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水平测试
对应学生用书P115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
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C.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
答案 D
解析 “蔡侯纸”是对西汉造纸技术的改进成果,故A项错误;“蔡侯纸”发明后,纸张的推广仍然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故B项错误;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故C项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纸的普及推广,从而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存储,故D项正确。
2.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C.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四大发明传到西方以后,为西方战胜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发挥类似的作用,未能推进社会的根本变革,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D项夸大了三大发明的作用,排除。
3.下表是《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该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遗产项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国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具有注重实用性的特点
B.侧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C.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D.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答案 A
解析 该表所列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是为农业、手工业服务的,具有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对前代成就的继承与创新,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C、D两项错误。
4.“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 B
解析 汉字演变总趋势应是由繁到简,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舞”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汉字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故B项正确;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
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C.政局影响文化的走向 D.汉字体系开始成熟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而唐朝政治统一,故魏晋南北朝“文字混乱”,而唐朝书写规范、统一,注重法度,反映了政局影响文化,故C项正确;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体系,故D项错误。
6.苏轼作《枯木竹石图》,以枯木、怪石、丛竹等为题材,并有自题诗:“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岈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该图( )
A.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情趣
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是宋代风俗画的典型代表
D.体现豪放飘逸的境界
答案 B
解析 “以枯木、怪石、丛竹等为题材”无法体现“生活的真实”,故A项错误;“苏轼作《枯木竹石图》,以枯木、怪石、丛竹等为题材,并有自题诗”据此可以判断是典型的文人画,体现作者品质和意趣,象征自己的品格,与理学注重精神气节的倡导有关,故B项正确,故C项错误;文人画体现了文人的意趣,无法体现其豪放飘逸,故D项错误。
7.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答案 B
解析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8.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B.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答案 A
解析 A项是相声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故错误,符合题意;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京剧的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京剧的舞台角色主要是生、旦、净、丑,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盛唐时代,可算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诗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
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
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李杜诗篇万口传”
答案 D
解析 颜柳是唐代楷书大家,故A项错误;韩(愈)、柳(宗元)主要成就在散文,故B项错误;苏(轼)、辛(弃疾)是宋代词人,故C项错误;李(白)、杜(甫)是唐代的“诗仙”和“诗圣”,故D项符合题意。
10.“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整齐,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诗歌高峰,词又称长短句,起源丰富而复杂,有的改自格律诗,有的来自教坊曲,有的源于民间,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故①③④正确。“对仗工稳,句式整齐”属于唐诗的特点,②错误。选择C项。
11.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肯定元杂剧主要是因为它( )
A.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体现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是元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王国维肯定元杂剧主要是因为它“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反映了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故A项正确;元杂剧是艺术的再现,而非真实记载元朝历史,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小说故事,几乎篇篇都能打动听众。在勾栏、茶坊,听众们不仅自己认识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熟悉了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且又通过他们的复述与改造,广为传播。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官场政治腐败 B.通俗文艺繁荣
C.商品经济发展 D.思想控制加强
答案 C
解析 官场腐败能够成为小说内容而吸引一部分听众,但不能成为小说流行的一般原因,故A项错误;“通俗文艺繁荣”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与设问“由于”不符,故B项错误;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小说的流行不是政府推行的结果,而是由于听众主动接受、广为传播,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很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
材料二 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答案 (1)观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说明: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开辟和整体世界的形成;印刷术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反对明朝中期以来知识界“空谈心性、不重实事”的学风;注重亲身实践、强调实验;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总结。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可以归纳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对欧洲的影响来分析观点即可。第(2)问,从材料二“医者贵在格物”“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十分重视科学实验”“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14.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又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答案 (1)理学的兴起,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词、戏曲等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矛盾激化。
(2)社会现象:非议朝政,抨击君主;张扬个性,自主择偶;否定礼教,追求平等。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制度的腐朽;理学占主导地位等(思想方面写西学东渐也可)。
(3)依据:人文意识的觉醒。意义:拓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理学的兴起、戏曲的出现和社会矛盾激化等角度综合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私议朝政者……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又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可从抨击君主专制、择偶自由以及追求平等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可结合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时代特征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并结合所学,从人文意识觉醒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从史学研究范围的角度思考作答。
课件12张PPT。专题知识整合
知识导图/专题整合一、中国古代科技与文艺的主要成就及其特征二、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某种程度看,思想文化状况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态势的客观产物。因此,抓住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征,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剖析隐藏在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依据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之划分为六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和学术思想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诗经》和楚辞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对外交往扩大,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地位,汉赋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汉民族的自信心;思想领域也逐渐统一,儒学独尊局面逐渐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民族大融合加强。反映这一战乱时代的文化——佛教盛行。另外,数学和农学也取得一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特别是诗歌创作发展繁荣,达到顶峰。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达到高度繁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此期间完成并外传。另外,反映商品经济繁荣的词和元曲、元杂剧兴盛。
6.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和政府的“海禁”政策及闭关锁国政策,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虽然仍走在世界前列,并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随后又发展迟缓。文化领域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非选择题之比较类设问的解题技巧[典例]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答案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解析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适当概括即可,关键信息主要有“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传播西方宗教”等。
点拨 对比较型材料解析题的解答,要在基本掌握答题模板的基础上进行审题和答题。首先要明确试题的比较类型,明确是求异型还是求同型亦或是求异同型;然后审读设问,以明确比较的对象、视角和要求;三是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如果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那么答案一定要从材料中概括得出,如果设问还要求结合所学,那么还得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回答。本课结束课件32张PPT。秦始皇课后作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最令人满意的书写材料”可知,这项发明是造纸术,故选C项。[学业达标]
1.古代中国有种发明成果被证明是表达人类思想最令人满意的书写材料,虽说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得传播信息有了更为丰富的媒介,但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这种发明是( )
A.羊皮纸 B.竹木简 C.造纸术 D.印刷术2.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
A.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
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
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纸地位日益重要,不能反映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故A项错误;造纸技术的进步使纸张使用更加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书写原料来源更广泛,故C项错误;纸作为一种书写材料在汉朝已经存在,东晋末年官方的命令只是使纸的使用更加广泛,但不能称之为“革命”,故D项错误。3.南宋吴自牧在他的《梦粱录》中写道:“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及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与材料所描绘的事物功能一致的发明最早出现于( )
A.春秋 B.战国 C.北宋 D.南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物为指南针,最初的指南仪器出现于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4.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由材料不能推断出火药的广泛应用,因此不能说明当时进入热兵器时代,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技术在唐末宋初已经用于军事战争,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该火炮是否来自西方,故C项错误;材料“忽放一霹雳砲”,导致“金军大败”,说明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材料“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说明该发明是北宋的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5.“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6.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答案:D解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认识错误,符合题意。7.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眼镜传入中国……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忽视理论研究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科技对西方科技发明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是解题关键,说明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传统科技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8.“火药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明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
A.缺乏理论的概括 B.发展具有偶然性
C.形成了完整体系 D.只注重生产经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重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缺乏理论的概括,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偶然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形成了完整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列举的中国古代科技与生产没有多大关系,故D项错误。[等级提升]
9.“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主要说明了( )
A.蔡伦为造纸术的工艺改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B.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唯一依据
C.社会生活的需要往往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
D.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答案:C解析:材料中蔡伦改进的并非工艺,而是原料,故A项错误;B项错在“唯一”;根据材料可知,民众对“缣贵而简重”的使用需求是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故D项排除。10.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七百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答案:C解析:材料“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说明三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制作火药的原料有了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只是火药的原料,且此时火药尚未发明,故A、B两项错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项错误。11.宋仁宗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印,因此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由此可见( )
A.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
B.劳动力便宜是重要原因
C.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
