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生物 必修3 5.5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生物 必修3 5.5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26 17: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是,能通过什么方式消除污染?
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
微生物的分解
2)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净化作用
害虫数量增加
害虫数量减少
食虫鸟数量增加
食虫鸟数量减少
2)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大火

种群密度降低

阳光充沛、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的植株

种群密度增高
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如果外界的干扰强度超过了其自我调节能力范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遭到严重破坏而无法恢复!
例如: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维持原状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生物种类

营养结构
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

生物种类
稀少
营养结构
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对于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生态系统,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环境条件极其恶劣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存在相反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稳定性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还能促进森林的更新。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加投入,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
措施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
  除了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水循环失调等原因以外,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也是重要的原因。
  原来,设计者虽然在“生物圈II号”内模拟了多种生态系统,但引进的生物却主要是生产者,动物、真菌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传粉的昆虫死去了,有些植物就只开花不结果了。由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了,植物很少被动物取食,加之缺少细菌和真菌的分解,导致枯枝落叶大量堆积,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
  恐怕还有比例不对的原因,在真的生物圈中平均每人所对应的大气,水,植物等是那么的广阔,而二号呢 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就那点大气,水,植物等,哪怕就是生活一个人也已严重不够了,更何况是几个人.
  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结果而非原因,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因为植物相对太少了,不足以将人和植物自身产生的那么多二氧化碳转化并释放氧气.氧气的消耗速度高于产生速度,而二氧化碳的产生高于消耗.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