹿角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公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公鹿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这是适者生存;没有发达鹿角的公鹿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不会遗传下去,这是不适者被淘汰。这样经过一代代的选择进化,就成了今天的有发达鹿角的公鹿。
3.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留下来并繁殖后代,这种现象称________。
(2)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作用,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这个性状逐代遗传和变异而加强。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基础是________,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
(1)适者生存(2)选择(3)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解析(1)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2)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青霉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是通过青霉素与细菌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4.综合探究:如图表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历程的解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表示的长颈鹿个体颈的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这种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这些变异是可________的。
(2)在长颈鹿的进化中,颈长属于____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3)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且不定向的。食物对长颈鹿颈部长短的各种变异进行了________。
(4)现代长颈鹿是颈都很长,主要原因是在生存竞争中,古代颈短的个体________,颈长的个体________,这说明个体与环境的变化是______。
(5)像这样,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________。
答案(1)遗传 (2)有利 (3)选择 (4)被淘汰 生存下来 相适应(5)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解析(1)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因此出现以上个体差异的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产了可遗传的变异。(2)颈长的个体,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有利变异。(3)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4)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去,并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经过许多代,颈短些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进化过程中,这样的个体是与环境变化是相适应的。(5)达尔文把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第一章 生命的演化 综合测试
1.根据下面的化学进化过程示意图和人类起源过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表示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
(2)米勒实验证明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图中______(用字母表示)过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原始生命的特征是能实现______和______。
2.如图所示,在地层中发现A、B、C三种化石,请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更高等、更复杂的化石是_____。
(2)出现较早的物种是_____。
(3)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三种生物进化的顺序是_ __(用字母箭头排序)。
(4)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里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说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非常重要的证据。
3.达尔文发现在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不同种的地雀,它们的食物不同,喙形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请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说明地雀的进化过程及其原因。
(1)在地雀的祖先中具有________变异,为其进化提供了________。?
(2)在不同岛屿的特定条件下,地雀与环境之间存在的________,是不同岛屿上地雀进化的________。?
(3)?不同岛屿的特定环境的_______作用,保留了有利变异的个体,并决定了地雀的进化________。?
(4)?有利变异通过________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上述长期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地雀。?
(1)不定向 选择的原料(2)生存斗争 动力 (3)选择 方向 (4)遗传
解析 (1)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材料中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微小、不定向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2)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生活在不同岛屿的龟类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最终形成了与不同岛屿环境相适应的龟类,因此生存斗争是不同岛屿上龟类进化的动力(3)不同岛屿上的龟类,其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环境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因此龟类的进化方向是朝着适应不同岛屿的环境的方向进化的.(4)适应环境的变异逐代遗传下去并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的龟类种群。
4.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B.生物进化的基础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C.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D.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昆虫特别多,是因为无翅昆虫的翅膀被风吹掉了
D解析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非常重要的证据;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因为无翅昆虫的翅膀被风吹掉了,故符合题意。
5.如表是7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细胞色素C的组成差异,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已知人的细胞色素C是由104个氨基酸组成)
名称 黑猩猩 猴 马 鸡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与人的差别 0 1 12 13 21 35 44
(1)基于这些数据,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组成差异________?。
(2)从上表中看,人和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________?。
(3)上述研究采用了分子生物学 法,为生物的________?提供了证据。
6.下图是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学者______设计的。
(2)A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________,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________。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中的________。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________,实验后可检验其中含有________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________到_______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7.如图是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实验装置是美国科学家________设计的.
(2)实验装置A中泵入的是甲烷、氨气、氢气、________等气体,该混合气体中绝不会含有______,相当于________;设置电极进行火花放电模拟_______。
(3)装置B里的液体相当于________,经过一周后,在收集的溶液中检测到______等有机物的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
(4)此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从______生成有机物是完全可能的。
8.分析下列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就称为化石。科学家研究化石可以获得很多过去生活过的生物的信息。
(1)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_________)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D.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2)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_________)
A.缺乏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变异???
B.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
C.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
D.繁殖能力太低而逐渐灭绝了
(3)从化石记录看,藻类植物最先出现,然后是苔藓植物,再后来是蕨类植物,然后才出现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可以推测,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_________)进化来的。
A.古代藻类 ??????B.古代蕨类植物
C.古代苔藓植物 ???D.原始生命
(4)图化石上所示的生物,你认为它可能属于(_____)
A.鱼类? B.两栖类?C.爬行类 D.哺乳类
(5)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你认为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水蚤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1)实验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宜温度是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
(3)实验中20℃或28℃中都有生存的个体,它们都是________的个体,因而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到了________作用.
(4)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说明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如果生物缺少适应环境的变异就要被环境所淘汰.这种在________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________.
22.【答案】 (1)25℃
(2)变异
(3)适应环境 ;选择
(4)生存竞争 ;自然选择.