D.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推广答案:B解析: “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是由于劳动力比较便宜,投入资金反而不大,从而盛行不衰,故B项正确,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更为先进,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盛行不衰并不会必然导致活字印刷术无法推广,故D项错误。12.下表是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答案:B解析:由“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可知,雕版印刷品要么是市场需求火爆的物品,要么是与民众的信仰需求有关,要么与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因此可以得出: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这一结论,故B项正确。A项结论只有材料二可以证明,排除;C项结论与材料“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不符,且材料主旨是说明印刷术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关系,而不是与文化传承的关系;D项材料体现不出,亦排除。13.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图中古代中国科技主要集中在与小农经济息息相关的天文历法气象、农学、地学等领域,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受重农政策的影响,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14.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材料指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的数学、天文学得到了复兴,反映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故选B项。A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意对二者进行比较;D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15.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而不是在世界上的地位,故A项错误;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影响指的是三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对生产力的更大需求,故D项错误。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部分)依据材料,概括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答案: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实用性强;多领域成就突出。
原因:经济:农耕文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政权保证。文化:重文轻武,学术自由,提供宽松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积累,奠定良好基础。解析: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400年”,可以看出世界领先;根据材料中的“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影响深远;从材料反映的宋代科技成就涉及的领域可以看出实用性强和多领域成就突出。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说明。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本课结束课件35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
技术成就[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2.知道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自主基础梳理一、纸的发明
1.原因
秦汉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为主的书写材料多有不便:竹木简牍太重,不便流行,也不便收藏;丝织品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2.发明、改进
(1)发明: 早期,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2)改进:东汉时期, 制成“蔡侯纸”。
3.传播
公元 ,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西汉蔡伦8世纪4.意义
(1)地位:纸的发明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2)作用:使 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思维点拨】
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并非发明造纸术,教材中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证明西汉早期已经出现了纸。而且造纸术在中国四大发明中外传最早。纸取代木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信息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含义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作的指向仪器。
2.发明
(1) 时期的“司南”是最初的指南仪器。
(2)北宋《武经总要》提到用薄铁叶裁成,用地磁场磁化法使其带有磁性,可以指向南方的指南鱼;沈括在《 》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3.外传: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战国梦溪笔谈4.意义
(1)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 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2)为郑和远航 等地提供了条件。
(3)为 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 提供了技术保证。航海事业东非哥伦布环球航行【思维点拨】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指南针在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条件
(1)火药的发明,与古人 的长期实践有关。
(2)对 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炼丹制药炭、硫、硝2.基本历程
(1) 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2)汉代的《 》认识到了炭、硫、硝的物质性能,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3) 至宋初,已经开始使用 箭等火药武器;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创造了地雷、水雷和 。
3.对外传播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 ,然后传到 乃至世界各地。春秋战国神农本草经唐末火药定时炸弹阿拉伯国家欧洲4.重大影响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 ,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思维点拨】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制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中国古代没有把火药制作上升到理论高度,未形成理论体系,即中国古代科技忽视理论总结。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基本历程
(1)雕版印刷术:唐朝时期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 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毕昇用胶泥制作 排印,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热兵器时代最早活字(3)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清代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
2.传播
(1)经由 传到西方。
(2)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
(3)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
3.意义
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 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波斯文艺复兴【思维点拨】
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雕版印刷术因技术不断提高仍在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创造与发明,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实现的。它比雕版印刷术更为经济、方便和节省费用,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活字印刷术经历了 泥活字(宋)→ 木活字(元)→ 金属活字(明)的演变历程。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思想
(1)孔子提倡“ ”,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2)荀子强调自然规律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
(3)老子强调“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有违反自然的行为。
2.特点
(1)儒家注重以 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3.影响社会人文问题3.影响
使中国在传统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不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思维点拨 】
1.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国确立封建制度,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
(3)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4)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2.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大,实行八股取士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作用。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对科技不断提出要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师生互动探究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科技 ZHISHIDIAN
材料一 中外科技发明比较表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三 “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炮,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有什么特点?
(3)我们在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提示:公元1~16世纪中国重大科技成就所占世界比例具有明显优势,16世纪至1840年中国科技明显落后于世界。提示: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领域,具有实用性和重视经验总结的特点,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提示: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虽然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特点
(1)科技思想上,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3)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4)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2.明清走向衰落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缺乏应有的土壤。(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4)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使教育相对落后,科学教育长期缺位。
(5)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广。
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知识点二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ZHISHIDIAN
材料一 在我国的造纸术没有传到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羊皮纸”作为代用品。据说抄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只羊的皮,价格昂贵。
——钱伟长《我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印刷术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中国造纸术的传入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印刷术传入欧洲的影响是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这句话?提示:取代“羊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示: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新教理论的传播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提示: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对于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要点归纳】
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1)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廉价的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制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4)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跟踪反馈训练1.“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C.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D.便利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答案:D解析:材料“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植物纤维”“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反映了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原料易得,质量提高,便利了文化传播,故D项正确。西汉早期已经出现纸,排除A项;太学兴办于汉武帝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排除B项;雕版印刷术出现在隋唐时期,与造纸术无技术传承关系,排除C项。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故选A项。3.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外传之后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下列著作中可与火药直接相关联的是( )
A.《韩非子》 B.《抱朴子·仙药》
C.《萍洲可谈》 D.《梦溪笔谈》答案:B解析: 《韩非子》是战国韩非子阐述法家思想的著述,故A项错误;《抱朴子·仙药》是道教典籍,论述炼丹等事宜,结合所学可知,其中已经提到“火药”,故B项正确;《萍洲可谈》是中国宋代记述有关典章制度、风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贸易等的笔记体著作,故C项错误;《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故D项错误。4.中国古代有一重大发明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项重大发明是( )
A.珠算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选D项。5.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 )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阴阳五行’的阶段”可知,该学者是从文化传统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的,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政治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课后课时作业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本课结束课件28张PPT。秦始皇课后作业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象形、表意的古老文字”指的是甲骨文,主要使用于商朝,故B项正确。[学业达标]
1.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有许多刻画的符号,经研究原来是一种象形、表意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主要使用于(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朝2.《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答案:D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隶书是因为牢狱官吏简化书写而被创造出来的,即隶书的创建与狱官书写存在联系,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隶书是秦代八大字体之一,但不属于篆书,故A项错误;楷书比隶书出现的时间晚,故排除B项;隶书在秦朝时便存在,并非为汉代狱官所创,故C项错误。答案:C解析: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字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是行书风格,故选C项。3.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行书 D.楷书4.古人认为:书是心画,书如其人,人书一致。其人和其书是飘逸的,潇洒超俗,像天上的浮云,舒卷自如;其人其书又是矫健的,遒劲妩媚。下列哪幅字符合材料中描述的特点( )答案:A解析:小篆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字形稍长,造型健美。故材料表达的是古代书法中小篆的特征,而选项中A项属于小篆,B项属于楷书,C项属于草书,D项属于行书,故选A项。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B项《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C项错在“追求写实”。5.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完全以宗教作为题材 B.其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文人画注重的是作者的主观情致与绘画的神韵,故C项正确。该画作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写意而非工笔,A项错误;文人画追求的是意境而非逼真摹写,B、D两项错误。6.以下对下面画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
B.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
C.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逼真摹写客观人物形象答案:C解析: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汉剧与其他地方戏曲融合,形成了京剧。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7.清代融合多种剧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的艺术是( )
A.昆曲 B.越剧 C.京剧 D.杂剧8.“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歌曲《说唱脸谱》反映了( )
A.人物画的多样技法 B.京剧分为四大行当
C.戏曲贴近民众生活 D.脸谱程式化的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张张脸谱美佳佳”等信息表明脸谱具有多样化和程式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与戏曲脸谱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京剧中的四大行当,而是强调京剧脸谱程式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戏曲贴近民众生活,排除C项。[等级提升]
9.汉字作为一种特有的书面语,其发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方式,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交流沟通,而且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 )
