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教新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相似三角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浙教新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相似三角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30 13: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浙教新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 相似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已知2x=3y,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2.已知A,B两地的实际距离AB=5km,画在图上的距离为CD=2cm,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
A.2:5 B.1:250000 C.250000:1 D.1:2500
3.如图,在△ABC中,∠A=36°,AC=AB=2,将△ABC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DBE,使点E在边AC上,DE交AB于点F,则△AFE与△DBF的面积之比等于(  )

A. B. C. D.
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根据下列给定的条件,不能判断DE与BC平行的是(  )
A.AD=6,BD=4,AE=2.4,CE=1.6,
B.DB=2,AB=6,CE=1,AC=3
C.AD=4,AB=6,AE=2,AC=3
D.AD=4,AB=6,DE=2,BC=3
5.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为4:9,那么它们的周长比为(  )
A.4:9 B.2:3 C.: D.16:81
6.如图,△ABO∽△CDO,若BO=6,DO=3,CD=2,则AB的长是(  )

A.2 B.3 C.4 D.5
7.已知:如图,Rt△ABC中,∠BAC=90°,D是AC上一点,∠ABD=∠C,直线EF过点D,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于F,且EF⊥BC,垂足为E.则图中所有与△ABD相似的三角形有多少个(  )

A.3 B.4 C.5 D.6
8.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AC的中点,则△ADE与△ABC的面积比为(  )

A.1:2 B.1:4 C.2:1 D.4:1
9.中国古代在利用“计里画方”(比例缩放和直角坐标网格体系)的方法制作地图时,会利用测杆、水准仪和照板来测量距离.在如图所示的测量距离AB的示意图中,记照板“内芯”的高度为EF.观测者的眼睛(图中用点C表示)与BF在同一水平线上,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DEF和△ABC是位似图形,点O是位似中心,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若△DEF的面积是2,则△ABC的面积是(  )

A.2 B.4 C.6 D.8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已知=,则=   .
12.如果在比例尺为1:1000000的地图上,A、B两地的图上距离是5.8cm,那么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km.
13.若线段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一个黄金分割点(AC>BC),则AC的长为   cm(结果保留根号).
14.如图,已知:l1∥l2∥l3,AB=6,DE=5,EF=7.5,则AC=   .

15.在长8cm,宽6cm的矩形中,截去一个矩形,使留下的矩形与原矩形相似,那么留下的矩形面积是   cm2.
16.当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   时,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1:2.
17.如图,在△ABC中,AB=9,AC=6,BC=12,点M在AB边上,且AM=3,过点M作直线MN与AC边交于点N,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则MN=   .

18.如图,正方形DEFG的边EF在△ABC的边BC上,顶点D、G分别在边AB、AC上,已知BC=6,△ABC的面积为9,则正方形DEFG的面积为   .

三.解答题(共8小题)
19.已知线段a、b、c满足,且a+2b+c=26.
(1)求a、b、c的值;
(2)若线段x是线段a、b的比例中项,求x.
20.如图,A、B两地隔着湖水,从C地测得CA=50m,CB=60m,∠ACB=145°,用1厘米代表10米(就是1:1000的比例尺)画出如图的图形.量出AB的长(精确到1毫米),再换算出A、B间的实际距离.

21.如图,△ABC中,AB=AC,∠A=36°,CE平分∠ACB交AB于点E,
(1)试说明点E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2)若AB=4,求BC的长.

22.如图,l1∥l2∥l3,AB=3,AD=2,DE=4,EF=7.5.求BC、BE的长.

23.学生会举办一个校园摄影艺术展览会,小华和小刚准备将矩形的作品四周镶上一圈等宽的纸边,如图所示.两人在设计时发生了争执:小华要使内外两个矩形相似,感到这样视觉效果较好;小刚试了几次不能办到,表示这是不可能的.小红和小莉了解情况后,小红说这一要求只有当矩形是黄金矩形时才能做到,小莉则坚持只有当矩形是正方形时才能做到.请你动手试一试,说一说你的看法.

24.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D、DC上,△ABE∽△DEF,AB=6,AE=9,DE=2,求EF的长.