10.进化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据图分析回答:
(1)树根处[A]代表________,它诞生在______中。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 ] ;最早出现的植物是原始的 。最高等的植物是适于陆生的[D] 植物。
(3)研究中华龙鸟化石,发现其既有爬行类特征又有鸟类的特征,可证明原始的鸟类很可能是由原始的 进化来的。可见_________是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4)观察进化树,得出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鱼类的心脏结构比[E]的简单
B.最早出现根、茎、叶分化的植物类群是蕨类
C.[B]与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苔藓植物近
D.图中所示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是最高等的
1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按照体内有无脊柱可分成两大类群,其中与图A所示动物属于同一类群的是______(填字母)。
(2)图A动物身体呈______对称,有口无肛门。
(3)图B中的动物能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是它的________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4)图C中的动物的卵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________,它里面含有__________。
(5)图D中的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______中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6)图E中的动物发育要经过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
(7)图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______(填字母)。
(8)图中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1)B.C.D(2)辐射(3)生殖和发育(4)胚盘 细胞核(5)水中 变态(6)卵、幼虫、蛹、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7)C(8)A E D B C
解析 观察图示可知,A是水螅、B是蜥蜴、C是鸟、D是青蛙、E是蝴蝶。(1)动物按照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中A.E是无脊椎动物;B.C.D是脊椎动物。(2)水螅是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3)蜥蜴是爬行动物,其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硬的卵壳保护。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4)鸟卵的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未受精鸟卵的胚盘较小,内有一个细胞核。(5)青蛙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离不开水,必须在水中进行,青蛙的幼体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异,青蛙的这种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6)蝴蝶的发育经过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有明显差别,这类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7)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因此,图中C鸟属于恒温动物。(?8)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无脊椎动物的顺序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类、鸟类、哺乳类。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的结构更加复杂:更为进化。因此,图中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A水螅(腔肠动物)E蝴蝶(节肢物)D青蛙(两栖动物)B蜥蜴(爬行动物)C鸟(鸟类)
12.下图表示生物进化大致历程的进化树,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生物类群: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④_________;⑤_________。
(2)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_______。
(3)在生理上,动物类群①的繁殖方式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植物类群③在繁殖方式上比植物类群④高等的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
(4)能产生种子的植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能监测大气污染的植物有________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是________,节肢动物的体表具有_________。
(5)在进化上,古代爬行类进化出了鸟类和[ ]_________,
(6)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应的形态、结构特点,这是环境__________的结果。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那么跑得第二快的动物是谁呢?这块银牌属于北美大平原上的一种食草动物--叉角羚。据测算,它们跑起来最快可达88公里/时,还能以56公里/时以上的速度一口气跑上四分钟.如此惊人的奔跑能力,比狼、灰熊和美洲狮等当地食肉动物超出太多,几乎“没有意义”。此外,特殊的身份结构也让他们付出了耐寒能力差、不擅长跳跃障碍等代价。那么,叉角羚到底为何会演化成这个样子呢?
古生物学家估计,在北美洲曾经生存过高速食肉动物。后来,人们发现了北美猎豹的遗骸和化石。根据化石分析,它有许多与现生猎豹相似的身体特征--短脸、修长躯干、长而瘦的四肢、结构轻巧的肢骨,而且捕猎方式很可能和现生猎豹一样--通过短距离冲刺追上猎物。有关它的最后化石记录大约在1.3万年前,也就是上一次冰河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根据少量遗骸所保留的DNA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北美猎豹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于美洲豹,与猎豹较远。
据记载,距今1.5-1万年前,全球有6℃升温,可能导致植物大量死亡.在北美洲,大量食草动物灭绝,北美猎豹等多种食肉动物随之消失。残存下来的少量叉角羚,后又繁殖起来,从此“失去对手”。
一些美国科学家正在筹划“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意图在美国的一些大型野生牧场中引入大象、骆驼、野马、狮子等冰河期北美大型动物的近亲,甚至在部分保护区里“重建完整的北美史前生态”.其中就包括引入非洲猎豹,以扮演叉角羚的“天敌”。
(1)研究古生物的最主要材料和证据是 ,它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在研究北美猎豹的过程中,还用到了 的方法,这是现阶段研究生物亲缘关系最准确的方法。
(2)叉角羚的祖先并不像现在一样是高速动物,按照达尔文的 学说,对叉角羚进化历程的解释是:叉角羚的后代奔跑速度有的快,有的慢,这种个体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 。在生存斗争中,奔跑速度慢的个体容易被______,保留下来的往往是______的个体,而这样的优良性状会______给后代,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终于造就了叉角羚的“飞毛腿”。
(3)请结合本题阅读材料,谈一谈你对“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的看法: 。
( 1)化石;分子生物学;
( 2)自然选择;变异;淘汰;奔跑速度快;遗传
( 3)学生可以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如对于“更新
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从积极的方面认为这项
计划有利于保护动物: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保
护生物的多样性等;或从另一个角度认为该计划
会导致现有生态环境与平衡遭到破坏等。
解析 (1)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较全面的证据。 据资料可见:“根据少量遗骸所保留的DNA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北美猎豹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于美洲豹,与猎豹较远.”这是分子生物学证据。
( 2)古代的叉角羚奔跑速度有的快,有的慢,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跑得慢的个体不容易得到食物被淘汰,跑得快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
( 3)对于“更新世野生动物复兴计划”,从积极
的方面认为这项计划有利于保护动物,保护生物
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或从另一个
角度认为该计划会导致现有生态环境与平衡遭
到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