A.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
B.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
C.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答案:B解析:汉字有利于中国统一,但不是决定性力量,故A项错误;据材料“汉字……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可知,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指的是草书,王羲之擅长行书、草书,但他是东晋人,不符合设问“当时”,即唐代,故A项错误;张旭是唐朝人,擅长草书,故B项正确;柳公权擅长楷书,故C项错误;颜真卿擅长楷书,故D项错误。10.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
A.王羲之 B.张旭 C.柳公权 D.颜真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壁画反映的内容各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艺术是对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故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B项正确。11.在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12.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这一绘画体系的作品( )
A.体现了寄情山水的避世思想
B.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
C.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
D.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可知,这种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绘画体系是文人画,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故B项正确。A项不是文人画的共性,排除;文人画所重视的是写意而非写实,故C项错误;文人画属于精英文化,并不能体现文化世俗化的倾向,故D项错误。13.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时,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山、夏山、秋山、冬山隐含着人的不同的情感,这说明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故C项正确。A项“逼真摹写”不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征;B项是花鸟画的特点;材料信息突出人的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故D项错误。14.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京剧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D.文学艺术在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故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推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人们的需求是外因,不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排除C项。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东汉到南北朝,“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到了唐朝五代,虽然也有很多著名文人画家,但是同样也没有出现结合的案例。直至北宋后期,苏轼、米芾等提倡将“诗”“书”“画”“印”相结合,并理论联系实际,为画作中的完美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到了元代,画家们大多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行为方式,一直到明清两代,这种形式才逐渐完善。
——摘编自孙琳《浅谈中国传统绘画与题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材料二 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绘画与明中叶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他们的花鸟体现了一种倾向,就是接近世俗生活……由沈周到陈淳到徐渭,在这股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他们笔下的花鸟形象由写实趋向“不似之似”……作品由灵动到酣畅淋漓,摒弃儒家的温柔敦厚,偏重于心灵解放与个性抒发,追求所谓的“骇世惊俗”,表达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
——《论明代写意花鸟画形成的社会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文人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人画在宋代以后出现较快发展的原因。答案: (1)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注重意境、诗意;富有批判精神。(答出三点即可)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理学的兴起;明清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封建王朝日益腐朽。(答出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大多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行为方式”得出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据材料二“偏重于心灵解放与个性抒发”得出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据材料二“由写实趋向‘不似之似’”得出注重意境、诗意;据材料二“表达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得出富有批判精神。第(2)问,据材料二“明中叶的时代潮流”并结合所学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据材料二“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并结合所学,明清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封建王朝日益腐朽;结合所学,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理学的兴起也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本课结束课件34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课标要求]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和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自主基础梳理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3)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1)含义: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2)特征: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 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3)主要书法字体曲直运动(4)著名书法家
①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②东晋: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 、行书,被尊为“书圣”。
③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张旭则擅长草书。
④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⑤元代:首推 ,创立赵体。
⑥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草书怀素赵孟【思维点拨】
图示法掌握汉字演变及特征
【易错提醒】
汉字不等于书法,汉字与书法不能混淆。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其演变脉络和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二、画中有诗
1.演变历程
(1)石器时代(起源):陶画、岩画和描绘在地面上的画作。
(2)先秦两汉(发展):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成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2.分类标准及内容
(1)按题材,可分为人物画、 、花鸟画三大画科。
(2)按表现技法,可分为工笔画与写意画。
(3)以作者身份的不同,又分为民间画、宫廷画、 。山水画文人画3.成就
【知识拓展】
写意画的特点
(1)强调笔墨技巧的运用,追求笔墨趣味。
(2)诗、书、画、印章等密切结合,增强了图画的文字趣味,更好地体现了民族特色。(3)崇尚水墨写意,重视画家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的抒发,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三、金声玉振与宫廷舞和民间舞
1.音乐2.宫廷舞蹈
(1)在内容上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
(2)在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3.民间舞蹈
(1)在形式上更加瑰丽多彩,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 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
4.官办乐舞机构
汉代设 ,大力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隋唐有教坊司、 、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生产生活乐府梨园院四、戏曲
1.秦汉至明朝时期的戏曲艺术
(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 、隋代的“ ”、唐代的
,都与后来的 具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
(2)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 与南戏脱颖而出,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3)明代 广泛吸收南方各种民间音乐,逐渐形成 、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后来,皮黄腔、 等地方戏曲声腔兴起,促成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乐舞百戏四方散乐杂技歌舞戏曲杂剧传奇剧海盐梆子腔2.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1)在 和 的基础上,吸收 、 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形成 。
(2)过程
①开始形成: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
②正式形成: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
③走出国门:民国以后,京剧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3)艺术特点:京剧音乐属于 ,主要唱腔有 、西皮两个系统,角色行当分为 四大行。徽戏汉戏昆曲秦腔京剧板腔体二黄生、旦、净、丑 (4)地位:京剧艺术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易混易错】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而非京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思维点拨】
戏曲能够在民众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原因
(1)从戏曲自身的艺术特点来看,集音乐、表演、舞蹈、说唱等艺术手段为一体,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较能吸引观众。
(2)戏曲有一定的程式,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3)角色分别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从社会环境来看,戏曲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现实。师生互动探究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ZHISHIDIAN
材料一 魏晋由于战乱及权势的斗争,人们逃离现实,玄学兴起,崇尚道家无为,追求飘逸恬淡的生活境界,这反映在书法上就是对“韵”的追求。这种时代的审美追求为王羲之这位“书圣”产生提供了时代的气候,形成了影响书法一千多年注重内养、雅的审美尺度。
——刘云鹏《再论书法的时代风格》
材料二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这种书法艺术特点形成的时代因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追求神韵、意境和风骨。因素:战乱;权势的斗争;玄学的兴起。提示:唐朝时期,风格多样,名家辈出。既有张旭、怀素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提示: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及其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1.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突出特征
(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审美价值。2.发展历程及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知识点二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ZHISHIDIAN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材料二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自题《墨梅图》材料三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
(1)《清明上河图》属于哪一种绘画类型?主要描绘了怎样的社会场景?提示:类型:风俗画。场景:真实地呈现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以及当时丰富的生活景象。(2)《墨梅图》属于何种绘画类型?此类绘画的精髓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板桥的诗反映了中国山水画的什么特点?提示:类型:文人画。精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提示: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而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要点归纳】
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代: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3)两宋: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繁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文人画成为主要艺术形式。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风俗画成为北宋绘画的一大亮点。
(4)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跟踪反馈训练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流行的字体,故A项正确;秦汉时期盛行隶书,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盛行楷书、草书,故C项错误;宋元时期流行行书、草书,故D项错误。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远古时期的刻画陶符,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汉字沿着它自己的文化脉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遍了世界。其中,甲骨文盛行于(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2.右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 B.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
C.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 D.主体图案体现东晋书法成就答案:D解析:图片中的“书”字是草书,背景是行书,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3.“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此画派是( )
A.山水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人物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
神之所托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山水画更加强调意境,故A项正确;风俗画以民间风情为主,而非强调意境,故B项错误;宫廷画以写实为主,更加注重人物形象,而不是强调神似,故C项错误;人物画更加写实,而不是强调神似,故D项错误。4.郑板桥,泰州兴化人,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画家。下图为其代表作《墨兰图》,该作品不能体现的是( )
A.表现个性 B.以形写神 C.色彩绚丽 D.借物抒情答案:C解析:《墨兰图》属于郑板桥的文人画即写意画,其特点是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形写神,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写意画的特点,故错误,符合题意。5.“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说的是( )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答案:D解析: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只有在虚拟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所以,材料说的是京剧的虚拟性,故D项正确。课后课时作业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本课结束课件31张PPT。秦始皇课后作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场面以及男女的婚恋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结合所学可知,《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故选C项。[学业达标]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2.楚辞的产生受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这表明( )
A.楚辞融浪漫与现实主义风格于一体
B.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C.儒家文化是楚辞的核心文化内涵
D.楚辞带有文化融合痕迹答案:D解析:楚辞是浪漫主义代表作,故A项错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楚辞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材料“楚辞产生受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可知,楚辞吸收融合了南北方文化,故D项正确。3.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答案:D解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的是《诗经》,故A项错误;材料中四位文学家是汉代汉赋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都有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故B项错误;汉赋并不属于世俗文学,故C项错误;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D项正确。4.“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地主,杜甫出身农民
C.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
