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9 09: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下图中M是绿色植物。据此条件回答以下三题。

1.下列图示M含义是(  )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化合作用
D. 分解作用
读下面四幅“海拔5 000米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规律示意图”, 完成以下两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南半球的是甲和丁
B. 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南半球的是乙和丙
C. 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乙和丙
D. 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北半球的是甲和丁
下图为“某大陆中纬度地区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3.图中A区域的最可能的植被类型是(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东非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树,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护生命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4.猴面包树需要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  )
A. 全年干旱少雨
B. 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C. 干湿季明显
D. 全年高温少雨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5.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 ⑧
B. ⑦
C. ⑥
D. ⑤
6.我国缺少而南美洲有的陆地自然带是(  )
A. 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冰原带、苔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带
D. 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荒漠带
7.下图为“某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  )
A. 该山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甲坡的水热状况优于乙坡
D. 水分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
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图”,回答下列各题。

8.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A. 侵蚀作用
B. 沉积作用
C. 固结成岩作用
D. 风化作用
读“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下列问题。

10.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  )
A. 从赤道到两极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C. 从沿海到内陆和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D. 垂直地带性和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
11.地表景观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 不规律的地域分异
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2.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
A. 热带草原带
B. 热带荒漠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以下两题。

1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  )
A. 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 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 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 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下图为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5.该山脉北坡为(  )
A. 背风坡、阳坡
B. 迎风坡、阴坡
C. 迎风坡、阳坡
D. 背风坡、阴坡
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至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6.图①中大陆上的植被是(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三题。

17.F自然带在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较大陆西岸要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陆东岸是暖流,对沿岸气候 有增温增湿作用
B. 大陆东岸地处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C. 大陆西岸沿岸为寒流,降温减湿,使F自然带难以向高纬延伸
D. 大陆西岸地势较高,降水较少,F自然带发育范围小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18.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 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9.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高山林线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林线附近林木生长低矮,多为弯曲偏冠,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高山林线等值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20.影响图示区域高山林线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光照
B. 地势
C. 热量
D. 降水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貌破碎程度一般用沟谷密度表示,即单位面积的沟道长度(单位为km/km2)。下图是1:50 000地形图上量计的沟谷密度图,反映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沟谷密度为3~5km/km2。

(1)请描述黄土高原沟谷分布的特征。
(2)指出形成黄土高原东部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并用简单的词语形容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黄土高原东部沟谷形成的原因
22.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3.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商品粮基地,该流域内的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灌区示意图。

材料二 秋浇是该灌区传统的特殊灌溉制度,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进行,是该灌区一年间灌水量最大的一次。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此地渠道密布的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秋浇对乌梁素海环境的影响。
2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E→G→F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B→C→D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自然带类型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填字母),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
25.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自然带主要分布于________(纬线名称)两侧,C自然带被________(纬线名称)穿过。
(2)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3)从A→B→C→D体现了自然带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布的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若在①处有一座高山,其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应与________(写字母)自然带相同。
(5)自然带C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该气候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图示显示M为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M为植物的光合作用。
2.【答案】D
【解析】甲和丁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海拔高,南坡是阳坡,应位于北半球,D正确;乙自然带最丰富,自然带南北坡没有区别,应位于赤道附近;丙同一自然带北坡分布海拔高于南坡,应位于南半球。
3.【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A地位于中纬度大陆的东岸,形成气候最有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选C项。
4.【答案】C
【解析】图中甲地位于东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明显的环境变化。
5.【答案】D
【解析】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6.【答案】A
【解析】我国发育的自然带有,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而南美洲发育的自然带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我国缺少而南美洲有的陆地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答案】C
【解析】云贵高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不会出现落叶阔叶林,故A说法不正确;该图反映的是垂直地带性规律,是由于水热差异引起的,甲坡自然带谱丰富,显然甲坡水热状况较好。
8.【答案】B
【解析】c—b—a—d的景观变化,明显地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9.【答案】A
【解析】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10.【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主要是在南北方向上随着热量条件不同而产生差异,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⑦→⑧→⑨→⑩主要是在东西方向上随着水分条件不同而产生差异,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A正确。
11.【答案】A
【解析】地表景观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是热量为基础划分的自然,即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2.【答案】C
【解析】①地所处自然带是不符合地带性规律,由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C对。
13.【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土壤湿度增大,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由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导致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
14.【答案】A
【解析】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从图中看出,海拔200米处,北坡1月气温是7℃,而南坡是9℃,北坡为阴坡;1月和7月降水最多的地方都在南坡,南坡是迎风坡,北坡是背风坡,D正确。
16.【答案】B
【解析】从题干“沿45°纬线”和图中经度(西经60°~80°),可推知该地位于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B项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南美洲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故A项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气候区,C项错;南美洲无亚寒带针叶林,故D项错。
17.【答案】D
【解析】读图判断,F为热带雨林带。其分布规律中,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比大陆西岸高,是因为东岸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且处在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降水少,发育范围较小。故选D。
18.【答案】C
【解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可以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具有了平衡功能,但并不是单个的要素所具备的功能。
19.【答案】B
【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植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故选B。
20.【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区域内高山林线总体上由南向北递减,这说明受纬度引起的热量因素影响为主。
21.【答案】(1)①沟谷分布存在空间差异;
②东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西部地区;
③北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南部地区;
④北部地区形成一个闭合的沟谷密度分布高值中心。
(2)流水的侵蚀作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或沟壑纵横。
(3)①该地区夏季7、8月降水集中,多大雨、暴雨且降雨变率大;
②黄土为主的土壤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
③该地区坡度较大,流水侵蚀能力强;
④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垦、矿产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造成自然植被覆盖减少,人为加速土壤侵蚀,形成众多沟谷。
【解析】(1)据图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沟谷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东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西部地区,北部地区沟谷密度大于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形成一个闭合的沟谷密度分布高值中心。
(2)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因此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使得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或沟壑纵横。
(3)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夏季7、8月降水集中,多大雨、暴雨且降雨变率大;黄土为主的土壤土质疏松,坡度较大,流水侵蚀能力强;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垦、矿产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造成自然植被覆盖减少,人为加速土壤侵蚀,形成众多沟谷。
22.【答案】(1)热带荒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 热量 地形
(3)山麓自然带不同 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 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 纬度位置
【解析】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自然带南北方向更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自然带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乙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
23.【答案】(1)该区域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需求量大;该区域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农业活动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开挖河渠;此地位于我国中温带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有利:秋浇淋盐可降低土壤盐碱度,可以改善灌区土壤肥力结构。
不利:秋浇淋盐通过排水渠汇集到乌梁素海,使得化肥和土壤盐类富集于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解析】第(1)题,从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入手,结合区域特征,有选择地选取对应的条件来分析说明。第(2)题,结合整体性原理,运用各地理因素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影响。
24.【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4)D 海陆分布
【解析】(1)图中A区域位于大陆西部,属地中海气候,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区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区域受温带季风影响,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区域纬度高,形成了亚寒带针叶林带。(2)自然带E→G→F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自然带B→C→D的分布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千岛寒流影响,亚洲东部比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偏低,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4)南半球大陆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是因为南半球同纬度地区只有海洋,没有大陆分布。
25.【答案】(1)赤道(或0°纬线) 北回归线
(2)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赤道 两极 热量
(4)B
(5)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解析】(1)读图即可得出答案。(2)A、B、C、D的自然带是大陆西岸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划分基础为水分,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3)从A→B→C→D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4)①处地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5)自然带C(热带荒漠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形成原因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