25.如图,在△ABC中,∠ACB=90°,CD⊥AB,
(1)图1中共有   对相似三角形,写出来分别为   (不需证明);
(2)已知AB=10,AC=8,请你求出CD的长;
(3)在(2)的情况下,如果以AB为x轴,CD为y轴,点D为坐标原点O,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若点P从C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CB运动,点Q出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BA运动,其中一点最先到达线段的端点时,两点即刻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B、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AD=12,点E在AD边上,且AE=8,EF⊥BE 交CD于点F.
(1)求证:△ABE∽△DEF.
(2)求CF的长.




2019年浙教新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 相似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已知2x=3y,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分析】把各个选项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已知的比例式可以转化为等积式2x=3y,即可判断.
【解答】解:A、变成等积式是:xy=6,故错误;
B、变成等积式是:3x=2y,故错误;
C、变成等积式是:2x=3y,故正确;
D、变成等积式是:3x=2y,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判断两个比例式是否能够互化的方法,即转化为等积式,判断是否相同即可.
2.已知A,B两地的实际距离AB=5km,画在图上的距离为CD=2cm,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
A.2:5 B.1:250000 C.250000:1 D.1:2500
【分析】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出比例式直接计算即可.
【解答】解: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5km=500000cm,得比例尺=2:500000=1:250000,
故选:B.
【点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注意单位要统一.
3.如图,在△ABC中,∠A=36°,AC=AB=2,将△ABC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DBE,使点E在边AC上,DE交AB于点F,则△AFE与△DBF的面积之比等于(  )

A. B. C. D.
【分析】首先证明BD∥AE,可得△AEF∽△BDF,推出=()2,想办法求出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AB=AC,∠A=36°,
∴∠ABC=∠C=72°,
∵BC=BE,
∴∠C=∠BEC=72°,
∴∠EBC=36°,
∴∠ABE=∠A=36°,
∵∠DBE=72°,
∴∠ABD=∠A=36°,
∴BD∥AE,
∴△AEF∽△BDF,
∴=()2,
设BC=BE=AE=x,CE=2﹣x,
∵∠C=∠C,∠CBE=∠A,
∴△CBE∽△CAB,
∴=,
∴BC2=CE?CA,
∴x2=(2﹣x)2,
∴x2+2x﹣4=0,
∴x=﹣1+,或x=﹣1﹣(舍),
∴=()2=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旋转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参数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根据下列给定的条件,不能判断DE与BC平行的是(  )
A.AD=6,BD=4,AE=2.4,CE=1.6,
B.DB=2,AB=6,CE=1,AC=3
C.AD=4,AB=6,AE=2,AC=3
D.AD=4,AB=6,DE=2,BC=3
【分析】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分别求得各对应线段的比,比相等,即可判定DE与BC平行.注意排除法在解选择题中的应用.
【解答】解:A、由AD=6,BD=4,可以得出,AE=2.4,CE=1.6,得出,就有,可以得出DE∥BC;
B、由DB=2,AB=6,可以得出,CE=1,AC=3得出,就有,可以得出DE∥BC;
C、由AD=4,AB=6,可以得出,AE=2,AC=3得出,就有,可以得出DE∥BC;
D、由AD=4,AB=6,可以得出,DE=2,BC=3得出=,但是DE与BC不是被截线,故平行结论不成立.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比例线段的对应关系.
5.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为4:9,那么它们的周长比为(  )
A.4:9 B.2:3 C.: D.16:81
【分析】直接根据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两个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为4:9,
∴两个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2:3,
∴这两个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是2: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即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6.如图,△ABO∽△CDO,若BO=6,DO=3,CD=2,则AB的长是(  )

A.2 B.3 C.4 D.5
【分析】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ABO∽△CDO,
∴=,
∵BO=6,DO=3,CD=2,
∴=,
解得:AB=4.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正确得出对应边之间关系是解题关键.
7.已知:如图,Rt△ABC中,∠BAC=90°,D是AC上一点,∠ABD=∠C,直线EF过点D,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于F,且EF⊥BC,垂足为E.则图中所有与△ABD相似的三角形有多少个(  )

A.3 B.4 C.5 D.6
【分析】根据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判断.
【解答】解:∵∠BAC=90°,EF⊥BC,
∴∠BAC=∠BAD=∠CDE=90°,
∵∠ABD=∠C,
∴△ABD∽△ACB,△ABD∽△EDC(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ADB=∠ABC,
∴△ABD∽△EFB,
且△ABD∽△AFD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8.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AC的中点,则△ADE与△ABC的面积比为(  )

