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苏州园林》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9 19: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大津口中学
2019年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精品教案
主备: 集体备课: 备课日期:2019.10.24 使用日期: 使用人:

教学内容 苏州园林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了解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3、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2、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3、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导: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学: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2、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ní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3、读准字音。
  轩榭( ) 丘壑( )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嶙峋( ) 镂( )空? ?斟( )酌 鉴( )赏作: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四)展 (五)点:(5分钟)1、穿插在学作环节2、本次收获:(测)(5分钟)阅读第3段回答1 这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怎样的特点?2 这段文字先后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打比喻、举例子、作比较  B 举例子、打比喻、作比较C 作比较、举例子、打比喻  D 作比较、打比喻、举例子3 “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对称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安全教育:教学楼内文明言行,肃静,有序,单列靠右走第二课时(一)导: 让学生谈对于说明要素的了解,进入本课。1分钟(二)学(6分钟)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对象特点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 ) 亭台轩榭布局的( )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 )美。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 )美。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 )美。 ( ) 讲究每个角落的( )美。 细处 门窗的( )美。 园内建筑的( )美。 (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三)作:(15分钟)2、全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1).打比方: (2).举例子,(3).作比较,(4)摹状貌(5)分类别(6)引用:我还发现的说明方法: 3、语言特点探究: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6)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我还关注的语句有:(四)展(10分钟)(五)、点(8分钟)谈收获(六)测(4分钟)阅读文章第4自然段:1.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2.这段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3.这段文字说明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什么? 4.苏州园林中池沼安排的特点是什么? 5.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七)作业:收获(知识树或者思维导图)安全教育:教学楼内文明言行,肃静,有序,单列靠右走 激发兴趣 识读 识记 默读标画自我独学小组展讲 合作学习探究文本 合作探究全班展示 一课一得 情境导入 积累文学常识,助读文本理解 积累字词基础知识 整体感知 学会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会梳理 考察掌握提高考试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