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自然地理要素的平衡功能是指( )
A.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大气、水、岩石、土壤等都要参与
B. 平衡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C. 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D.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读下图“某地区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2.②、④两处森林遭破坏,会使下游湖泊淤积萎缩加剧。这种联系反映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特征
B. 垂直地域分异
C.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D. 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
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3.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大气中CO2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4.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上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B. 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CO2愈来愈少
C. 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
D.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5.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 ⑧
B. ⑦
C. ⑥
D. ⑤
6.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下图为“地球各圈层间的水分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生长参与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B. 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
C. 地壳物质循环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D. 季风环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2009年6月21日位于北极圈内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宣布正式自治。下图为该岛自然带或植被分布范围及其变化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或植被的分界线)。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8.近年来,该岛上的这一典型植被分布范围不断北移,其主要原因是( )
A. 紫外线辐射减弱
B. 全球气候变暖
C. 土壤肥力增大
D. 人类的不断移栽
读下图的气候资料,图中点位的标号代表月份,回答以下两题。
9.该气候类型分布的地区,不会有( )
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②常绿阔叶林 ③针叶林 ④热带荒漠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012年10月20日,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11月初抵达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弗里曼特尔港口,进行给养补充。结合下面的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以下四题。
10.“雪龙”号考察船从启航地开始到结束在北半球的航程中,沿途所见到的陆上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 垂直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1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功能与每个要素的功能之和大小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于
B. 大于
C. 小于
D. 不能确定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以下三题。
12.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洋流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3.我国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里的三江指的是( )
A. ②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②⑤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4.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拔高度
B. 水分状况
C. 热量差异
D. 土壤差异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物质与地貌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5.形成丙地貌的物质来自( )
A. 地表
B. 地壳
C. 岩石圈
D. 地幔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6.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
A. 植被高度变化
B. 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
C. 垂直地带分异
D. 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
下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8.造成南美安第斯山南端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环流的影响
B. 暖流的影响
C. 海陆分布的影响
D. 地形的影响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9.关于B,C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候类型相同
B. 冬季盛行风的风向相同
C. 河流汛期相同
D. 自然带相同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20.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洋流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芦苇、飞鸟、鱼群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22.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各题。
(1)把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
(2)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______(山脉)。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3.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说明长白山对松花江的影响。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A是________(山脉),B是________(山脉),C是________(山脉),D是________(山脉)。
(2)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②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③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④可能属________山脉。(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针阔叶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②~④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什么?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入湖泥沙多;人为大规模围湖造田。上游山区植被破坏引起下游湖泊淤积,这反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性特征。
3.【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为D。
4.【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生物体内,把自然界的无机物转化、合成有机物,同时吸收CO2,放出O2。
5.【答案】D
【解析】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6.【答案】C
【解析】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影响下的自然带均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7.【答案】D
【解析】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和生物生长无关;水循环发生在各大圈层之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参与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8.【答案】B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是该岛植被(即苔藓和地衣)分布范围不断北移的主要原因。
9.【答案】A
【解析】图中气候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0.【答案】A
【解析】我国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从上海到赤道地区的航程,“雪龙”号所见到的陆上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南北方向的更替,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1.【答案】B
【解析】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功能,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功能大于每个要素的功能之和。
12.【答案】C
【解析】图中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主要是因为降水的不同,而降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山脉阻挡西风进入,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选C。
13.【答案】B
【解析】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结合图示,选B。
14.【答案】C
【解析】南坡为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于同高度的北坡,其中热量差异为主导因素。
15.【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丙处为火山地貌,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喷发物为岩浆,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选D。
16.【答案】D
【解析】图示内容的主题是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D正确。
17.【答案】B
【解析】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所以B正确。
18.【答案】D
【解析】南美安第斯山南端西侧处于中纬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发育有温带森林,东侧则为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此种景观差异主要是地形因素引起的。
19.【答案】B
【解析】根据右图,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说明南坡是阳坡,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B、C两地位于大陆西岸,B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C地是地中海气候,两地气候类型不同,A错。冬季两地都受西风带影响,盛行风的风向相同,B对。B地全年多雨,河流汛期不明显。C地汛期在夏季,C错。自然带不同,D错。
20.【答案】B
【解析】图中的绿色工程地处撒哈拉沙漠,主要功能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分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
21.【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
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该区域蒸发旺盛,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解析】(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博斯腾湖深居我国西北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是主要补给水源。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3)结合材料二分析,在博斯腾湖和盐池之间的地下,有一含水层。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通过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区域蒸发旺盛,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22.【答案】(1)甲、乙、丙
(2)秦岭
(3)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4)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草原带。
【解析】根据图示中自然带的海拔分布状况可判别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为甲、乙、丙;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23.【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越发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生活的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依据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解答: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2)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板块运动(牵)造成高原隆起(发),“动全身”指的是地形、气候、生物(动植物)及土壤等的变化。(3)根据对第(2)题的分析,从各要素——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的变化分别叙述。
24.【答案】长白山海拔较高,为松花江的发源地;长白山坡度较大(陡),影响松花江河水的流速(较快);长白山的积雪(冰川)融水,为松花江的补给水源之一,影响松花江的流量和汛期;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影响松花江的流向。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要从河流的流速、流向、补给等方面回答。
25.【答案】(1)阿尔泰山 阴山 太行山 秦岭
(2)B D A C
(3)C
(4)南坡降水丰富 ③④
(5)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6)热量 由赤道到两极 (7)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
【解析】第(1)题,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判断其名称。第(2)题,根据各山地自然带判断所属山脉。 第(3)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带,故M带应为针阔叶混交林带。第(4)题,①、③、④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主要都与降水因素有关。第(5)题,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不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第(6)、(7)题,由于基带与水平带一致,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