A.1:2 B.1:4 C.2:1 D.4:1
【分析】结合已知条件可以推出两三角形相似,以及它们的相似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面积比.
【解答】解:∵D,E分别是△ABC边AB,AC的中点,
∴DE∥BC,
∴∠ADE=∠B,∠AED=∠C,
∴△ADE∽△ABC,
∴S△ADE:S△ABC=()2,
∵=,
∴S△ADE:S△ABC=()2=1:4.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关键在于求证三角形相似,根据已知推出相似比.
9.中国古代在利用“计里画方”(比例缩放和直角坐标网格体系)的方法制作地图时,会利用测杆、水准仪和照板来测量距离.在如图所示的测量距离AB的示意图中,记照板“内芯”的高度为EF.观测者的眼睛(图中用点C表示)与BF在同一水平线上,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由平行得相似,由相似得比例,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EF∥AB,
∴△CEF∽△CAB,
∴==,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10.△DEF和△ABC是位似图形,点O是位似中心,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若△DEF的面积是2,则△ABC的面积是(  )

A.2 B.4 C.6 D.8
【分析】根据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知=,由位似图形性质得=()2,即=,据此可得答案.
【解答】解:∵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
∴=,
∴△DEF与△ABC的相似比是1:2,
∴=()2,即=,
解得:S△ABC=8,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位似的定义及性质,掌握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已知=,则=  .
【分析】根据=,可得=,再根据比例的性质即可求解.
【解答】解:∵=,
∴=,
∴﹣=,
=.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比例的性质,关键是将=变形为=.
12.如果在比例尺为1:1000000的地图上,A、B两地的图上距离是5.8cm,那么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58 km.
【分析】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根据题意代入数据可直接得出实际距离.
【解答】解:根据题意,5.8÷=5800000厘米=58千米.
即实际距离是58千米.
故答案为:58.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线段的知识,注意掌握比例线段的定义及比例尺,并能够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13.若线段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一个黄金分割点(AC>BC),则AC的长为 3(﹣1) cm(结果保留根号).
【分析】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较长的线段为全线段与较短线段的比例中项,这样的线段分割叫做黄金分割,他们的比值()叫做黄金比.
【解答】解:根据黄金分割点的概念和AC>BC,得:AC=AB=3(﹣1).
故本题答案为:3(﹣1).
【点评】此题考查了黄金分割点的概念,要熟记黄金比的值.
14.如图,已知:l1∥l2∥l3,AB=6,DE=5,EF=7.5,则AC= 15 .

【分析】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出比例式,代入求出BC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l1∥l2∥l3,
∴=,
∵AB=6,DE=5,EF=7.5,
∴BC=9,
∴AC=AB+BC=15,
故答案为:15.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能根据定理得出正确的比例式是解此题的关键.
15.在长8cm,宽6cm的矩形中,截去一个矩形,使留下的矩形与原矩形相似,那么留下的矩形面积是 27 cm2.
【分析】由题意,在长为8cm宽6cm的矩形中,截去一个矩形使留下的矩形与原矩形相似,根据相似形的对应边长比例关系,就可以求解.
【解答】解:设宽为x,
∵留下的矩形与原矩形相似,
∴=,
解得x=.
∴截去的矩形的面积为×6=21cm2,
∴留下的矩形的面积为48﹣21=27cm2,
故答案为:27.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多边形相似的性质:对应边长成比例,相似比的平方等于面积比,学生对此性质要熟练掌握.
16.当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 1: 时,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1:2.
【分析】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解:∵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1:2时,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
故答案为: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正确掌握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17.如图,在△ABC中,AB=9,AC=6,BC=12,点M在AB边上,且AM=3,过点M作直线MN与AC边交于点N,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则MN= 4或6 .

【分析】分别利用,当MN∥BC时,以及当∠ANM=∠B时,分别得出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答案.
【解答】解:如图1,当MN∥BC时,
则△AMN∽△ABC,
故==,
则=,
解得:MN=4,
如图2所示:当∠ANM=∠B时,
又∵∠A=∠A,
∴△ANM∽△ABC,
∴=,
即=,
解得:MN=6,
故答案为:4或6.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判定,正确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18.如图,正方形DEFG的边EF在△ABC的边BC上,顶点D、G分别在边AB、AC上,已知BC=6,△ABC的面积为9,则正方形DEFG的面积为 4 .