D.李白和杜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同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故选C项。5.“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答案:C解析: 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词适应了城市的娱乐需求而发展起来;B项错误,不符合史实,词的兴起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可以看出词的发展繁荣与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有关,C项正确;D项错误,词的风格材料里不能体现。6.《窦娥冤》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首,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具有不可否认的悲剧力量。其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
A.成为剧作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B.融合宋金表演艺术把元曲推向顶峰
C.讴歌反抗精神提出了民主思想
D.尖锐地揭露了民间疾苦、统治黑暗答案:D解析:成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不属于社会意义范畴,故A项错误;“融合宋金表演艺术把元曲推向顶峰”是从艺术角度叙述的,故B项错误;该剧虽然讴歌反抗精神,但是并未反映民主精神,故C项错误;该剧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故D项正确。7.有学者在评价古代某一小说时认为:“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该学者评论的名著是( )
A.《三国演义》 B.《聊斋志异》
C.《西游记》 D.《红楼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历史形式……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并结合所学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且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历史的面貌和规律,故A项正确;依所学,《聊斋志异》是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故排除B项;《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典范,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故排除C项;《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巨著,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故排除D项。8.中国古代文学表达形式历经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文学从社会上层到社会下层的传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宫廷到民间,由精英到世俗化、大众化,而这种变化趋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密切相关,故③④正确。从文学表达形式的演变趋势,无法得出①②结论。故选B项。答案:B解析:材料“《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受到文学作品的关注,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等级提升]
9.《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答案:D解析:“‘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结合所学可知,屈原的心志是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B项是屈原作品的特点,而非其心志,故错误。10.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屈原通过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
A.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D.渴望国家富强的情愫11.司马相如作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司马相如作赋的喻意在于( )
A.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C.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D.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楚”“齐”失败的教训,不是西汉败亡的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汉武帝治国的评述,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以禁淫也”说明分封诸侯的目的是“禁淫”,司马相如借古讽今,批判当时的奢靡之风,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封建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12.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
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南宋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忠君爱国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义理”倾向。根据所学,“庙堂”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等属于儒家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故材料说明了传统思想通过作用于知识分子,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因此,C项正确。13.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A解析:材料中“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表明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表明易受欢迎,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代表的是士大夫的高雅审美,与材料中“雅俗共赏”不符,故B项错误;句式整齐,语言精炼属于诗的特点,不是元曲,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元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故D项错误。答案:A解析: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进而推动了世俗化文学戏曲、小说等的发展,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世俗文学的出现,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C项是表象;D项不能解释戏曲、小说的繁荣。14.公元1465~1572年,前后共108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比起前一时期的文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古文诗词仍然处于衰退的过程中,而戏曲、小说正进一步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诗词的地位不断降低 D.统治者的愚民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反映了民众对贪腐黑暗的厌恶和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的主旨并非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15.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这传递出的信息是( )
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B.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C.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D.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词发展到后来,不再是音乐的附庸,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了。到了宋代,词很快发展起来,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词这块处女地处处是耕耘者。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词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樊宗有《浅析宋词兴盛的原因》材料二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的认识。答案: (1)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需求;商品经济的繁荣。
(2)特点:包容性、世俗性、创造性。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3)逐渐世俗化、通俗化;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或商品经济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得出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根据材料一“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得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荣;根据材料一“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得出市民阶层的需求;根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根本原因。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走进了千家万户”“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分析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分别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等方面分析解答。第(3)问,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逐渐世俗化、通俗化,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角度回答。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本课结束课件42张PPT。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
的时代特色[课标要求]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自主基础梳理一、诗的经典与楚辞的魅力
1.《诗经》
(1)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 的诗歌三百多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
句式以 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3)影响春秋中叶四言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产生
公元前4世纪在 产生的新的 体裁。
(2)特点
① 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
②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 。
③ 较灵活,在 和 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楚国诗歌浪漫主义楚国神话色彩句式节奏韵律(3)代表
①人物:屈原。
②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
(4)影响
楚辞体又被称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二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维点拨】
1.《诗经》和楚辞的题材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句式上《诗经》是四言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2.《诗经》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代现实主义的诗歌提供了范例。
(2)《诗经》中的民歌作品成就巨大,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重视劳动人民的创作,向民间文学作品学习。
二、汉赋和唐诗
1.汉赋的风采
(1)含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 和韵文并用的文体。散文(2)特点:西汉的赋,篇幅较长, ,辞藻华美;东汉的赋,以短篇小赋为主,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3)名家名作
①西汉: 《吊屈原赋》《 鸟赋》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
②东汉:班固、 。
2.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1)地位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气势恢弘贾谊张衡(2)杰出代表
①李白
a.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有“ ”的美誉。
b.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
②杜甫
a.是一位“ ”和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有“诗圣”之美誉。
b.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风凝重沉郁,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被称为“诗史”。诗仙苦难诗人【思维点拨】
1.唐诗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和国力强盛,为诗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南北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
(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直接刺激了诗歌迅猛发展。
2.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三、宋词和元曲
1.宋代词苑
(1)含义
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2)发展脉络:唐代,民间已出现“曲子词”;宋代开始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3)特点:能够合乐歌唱,句子 ,按特定的 填制歌词,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4)代表人物
① 的词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
② 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其词作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③ 的词作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张元干、张孝祥的词作洋溢着悲壮激昂的爱国之情。
④ 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长短不一乐调曲谱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2.元曲与市民社会
(1)含义
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 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2)散曲
①含义: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②主要形式: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亦称套曲、散套或大令)两种。
③特点杂剧a.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 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
性。
b.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 ,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④影响:散曲的兴起,是诗体的一次解放,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步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
(3)元杂剧
①含义: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方言通俗形式活泼②代表作: 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③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a.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b.为适应统治阶级对燕乐的需要。
c.城市里有了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瓦肆”和“勾栏”。关汉卿市民阶层【思维点拨】
1.诗、词、曲的特点
(1)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4)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而来的新的文学体裁。
2.社会变迁对宋词、元曲内容的影响
(1)对宋词的影响: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诗词体现了词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对元曲的影响: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
四、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2.艺术特点
(1)艺术结构:借鉴并发展了史传编撰体制传统。
(2)语言风格: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结合起来,形成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3)表现方法:具有写实和虚构相结合的特点。
(4)形象塑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3.主要成就
(1)四大名著: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2)三言二拍:冯梦龙的“三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国演义喻世明言(3)讽刺小说:吴敬梓的《 》;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概念阐释】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
①体裁: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
②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师生互动探究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ZHISHIDIAN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材料二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文学风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据材料二分析,汉赋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提示:风格:现实主义。社会现实: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达了对残暴贪婪的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提示: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社会现实:汉朝政治统一,经济恢复发展。(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提示: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要点归纳】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先秦《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楚国方言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2)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诗风格多样,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格律严整。
(4)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适于合乐歌唱,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之美。(5)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抒情叙事兼长。
(6)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刻画人民的世俗生活,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逐渐世俗化、平民化等特征。知识点二 中国古代世俗文学的兴起 ZHISHIDIAN
