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31 20:5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增强对 国家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贯彻落实。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存“内书”七篇。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听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预习设计
1、填空
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 ,他主张以 统一天下。
2、给加点字注音
夫( )环而攻之 米粟( ) 域( )民
寡( )助 亲戚畔( )之
3、划分句子的节奏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⑵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战国

“仁政”
“亚圣”
子舆


gu?
pàn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⑵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⑸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⑸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夫( )环而攻之 域( )民 畔( )之
gu?( )助 亲qī( ) 米sù( )
封jiāng( )
2、填空
⑴孟子,名 , 时期思想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 的著作。
⑵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⑷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pàn






战国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必有得天时者矣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3、下列句中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而 不胜。
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内城
外城
包围
表承接
表转折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 而 不胜者,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
发语词,无实义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这样
表转折

者…也:判断句标志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泛指
粮草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民不以 封 疆之界,固 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
放弃
离开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管理
凭借
限制
巩固
国防
震慑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仁政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 至 ,亲戚 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 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极点
内外亲属
同“叛”,背叛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
介入主谓
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课堂检测
1、解释加点词语
⑴七里之郭( )
⑵环( )而攻之而不胜
⑶夫( )环而攻之
⑷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⑸池( )非不深也
⑹兵革( )非不坚利也
⑺委( )而去( )之
⑻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
⑼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⑽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⑾寡助之( )至,亲戚畔( )之。
⑿故( )君子( )有不战
外城
包围
发语词

护城河
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限制
凭借
巩固
震慑

同“叛”,背叛
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⑸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⑹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夫环而攻之 环: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③委而去之 委: ④寡助之至 至: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⑶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⑷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包围
武器
放弃
极点
表转折
表承接
…的原因
…的人
凭借
凭借


C
人和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2、一词多义
⑴利①地利不如人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之①三里之城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多助之至
④以天下之所顺
⑶以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以天下之所顺
⑷而①委而去之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面山而居
④泉香而酒冽
“畔”同“叛”,背叛。
有利
锐利

代词

凭借

介入主谓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3、词类活用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
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古今异义
⑴池非不深也 池
⑵委而去之 委

⑶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
⑷亲戚畔之 亲戚
5、特殊句式
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⑵城非不高也。
⑶委而去之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形容词作使动词用,使……巩固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族内外亲属;今义:族外亲属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 原因何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
“环而攻之”。(攻势很大)
“环而攻之而不胜”(攻城失败)
“天时不如地利也”
3、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 战争结果如何?

③ 为什么?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地利不如人和也”。
双重否定句
排比修辞
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5、从第2、3自然段来看,
⑴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⑵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

⑶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⑷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

⑴天时、地利、人和
⑵人和
⑶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排比修辞
。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4、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5、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得道,施仁政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论点
论证
结论
事实
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
要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道理论证
治国需
要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施行仁政
才能人和
→顺
→畔
顺攻畔战必胜
课堂总结
1、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借论战来论“仁政”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本篇在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善用排比、对偶,加强语势。
拓展延伸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
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
⑵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⑶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
⑷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 ”。  
⑸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
⑹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⑺“战必胜”的条件是;“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
2、找出本文中的排比句。


3、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
C
限制
5、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C.木兰不用尚书郎。 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D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
D
7、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8、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C
B
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