【分析】由DG∥BC得△ADG∽△ABC,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列方程求解.
【解答】解:作AH⊥BC于H,交DG于P,如图所示:
∵△ABC的面积=BC?AH=9,BC=6,
∴AH=3,
设正方形DEFG的边长为x.
由正方形DEFG得,DG∥EF,即DG∥BC,
∵AH⊥BC,
∴AP⊥DG.
由DG∥BC得△ADG∽△ABC
∴.
∵PH⊥BC,DE⊥BC
∴PH=ED,AP=AH﹣PH,
即,
由BC=6,AH=3,DE=DG=x,
得,
解得x=2.
故正方形DEFG的面积=22=4;
故答案为:4.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关键是由平行线得到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方程.
三.解答题(共8小题)
19.已知线段a、b、c满足,且a+2b+c=26.
(1)求a、b、c的值;
(2)若线段x是线段a、b的比例中项,求x.
【分析】(1)设比值为k,然后用k表示出a、b、c,再代入等式求解得到k,然后求解即可;
(2)根据比例中项的定义列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1)设===k,
则a=3k,b=2k,c=6k,
所以,3k+2×2k+6k=26,
解得k=2,
所以,a=3×2=6,
b=2×2=4,
c=6×2=12;

(2)∵线段x是线段a、b的比例中项,
∴x2=ab=6×4=24,
∴线段x=2.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的性质,比例线段,利用“设k法”用k表示出a、b、c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20.如图,A、B两地隔着湖水,从C地测得CA=50m,CB=60m,∠ACB=145°,用1厘米代表10米(就是1:1000的比例尺)画出如图的图形.量出AB的长(精确到1毫米),再换算出A、B间的实际距离.

【分析】根据比例尺的定义,1厘米代表10米,把CA=50m,CB=60m,转化为CA=5cm,CB=6cm,结合题意画图,再测量AB的长,最后换算出A、B间的实际距离.
【解答】解:如图,测得AB长约10.5cm,换算成实际距离约为10.5×1000=10500cm=105m.
即A、B间的实际距离是105m.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问题以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21.如图,△ABC中,AB=AC,∠A=36°,CE平分∠ACB交AB于点E,
(1)试说明点E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2)若AB=4,求BC的长.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CB=72°,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CE=36°,从而得到∠BCE=∠A,然后判定△ABC和△CBE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比例式整理,并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定义即可得证;
(2)根据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可得AE=CE=BC,再根据黄金分割求解即可.
【解答】(1)证明:∵AB=AC,∠A=36°,
∴∠ACB=(180°﹣36°)=72°,
∵CE平分∠ACB,
∴∠BCE=∠ACB=×72°=36°,
∴∠BCE=∠A=36°,
∴AE=BC,
又∵∠B=∠B,
∴△ABC∽△CBE,
∴=,
∴BC2=AB?BE,
即AE2=AB?BE,
∴E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2)∵AB=AC,∠A=36°,
∴∠B=∠ACB=72°,
∴∠BEC=180°﹣72°﹣36°=72°,
∴BC=CE,
由(1)已证AE=CE,
∴AE=CE=BC,
∴BC=?AB=×4=2﹣2.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金分割点的定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理解黄金分割点的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较长的线段为全线段与较短线段的比例中项,这样的线段分割叫做黄金分割,他们的比值()叫做黄金比是解题的关键.
22.如图,l1∥l2∥l3,AB=3,AD=2,DE=4,EF=7.5.求BC、BE的长.

【分析】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则可计算出BC=6,BF=BE,然后利用BE+BE=7.5求BE.
【解答】解:∵l1∥l2∥l3,
∴==,即==,
∴BC=6,BF=BE,
∴BE+BE=7.5,
∴BE=5.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3.学生会举办一个校园摄影艺术展览会,小华和小刚准备将矩形的作品四周镶上一圈等宽的纸边,如图所示.两人在设计时发生了争执:小华要使内外两个矩形相似,感到这样视觉效果较好;小刚试了几次不能办到,表示这是不可能的.小红和小莉了解情况后,小红说这一要求只有当矩形是黄金矩形时才能做到,小莉则坚持只有当矩形是正方形时才能做到.请你动手试一试,说一说你的看法.