材料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材料二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材料三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明]吴承恩《西游记》
(1)材料一中的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提示:反抗外族入侵的爱国主义。南宋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2)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歌颂了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什么关系?提示: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提示: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明清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种社会背景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出现了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精神。【要点归纳】
1.宋词繁荣的原因
(1)封建经济发达: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
(2)社会矛盾尖锐: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批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政治上: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2)经济上:明清时期,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文化上: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到明清时期体例已非常成熟,本身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优势,与时代具有契合性。
(4)印刷技术的进步为通俗小说的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跟踪反馈训练答案:D解析: A、B、C三项都是与孔子有关的,D项是屈原的代表作。1.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形式,创立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的代表作是( )
A.《诗经》 B.《春秋》
C.《论语》 D.《离骚》2.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上林赋》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答案:D解析:通俗易懂、豪放飘逸是宋词豪放派的特点,故A项错误;重章叠句、四言为主是《诗经》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平实浅近”,故C项错误;汉赋具有辞藻华丽、手法夸张的特点,题干中也可以看出,故D项正确。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称颂的是下列哪位诗人(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答案:C解析: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作中充满着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关注,故C项正确。4.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元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答案:D解析: A、B两项是元杂剧作品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元杂剧又称北杂剧,产生和开始流行于北方,与南方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元杂剧属于通俗文学,它的出现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D项正确。答案:B解析: 《红楼梦》以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问题和衰亡历程。5.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这部古典小说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课后课时作业第1课时 千秋功过秦始皇本课结束
一、中国古代科技与文艺的主要成就及其特征
门类
成就
特征
科技
①造纸术的发明与应用
②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③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
④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①成就全面、突出,长期领先世界
②重视人文问题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
③集中在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
文学
①先秦:《诗经》和楚辞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②汉代:汉赋半诗半文,内容丰富
③唐代:诗歌高度繁荣
④宋元明清:词、曲、小说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①辉煌灿烂,成就突出
②文以载道,重视教化
③关注现实,以现实为主要创作对象
④后期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艺
术
书
法
①汉字在商代形成完整体系,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
②书法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演变阶段
①独树一帜,魅力四射
②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绘画
包括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①成就非凡,充满魅力
②自身发展有其内在的继承性和规律性
③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戏曲
元代杂剧、明代昆曲和清代京剧
①成就突出,繁花似锦
②历史悠久,剧种繁多
认识
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二、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某种程度看,思想文化状况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态势的客观产物。因此,抓住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征,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剖析隐藏在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依据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之划分为六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和学术思想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诗经》和楚辞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对外交往扩大,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地位,汉赋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汉民族的自信心;思想领域也逐渐统一,儒学独尊局面逐渐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民族大融合加强。反映这一战乱时代的文化——佛教盛行。另外,数学和农学也取得一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特别是诗歌创作发展繁荣,达到顶峰。
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达到高度繁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此期间完成并外传。另外,反映商品经济繁荣的词和元曲、元杂剧兴盛。
6.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和政府的“海禁”政策及闭关锁国政策,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虽然仍走在世界前列,并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随后又发展迟缓。文化领域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非选择题之比较类设问的解题技巧
设问类型
包括求同型、求异型、求异同型。即在材料或者问题中找出几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或者异同点
答题模板
1.审清设问类型。依据求答项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型。
2.明确比较对象。依据所给相关材料和所设置的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哪些历史人物。
3.找准比较角度。一般来说,题目已经设立了比较点的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等确定比较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
(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
(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思考。
(3)历史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思考。
(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思考。
4.组织答案。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要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回答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典例]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答案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解析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适当概括即可,关键信息主要有“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传播西方宗教”等。
点拨 对比较型材料解析题的解答,要在基本掌握答题模板的基础上进行审题和答题。首先要明确试题的比较类型,明确是求异型还是求同型亦或是求异同型;然后审读设问,以明确比较的对象、视角和要求;三是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如果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那么答案一定要从材料中概括得出,如果设问还要求结合所学,那么还得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1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2.知道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纸的发明
1.原因
秦汉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为主的书写材料多有不便:竹木简牍太重,不便流行,也不便收藏;丝织品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2.发明、改进
(1)发明: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2)改进:东汉时期,蔡伦制成“蔡侯纸”。
3.传播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
4.意义
(1)地位:纸的发明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2)作用: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思维点拨
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并非发明造纸术,教材中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证明西汉早期已经出现了纸。而且造纸术在中国四大发明中外传最早。纸取代木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含义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作的指向仪器。
2.发明
(1)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最初的指南仪器。
(2)北宋《武经总要》提到用薄铁叶裁成,用地磁场磁化法使其带有磁性,可以指向南方的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3.外传: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4.意义
(1)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2)为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3)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思维点拨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指南针在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条件
(1)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
(2)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2.基本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2)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认识到了炭、硫、硝的物质性能,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3)唐末至宋初,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等火药武器;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创造了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对外传播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重大影响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思维点拨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制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中国古代没有把火药制作上升到理论高度,未形成理论体系,即中国古代科技忽视理论总结。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基本历程
(1)雕版印刷术:唐朝时期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毕昇用胶泥制作活字排印,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3)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清代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
2.传播
(1)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2)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
(3)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
3.意义
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思维点拨
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雕版印刷术因技术不断提高仍在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创造与发明,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实现的。它比雕版印刷术更为经济、方便和节省费用,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活字印刷术经历了→→的演变历程。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思想
(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荀子强调自然规律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
(3)老子强调“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有违反自然的行为。
2.特点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3.影响
使中国在传统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不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思维点拨
1.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国确立封建制度,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
(3)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2.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大,实行八股取士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作用。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对科技不断提出要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科技 ZHISHIDIAN
材料一 中外科技发明比较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中国
外国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5%
453
95%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三 “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炮,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公元1~16世纪中国重大科技成就所占世界比例具有明显优势,16世纪至1840年中国科技明显落后于世界。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有什么特点?
提示: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领域,具有实用性和重视经验总结的特点,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3)我们在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提示: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虽然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特点
(1)科技思想上,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3)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4)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2.明清走向衰落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缺乏应有的土壤。
(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4)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使教育相对落后,科学教育长期缺位。
(5)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广。
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知识点二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ZHISHIDIAN
材料一 在我国的造纸术没有传到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羊皮纸”作为代用品。据说抄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只羊的皮,价格昂贵。
——钱伟长《我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印刷术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中国造纸术的传入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取代“羊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据材料二,印刷术传入欧洲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新教理论的传播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这句话?
