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3 08: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浏览文本,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细读文本,品味本文典雅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3. 学习本文如何运用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进行生动说明。
4. 感知《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内容、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获得审美方面的知识,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深入文本,学习画作背后的深刻意蕴。
2.细读文本,品味本文典雅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预习,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2.课件、微课、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千古传奇《清明上河图》
有一幅历史画卷,它让北宋遗民叩问历史时念故国不堪回首;它让徽宗逃跑避难时长太息以掩涕;它让世人投以目光时忆名公绎思挥彩笔,它就是享誉世界的水墨名画《清明上河图》,世人皆说这画卷繁华丰盈,它究竟繁华到了什么程度?(补充材料)
二、阅读探究:彰显繁华《清明上河图》
把这些内容有条不紊恰到好处的安放在画卷中,可见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而把这庞大的画卷内容用文字一一生动再现,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艺术家毛宁先生的《梦回繁华》中去品一品。
(1) 浏览文本,概括说明内容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用简洁语言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明确: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画作内容、艺术特点、社会价值
1. 作者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这些内容用到了哪种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
2. 作者介绍画作内容时又用到哪种说明顺序?
明确:开卷、中段、后段,空间顺序
(二)细读文本,品味生动语言
这一段也恰恰是作者独具匠心、集中笔墨为我们再现《清明上河图》繁华景象的段落,下面
1.请同学们细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如何用生动语言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谁先来和大家交流一处你找到的繁华景象?
明确:
句一: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教师点拨:哪几个字是这句话的点睛之笔?
明确:结构精美,宛若飞虹,生动形象突出说明对象特点,像天上的彩虹,说明其形状和特点,打比方最合适
句二: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教师点拨:出示对比句
明确:A句与B句相比,多处修饰语能够生动再现当时热闹繁华的景象,仿佛身临其境,摹状貌最合适。
句三: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明确:摹状貌说明方法,将紧张场面生动描摹,让人如身临其境。
句四:四字词语
明确:疏林薄雾、农舍田畴,画面内容更丰富,语言凝练,符合气质。
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大量四字词语的使用为文章大增亮色,本文作者毛宁先生是一位艺术家,所以本文的语言不仅生动还十分专业。
句五: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明确:语言专业性,这生动是建立在对事物真实介绍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十分符合说明文的严密性、科学性。
2.总结生动说明:
作者在再现画繁华景象的过程中,为力求详尽,专业、生动,使用了一些说明技巧,老师结合大家的发言总结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1 说明顺序,条理清晰②说明方法,生动形象③四字词语,典雅凝练④语言易懂,严密专业(笔记)
(三)再读文本,探究繁华主题
看来,作者不愧是有深厚文字功底的艺术家,他用文字生动再现《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景象,更弥补了我们普通人对《清明上河图》知之甚少的遗憾。
面对如此繁华丰盈的艺术佳作,作者为什么要说“梦回繁华”呢?你能不能试着从文中找找依据?
(1)明确:画家追思繁华,虚假繁华,大造盛世假象
教师点拨:为何说这繁华是虚假的,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如长途跋涉,无暇一顾
教师点拨:这些虚假的景象都被谁看在了眼里
明确:张择端(补充资料2)(板书:追思)
(2)明确:遗民回首故土,繁华不再,作者没有直接将说明对象用作题目,除了向我们展现画卷中的繁华外,更主要的是这繁华对于北宋遗民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回忆,盛景不重来,繁华不待人。(板书:回望)
其实,这幅国之瑰宝于我们而言,是我们欣赏北宋市井风情的艺术文物,于北宋遗民而言确是他们渴望梦回繁华故土的历史隧道。原来这幅画作背后有着如此深沉的历史,不愧是充满历史价值的民族瑰宝。所以孩子们,我们读文章,不仅要读文字,还要透过文字读出它背后的思想。(出示课件:思想)
这样一副既有美感又有思想的画卷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千古名画果然非同凡响,从文字到画面,仿佛整个画卷都有节奏地动了起来,就如作者在文章第三段介绍的一样,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三:课上实践:躬行执笔《清明上河图》
留下无尽的回味,课程至此,《清明上河图》让你有了怎样的回味?同学们,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回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你想去哪看看呢?我们来完成一个小练笔:
如果能回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我想去 看一看,那里……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说明技巧(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四字词语)

如果能回到《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我想去茶坊看一看,那里贤人雅士,聚坐畅谈,杯盏相映,诗赋成篇,斟一杯香茗,听悠悠琴曲,闻淡淡茶香,赏片片繁华。
同学们的文字太有味道,看来你们是真的被画卷打动,得之心而寓之文也,其实这幅传世佳作不仅打动了我们, 还打动着无数喜爱它的人(播放微课)
四、课堂总结:永驻心间《清明上河图》
原来属于我们的民族瑰宝如此绚丽夺目,备受关注,我们应该引以为傲,同时也应该不忘使命,将这些我们特有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节课,我们跟随北宋遗民感受了一段梦回繁华的心灵旅程,跟随毛宁先生的笔品味了典雅文字,欣赏了繁华画卷的艺术成就,感悟了其历史价值,还了解了生动说明,更亲自提笔创作了一段生动说明的文字,可谓收获满满,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如作者一般,善于观察,如果有机会也将你身边的灿烂文化记录下来,使其得以传承,为后世留下重要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