【分析】可先假设矩形成立,根据相似列式计算,最后求得矩形的长和宽相等,则只能是正方形.
【解答】解:只有正方形才能做到,理由:
设矩形的一边为a,另一边为b,等宽的纸边宽c,
如果要两矩形相似,则a:b=(a﹣2c):(b﹣2c),
解得a=b,
∴只能是正方形了.
【点评】本题考查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式是关键.
24.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D、DC上,△ABE∽△DEF,AB=6,AE=9,DE=2,求EF的长.

【分析】先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F的长,再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ABE∽△DEF,AB=6,AE=9,DE=2,
∴=,即=,解得DF=3,
∴EF===.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熟知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如图,在△ABC中,∠ACB=90°,CD⊥AB,
(1)图1中共有 3 对相似三角形,写出来分别为 △ABC∽△ACD,△ABC∽△CBD,△ACD∽△CBD (不需证明);
(2)已知AB=10,AC=8,请你求出CD的长;
(3)在(2)的情况下,如果以AB为x轴,CD为y轴,点D为坐标原点O,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若点P从C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CB运动,点Q出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BA运动,其中一点最先到达线段的端点时,两点即刻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B、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即可得到3对相似三角形,分别为:△ABC∽△ACD,△ABC∽△CBD,△ACD∽△CBD;
(2)先在△ABC中由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再根据△ABC的面积不变得到AB?CD=AC?BC,即可求出CD的长;
(3)由于∠B公共,所以以点B、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时,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PQB∽△ACB;②△QPB∽△ACB.
【解答】解:(1)图1中共有3对相似三角形,分别为:△ABC∽△ACD,△ABC∽△CBD,△ACD∽△CBD.
故答案为3,△ABC∽△ACD,△ABC∽△CBD,△ACD∽△CBD;

(2)如图1,在△ABC中,∵∠ACB=90°,AB=10,AC=8,
∴BC==6.
∵△ABC的面积=AB?CD=AC?BC,
∴CD===4.8;

(3)存在点P,使以点B、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理由如下:
在△BOC中,∵∠COB=90°,BC=6,OC=4.8,
∴OB==3.6.
分两种情况:
①当∠BQP=90°时,如图2①,此时△PQB∽△ACB,
∴=,
∴=,
解得t=2.25,即BQ=CP=2.25,
∴BP=BC﹣CP=6﹣2.25=3.75.
在△BPQ中,由勾股定理,得PQ===3,
∴点P的坐标为(1.35,3);
②当∠BPQ=90°时,如图2②,此时△QPB∽△ACB,
∴=,
∴=,
解得t=3.75,即BQ=CP=3.75,BP=BC﹣CP=6﹣3.75=2.25.
过点P作PE⊥x轴于点E.
∵△QPB∽△ACB,
∴=,即=,
∴PE=1.8.
在△BPE中,BE===1.35,
∴OE=OB﹣BE=3.6﹣1.35=2.25,
∴点P的坐标为(2.25,1.8).
综上可得,点P的坐标为(1.35,3)或(2.25,1.8).


【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难度适中.利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2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AD=12,点E在AD边上,且AE=8,EF⊥BE 交CD于点F.
(1)求证:△ABE∽△DEF.
(2)求CF的长.

【分析】(1)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出∠DEF=∠ABE,结合∠A=∠D=90°,即可证出△ABE∽△DEF;
(2)由AD、AE的长度可得出DE的长度,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DF的长度,将其代入CF=CD﹣DF即可求出CF的长.
【解答】(1)证明:∵EF⊥BE,
∴∠EFB=90°,
∴∠DEF+∠AEB=90°.
∵四边形ABCD为矩形,
∴∠A=∠D=90°,
∴∠AEB+∠ABE=90°,
∴∠DEF=∠ABE,
∴△ABE∽△DEF.
(2)解:∵AD=12,AE=8,
∴DE=4.
∵△ABE∽△DEF,
∴=,
∴DF=,
∴CF=CD﹣DF=6﹣=.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矩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1)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找出∠DEF=∠ABE;(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F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