提示: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对于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1)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廉价的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制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
(4)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1.“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C.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D.便利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答案 D
解析 材料“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植物纤维”“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反映了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原料易得,质量提高,便利了文化传播,故D项正确。西汉早期已经出现纸,排除A项;太学兴办于汉武帝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排除B项;雕版印刷术出现在隋唐时期,与造纸术无技术传承关系,排除C项。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故选A项。
3.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外传之后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下列著作中可与火药直接相关联的是( )
A.《韩非子》 B.《抱朴子·仙药》
C.《萍洲可谈》 D.《梦溪笔谈》
答案 B
解析 《韩非子》是战国韩非子阐述法家思想的著述,故A项错误;《抱朴子·仙药》是道教典籍,论述炼丹等事宜,结合所学可知,其中已经提到“火药”,故B项正确;《萍洲可谈》是中国宋代记述有关典章制度、风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贸易等的笔记体著作,故C项错误;《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有一重大发明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项重大发明是( )
A.珠算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选D项。
5.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 )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阴阳五行’的阶段”可知,该学者是从文化传统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的,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政治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
[学业达标]
1.古代中国有种发明成果被证明是表达人类思想最令人满意的书写材料,虽说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得传播信息有了更为丰富的媒介,但它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这种发明是( )
A.羊皮纸 B.竹木简 C.造纸术 D.印刷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最令人满意的书写材料”可知,这项发明是造纸术,故选C项。
2.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
A.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 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 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纸地位日益重要,不能反映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故A项错误;造纸技术的进步使纸张使用更加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书写原料来源更广泛,故C项错误;纸作为一种书写材料在汉朝已经存在,东晋末年官方的命令只是使纸的使用更加广泛,但不能称之为“革命”,故D项错误。
3.南宋吴自牧在他的《梦粱录》中写道:“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及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与材料所描绘的事物功能一致的发明最早出现于( )
A.春秋 B.战国 C.北宋 D.南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物为指南针,最初的指南仪器出现于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
4.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不能推断出火药的广泛应用,因此不能说明当时进入热兵器时代,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技术在唐末宋初已经用于军事战争,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该火炮是否来自西方,故C项错误;材料“忽放一霹雳砲”,导致“金军大败”,说明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
5.“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说明该发明是北宋的活字印刷术,故D项正确。
6.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答案 D
解析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认识错误,符合题意。
7.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眼镜传入中国……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忽视理论研究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科技对西方科技发明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是解题关键,说明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传统科技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8.“火药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明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
A.缺乏理论的概括 B.发展具有偶然性
C.形成了完整体系 D.只注重生产经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重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缺乏理论的概括,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偶然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形成了完整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列举的中国古代科技与生产没有多大关系,故D项错误。
[等级提升]
9.“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主要说明了( )
A.蔡伦为造纸术的工艺改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B.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唯一依据
C.社会生活的需要往往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
D.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蔡伦改进的并非工艺,而是原料,故A项错误;B项错在“唯一”;根据材料可知,民众对“缣贵而简重”的使用需求是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故D项排除。
10.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七百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答案 C
解析 材料“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说明三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制作火药的原料有了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只是火药的原料,且此时火药尚未发明,故A、B两项错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项错误。
11.宋仁宗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印,因此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由此可见( )
A.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
B.劳动力便宜是重要原因
C.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
D.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推广
答案 B
解析 “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是由于劳动力比较便宜,投入资金反而不大,从而盛行不衰,故B项正确,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更为先进,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盛行不衰并不会必然导致活字印刷术无法推广,故D项错误。
12.下表是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答案 B
解析 由“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可知,雕版印刷品要么是市场需求火爆的物品,要么是与民众的信仰需求有关,要么与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因此可以得出: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这一结论,故B项正确。A项结论只有材料二可以证明,排除;C项结论与材料“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不符,且材料主旨是说明印刷术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关系,而不是与文化传承的关系;D项材料体现不出,亦排除。
13.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古代中国科技主要集中在与小农经济息息相关的天文历法气象、农学、地学等领域,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受重农政策的影响,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14.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答案 B
解析 材料指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的数学、天文学得到了复兴,反映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故选B项。A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意对二者进行比较;D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
15.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三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而不是在世界上的地位,故A项错误;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影响指的是三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对生产力的更大需求,故D项错误。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成就
简介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武器广泛使用。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
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磁偏角
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
十二气历
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统一起来,利于农时安排
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埃及、欧洲。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400年
《营造法式》
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依据材料,概括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答案 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实用性强;多领域成就突出。
原因:经济:农耕文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政权保证。文化:重文轻武,学术自由,提供宽松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积累,奠定良好基础。
解析 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400年”,可以看出世界领先;根据材料中的“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影响深远;从材料反映的宋代科技成就涉及的领域可以看出实用性强和多领域成就突出。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第2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
[课标要求] 1.概述汉字、绘画起源和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2.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3)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总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1)含义: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特征: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3)主要书法字体
字体
朝代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4)著名书法家
①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②东晋: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尊为“书圣”。
③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④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⑤元代:首推赵孟,创立赵体。
⑥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思维点拨
图示法掌握汉字演变及特征
易错提醒
汉字不等于书法,汉字与书法不能混淆。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其演变脉络和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画中有诗
1.演变历程
(1)石器时代(起源):陶画、岩画和描绘在地面上的画作。
(2)先秦两汉(发展):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成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2.分类标准及内容
(1)按题材,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按表现技法,可分为工笔画与写意画。
(3)以作者身份的不同,又分为民间画、宫廷画、文人画。
3.成就
绘画
特点
影响
山水画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以意境为灵魂,不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
中国画的精粹
文人画
注重诗意;追求抒情写意;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知识拓展
写意画的特点
(1)强调笔墨技巧的运用,追求笔墨趣味。
(2)诗、书、画、印章等密切结合,增强了图画的文字趣味,更好地体现了民族特色。
(3)崇尚水墨写意,重视画家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的抒发,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三、金声玉振与宫廷舞和民间舞
1.音乐
时期
成就
新石器时代
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有完整的七声音列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
战国
湖北随县出土的青铜编钟等乐器
秦汉
设立乐府机构,形成“相和歌”和“清商三调”等新的音乐形式
东晋
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
南北朝、隋唐
燕乐以歌舞大曲的排场上演,乐器繁富,规模宏大
明清
戏曲音乐繁荣;器乐艺术发达;产生《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名曲
2.宫廷舞蹈
(1)在内容上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
(2)在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3.民间舞蹈
(1)在形式上更加瑰丽多彩,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
4.官办乐舞机构
汉代设乐府,大力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隋唐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
四、戏曲
1.秦汉至明朝时期的戏曲艺术
(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都与后来的戏曲具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
(2)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3)明代传奇剧广泛吸收南方各种民间音乐,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后来,皮黄腔、梆子腔等地方戏曲声腔兴起,促成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2.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1)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形成京剧。
(2)过程
①开始形成: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
②正式形成: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
③走出国门:民国以后,京剧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3)艺术特点: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4)地位:京剧艺术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易混提醒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而非京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思维点拨
戏曲能够在民众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原因
(1)从戏曲自身的艺术特点来看,集音乐、表演、舞蹈、说唱等艺术手段为一体,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较能吸引观众。
(2)戏曲有一定的程式,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3)角色分别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从社会环境来看,戏曲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现实。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ZHISHIDIAN
材料一 魏晋由于战乱及权势的斗争,人们逃离现实,玄学兴起,崇尚道家无为,追求飘逸恬淡的生活境界,这反映在书法上就是对“韵”的追求。这种时代的审美追求为王羲之这位“书圣”产生提供了时代的气候,形成了影响书法一千多年注重内养、雅的审美尺度。
——刘云鹏《再论书法的时代风格》
材料二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这种书法艺术特点形成的时代因素是什么?
提示:特点:追求神韵、意境和风骨。因素:战乱;权势的斗争;玄学的兴起。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
提示:唐朝时期,风格多样,名家辈出。既有张旭、怀素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
提示: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及其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1.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突出特征
(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审美价值。
2.发展历程及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魏晋
南北朝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
社会的变迁影响了人的心理;士人群体渐趋形成,书法成为其追求神韵、意境和风骨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提供条件
隋唐
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注重规范,风格多样
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宋代
崇尚意趣、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理学产生和发展,使人们在审美上出现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的新特点;社会上重文风气的形成
明代
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创造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知识点二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ZHISHIDIAN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材料二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自题《墨梅图》
材料三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
(1)《清明上河图》属于哪一种绘画类型?主要描绘了怎样的社会场景?
提示:类型:风俗画。场景:真实地呈现了北宋汴河沿岸的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以及当时丰富的生活景象。
(2)《墨梅图》属于何种绘画类型?此类绘画的精髓是什么?
提示:类型:文人画。精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3)材料三中郑板桥的诗反映了中国山水画的什么特点?
提示: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而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代: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两宋: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繁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文人画成为主要艺术形式。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风俗画成为北宋绘画的一大亮点。
(4)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远古时期的刻画陶符,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汉字沿着它自己的文化脉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遍了世界。其中,甲骨文盛行于(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流行的字体,故A项正确;秦汉时期盛行隶书,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盛行楷书、草书,故C项错误;宋元时期流行行书、草书,故D项错误。
2.右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
B.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
C.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
D.主体图案体现东晋书法成就
答案 D
解析 图片中的“书”字是草书,背景是行书,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3.“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此画派是( )
A.山水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人物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
神之所托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山水画更加强调意境,故A项正确;风俗画以民间风情为主,而非强调意境,故B项错误;宫廷画以写实为主,更加注重人物形象,而不是强调神似,故C项错误;人物画更加写实,而不是强调神似,故D项错误。
4.郑板桥,泰州兴化人,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画家。下图为其代表作《墨兰图》,该作品不能体现的是( )
A.表现个性 B.以形写神
C.色彩绚丽 D.借物抒情
答案 C
解析 《墨兰图》属于郑板桥的文人画即写意画,其特点是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形写神,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写意画的特点,故错误,符合题意。
5.“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说的是( )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只有在虚拟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所以,材料说的是京剧的虚拟性,故D项正确。
[学业达标]
1.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有许多刻画的符号,经研究原来是一种象形、表意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主要使用于(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朝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象形、表意的古老文字”指的是甲骨文,主要使用于商朝,故B项正确。
2.《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隶书是因为牢狱官吏简化书写而被创造出来的,即隶书的创建与狱官书写存在联系,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隶书是秦代八大字体之一,但不属于篆书,故A项错误;楷书比隶书出现的时间晚,故排除B项;隶书在秦朝时便存在,并非为汉代狱官所创,故C项错误。
3.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行书 D.楷书
答案 C
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字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是行书风格,故选C项。
4.古人认为:书是心画,书如其人,人书一致。其人和其书是飘逸的,潇洒超俗,像天上的浮云,舒卷自如;其人其书又是矫健的,遒劲妩媚。下列哪幅字符合材料中描述的特点( )
答案 A
解析 小篆笔画圆润,富于图案美;字形稍长,造型健美。故材料表达的是古代书法中小篆的特征,而选项中A项属于小篆,B项属于楷书,C项属于草书,D项属于行书,故选A项。
5.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完全以宗教作为题材
B.其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B项《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C项错在“追求写实”。
6.以下对下面画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
B.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
C.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逼真摹写客观人物形象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文人画注重的是作者的主观情致与绘画的神韵,故C项正确。该画作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写意而非工笔,A项错误;文人画追求的是意境而非逼真摹写,B、D两项错误。
7.清代融合多种剧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的艺术是( )
A.昆曲 B.越剧 C.京剧 D.杂剧
答案 C
解析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汉剧与其他地方戏曲融合,形成了京剧。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8.“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歌曲《说唱脸谱》反映了( )
A.人物画的多样技法 B.京剧分为四大行当
C.戏曲贴近民众生活 D.脸谱程式化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一张张脸谱美佳佳”等信息表明脸谱具有多样化和程式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与戏曲脸谱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京剧中的四大行当,而是强调京剧脸谱程式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戏曲贴近民众生活,排除C项。
[等级提升]
9.汉字作为一种特有的书面语,其发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方式,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交流沟通,而且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 )
A.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
B.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
C.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
答案 B
解析 汉字有利于中国统一,但不是决定性力量,故A项错误;据材料“汉字……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可知,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故D项错误。
10.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
A.王羲之 B.张旭 C.柳公权 D.颜真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指的是草书,王羲之擅长行书、草书,但他是东晋人,不符合设问“当时”,即唐代,故A项错误;张旭是唐朝人,擅长草书,故B项正确;柳公权擅长楷书,故C项错误;颜真卿擅长楷书,故D项错误。
11.在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壁画反映的内容各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艺术是对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故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B项正确。
12.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这一绘画体系的作品( )
A.体现了寄情山水的避世思想
B.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
C.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
D.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可知,这种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绘画体系是文人画,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故B项正确。A项不是文人画的共性,排除;文人画所重视的是写意而非写实,故C项错误;文人画属于精英文化,并不能体现文化世俗化的倾向,故D项错误。
13.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时,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山、夏山、秋山、冬山隐含着人的不同的情感,这说明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故C项正确。A项“逼真摹写”不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征;B项是花鸟画的特点;材料信息突出人的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故D项错误。
14.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京剧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D.文学艺术在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答案 D
解析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故选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推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人们的需求是外因,不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D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排除C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东汉到南北朝,“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到了唐朝五代,虽然也有很多著名文人画家,但是同样也没有出现结合的案例。直至北宋后期,苏轼、米芾等提倡将“诗”“书”“画”“印”相结合,并理论联系实际,为画作中的完美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到了元代,画家们大多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行为方式,一直到明清两代,这种形式才逐渐完善。
——摘编自孙琳《浅谈中国传统绘画与题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材料二 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绘画与明中叶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他们的花鸟体现了一种倾向,就是接近世俗生活……由沈周到陈淳到徐渭,在这股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他们笔下的花鸟形象由写实趋向“不似之似”……作品由灵动到酣畅淋漓,摒弃儒家的温柔敦厚,偏重于心灵解放与个性抒发,追求所谓的“骇世惊俗”,表达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
——《论明代写意花鸟画形成的社会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文人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人画在宋代以后出现较快发展的原因。
答案 (1)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注重意境、诗意;富有批判精神。(答出三点即可)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理学的兴起;明清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封建王朝日益腐朽。(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大多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行为方式”得出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据材料二“偏重于心灵解放与个性抒发”得出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据材料二“由写实趋向‘不似之似’”得出注重意境、诗意;据材料二“表达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得出富有批判精神。第(2)问,据材料二“明中叶的时代潮流”并结合所学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据材料二“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并结合所学,明清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封建王朝日益腐朽;结合所学,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理学的兴起也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课标要求]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的经典与楚辞的魅力
1.《诗经》
(1)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
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3)影响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产生
公元前4世纪在楚国产生的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
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
②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③句式较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
①人物:屈原。
②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
(4)影响
楚辞体又被称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二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维点拨
1.《诗经》和楚辞的题材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句式上《诗经》是四言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诗经》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代现实主义的诗歌提供了范例。
(2)《诗经》中的民歌作品成就巨大,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重视劳动人民的创作,向民间文学作品学习。
二、汉赋和唐诗
1.汉赋的风采
(1)含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2)特点:西汉的赋,篇幅较长,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东汉的赋,以短篇小赋为主,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3)名家名作
①西汉:贾谊《吊屈原赋》《鸟赋》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
②东汉:班固、张衡。
2.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1)地位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2)杰出代表
①李白
a.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有“诗仙”的美誉。
b.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
②杜甫
a.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有“诗圣”之美誉。
b.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风凝重沉郁,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被称为“诗史”。
思维点拨
1.唐诗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和国力强盛,为诗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南北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
(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直接刺激了诗歌迅猛发展。
2.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三、宋词和元曲
1.宋代词苑
(1)含义
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2)发展脉络:唐代,民间已出现“曲子词”;宋代开始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
(3)特点:能够合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4)代表人物
①柳永的词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
②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其词作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③李清照的词作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张元干、张孝祥的词作洋溢着悲壮激昂的爱国之情。
④辛弃疾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2.元曲与市民社会
(1)含义
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
(2)散曲
①含义: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②主要形式: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亦称套曲、散套或大令)两种。
③特点
a.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b.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④影响:散曲的兴起,是诗体的一次解放,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步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
(3)元杂剧
①含义: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
②代表作: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③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a.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b.为适应统治阶级对燕乐的需要。
c.城市里有了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瓦肆”和“勾栏”。
思维点拨
1.诗、词、曲的特点
(1)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4)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而来的新的文学体裁。
2.社会变迁对宋词、元曲内容的影响
(1)对宋词的影响: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词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两宋之际,金人南侵,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诗词体现了词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对元曲的影响: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来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
四、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2.艺术特点
(1)艺术结构:借鉴并发展了史传编撰体制传统。
(2)语言风格: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结合起来,形成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3)表现方法:具有写实和虚构相结合的特点。
(4)形象塑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3.主要成就
(1)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2)三言二拍: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3)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
概念阐释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
①体裁: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
②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ZHISHIDIAN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材料二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文学风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提示:风格:现实主义。社会现实: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达了对残暴贪婪的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据材料二分析,汉赋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提示: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社会现实:汉朝政治统一,经济恢复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提示: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先秦《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楚国方言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2)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诗风格多样,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格律严整。
(4)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适于合乐歌唱,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之美。
(5)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抒情叙事兼长。
(6)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刻画人民的世俗生活,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逐渐世俗化、平民化等特征。
知识点二 中国古代世俗文学的兴起 ZHISHIDIAN
材料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材料二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材料三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明]吴承恩《西游记》
(1)材料一中的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提示:反抗外族入侵的爱国主义。南宋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2)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
(3)材料三歌颂了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什么关系?
提示: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明清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种社会背景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出现了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精神。
1.宋词繁荣的原因
(1)封建经济发达: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
(2)社会矛盾尖锐: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批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政治上: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2)经济上:明清时期,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文化上: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到明清时期体例已非常成熟,本身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优势,与时代具有契合性。
(4)印刷技术的进步为通俗小说的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1.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形式,创立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的代表作是( )
A.《诗经》 B.《春秋》
C.《论语》 D.《离骚》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与孔子有关的,D项是屈原的代表作。
2.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上林赋》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答案 D
解析 通俗易懂、豪放飘逸是宋词豪放派的特点,故A项错误;重章叠句、四言为主是《诗经》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平实浅近”,故C项错误;汉赋具有辞藻华丽、手法夸张的特点,题干中也可以看出,故D项正确。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称颂的是下列哪位诗人(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 C
解析 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作中充满着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关注,故C项正确。
4.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元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是元杂剧作品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元杂剧又称北杂剧,产生和开始流行于北方,与南方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元杂剧属于通俗文学,它的出现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D项正确。
5.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这部古典小说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
答案 B
解析 《红楼梦》以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问题和衰亡历程。
[学业达标]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场面以及男女的婚恋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结合所学可知,《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故选C项。
2.楚辞的产生受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这表明( )
A.楚辞融浪漫与现实主义风格于一体
B.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C.儒家文化是楚辞的核心文化内涵
D.楚辞带有文化融合痕迹
答案 D
解析 楚辞是浪漫主义代表作,故A项错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楚辞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材料“楚辞产生受到楚地民歌和音乐的直接影响。当时,《诗》《书》《礼》等已成为楚辞作者诵习的对象,《九歌》中《橘颂》的句式与《诗经》几乎一致”可知,楚辞吸收融合了南北方文化,故D项正确。
3.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答案 D
解析 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的是《诗经》,故A项错误;材料中四位文学家是汉代汉赋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都有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故B项错误;汉赋并不属于世俗文学,故C项错误;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D项正确。
4.“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地主,杜甫出身农民
C.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
D.李白和杜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同
答案 C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故选C项。
5.“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答案 C
解析 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词适应了城市的娱乐需求而发展起来;B项错误,不符合史实,词的兴起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可以看出词的发展繁荣与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有关,C项正确;D项错误,词的风格材料里不能体现。
6.《窦娥冤》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首,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具有不可否认的悲剧力量。其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
A.成为剧作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B.融合宋金表演艺术把元曲推向顶峰
C.讴歌反抗精神提出了民主思想
D.尖锐地揭露了民间疾苦、统治黑暗
答案 D
解析 成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不属于社会意义范畴,故A项错误;“融合宋金表演艺术把元曲推向顶峰”是从艺术角度叙述的,故B项错误;该剧虽然讴歌反抗精神,但是并未反映民主精神,故C项错误;该剧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故D项正确。
7.有学者在评价古代某一小说时认为:“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该学者评论的名著是( )
A.《三国演义》 B.《聊斋志异》
C.《西游记》 D.《红楼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历史形式……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并结合所学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且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历史的面貌和规律,故A项正确;依所学,《聊斋志异》是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故排除B项;《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典范,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故排除C项;《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巨著,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故排除D项。
8.中国古代文学表达形式历经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文学从社会上层到社会下层的传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宫廷到民间,由精英到世俗化、大众化,而这种变化趋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密切相关,故③④正确。从文学表达形式的演变趋势,无法得出①②结论。故选B项。
[等级提升]
9.《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受到文学作品的关注,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10.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屈原通过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
A.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D.渴望国家富强的情愫
答案 D
解析 “‘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结合所学可知,屈原的心志是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B项是屈原作品的特点,而非其心志,故错误。
11.司马相如作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司马相如作赋的喻意在于( )
A.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C.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D.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是“楚”“齐”失败的教训,不是西汉败亡的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汉武帝治国的评述,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以禁淫也”说明分封诸侯的目的是“禁淫”,司马相如借古讽今,批判当时的奢靡之风,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封建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
12.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
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南宋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忠君爱国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义理”倾向。根据所学,“庙堂”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等属于儒家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故材料说明了传统思想通过作用于知识分子,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因此,C项正确。
13.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表明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表明易受欢迎,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代表的是士大夫的高雅审美,与材料中“雅俗共赏”不符,故B项错误;句式整齐,语言精炼属于诗的特点,不是元曲,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元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故D项错误。
14.公元1465~1572年,前后共108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比起前一时期的文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古文诗词仍然处于衰退的过程中,而戏曲、小说正进一步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诗词的地位不断降低 D.统治者的愚民政策
答案 A
解析 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进而推动了世俗化文学戏曲、小说等的发展,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世俗文学的出现,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C项是表象;D项不能解释戏曲、小说的繁荣。
15.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这传递出的信息是( )
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B.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C.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D.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 C
解析 材料“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反映了民众对贪腐黑暗的厌恶和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的主旨并非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词发展到后来,不再是音乐的附庸,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了。到了宋代,词很快发展起来,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词这块处女地处处是耕耘者。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词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樊宗有《浅析宋词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 (1)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需求;商品经济的繁荣。
(2)特点:包容性、世俗性、创造性。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3)逐渐世俗化、通俗化;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或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曲不离词,词不离曲,相辅相成,曲词共同走上了繁荣之道”得出曲的发展推动词的兴盛;根据材料一“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得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促进词的繁荣;根据材料一“大批的官宦、文人、歌伎、百姓纷纷填词”得出市民阶层的需求;根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根本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走进了千家万户”“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分析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分别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等方面分析解答。第(3)问,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逐渐世俗化、通俗化,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