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5 诗词五首(2份打包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5 诗词五首(2份打包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2 21:31:01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课前提问25 诗词五首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
主 备 人: 刘壮志
议课时间: 第十六周
授课时间: 第周学习目标(1分钟)
学习《饮酒》、《春望》
1、诵读诗词、品味诗歌语言韵律美。
2、背诵并默写诗词。第一课时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走近作者自学指导一(6分钟) 自由朗读《饮酒》,注意朗读节奏,结合诗歌的大意,理解其深意。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自学检测一(5分钟)1、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2、理解填空。①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③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饮酒》中用“ ”写出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 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点拨运用一(2分钟)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1)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2)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3)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春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歌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为“诗圣”。作者简介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背景资料自学指导二(5分钟) 自由朗读《春望》,注意朗读节奏,结合诗歌的大意,理解其深意。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忧国)(伤时)(思家)(悲己) 自学检测二(4分钟)1、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理解性默写。①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用细节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②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
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春望》中 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点拨运用二(2分钟) 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课堂小结(1分钟)
《饮酒》这首诗的意境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春望》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当堂训练(10分钟)
1、根据提示将诗句补充完整。
(1) ,恨别鸟惊心。
(2)白头搔更短, 。
(3) ,而无车马喧。
(4)《饮酒》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5)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
2、背诵这两首古诗 。
3、默写这两首古诗。
4、(选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感时花溅泪浑欲不胜簪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板书设计饮酒无车马喧——生活平静(叙述)
心远地偏——内心恬淡(叙述)
采菊悠然——闲适自在(描写)
山气飞鸟——生命真谛(议论)情景交融
悠闲自得春望触景生情感时思乡国破、草木深
花溅泪、鸟惊心烽火连——家书难
白发短——不胜簪忧国思家课后反思课件21张PPT。课前提问25 诗词五首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
主 备 人: 刘壮志
议课时间: 第十六周
授课时间: 第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学习《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1、诵读诗词、品味其意。
2、背诵并默写诗词。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世人亦称其为“李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fǔ)湜(shí)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当时无能效者。作者简介 【李贺诗体风格】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以及“冷艳怪丽”的风格,使诗歌带有伤感冷艳的风格。
他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以大胆、诡异的想象力,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自学指导一(5分钟) 自由朗读《雁门太守行》,注意朗读节奏,结合诗歌的大意,理解其深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自学检测一(4分钟)一、理解性默写。
①《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
②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③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C 赤壁
——杜牧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自学指导二(4分钟) 自由朗读《杜牧》,注意朗读节奏,结合诗歌的大意,理解其深意。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自学检测二(4分钟)一、理解性默写。
①《赤壁》写兴感之由的诗句是:
.
②从反面设想,反映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句: .
③借一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句:
.
二、诗歌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渔家傲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张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有《漱玉词》传世。作者简介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背景资料自学指导三(6分钟) 自由朗读《渔家傲》,注意朗读节奏,结合诗歌的大意,理解其深意。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自学检测三(4分钟)一、 填空。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 ;感觉: ;气势: 。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 ”,交代 ,借此表现诗人

二、“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天接云涛连晓雾船摇帆舞,星河欲转 磅礴豪迈怀才不遇的感慨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课堂小结(2分钟)
《雁门太守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赤壁》这首咏史诗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用两位美女的命运来说明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的影响,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激愤。
《渔家傲》写梦中海天溟濛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作者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当堂训练(10分钟)
1.根据提示默写。
1)黑云压城城欲摧, 。
2) ,自将磨洗认前朝。
3)角声满天秋色里, 。
4)杜牧在《赤壁》中用典故从反面设想,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是诗句是 .
5)《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2、背诵本节课所学三首古诗。
3、默写本节课所学三首古诗。
4、(选做)请你就诗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要展开想象,可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甲光向日金鳞开折戟沉沙铁未销塞上燕脂凝夜紫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板书设计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满天、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用典)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尽忠报国赤壁前两句:后两句:睹物联想(折戟、前朝)借题发挥见识过人
慷慨激昂雁门太守行东风——周郎机遇——曹操渔家傲描述: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意境辽阔)
想象:天帝的好意(浪漫色彩)
抒情:遭逢不幸,奋力挣扎(语言豪迈)
典故: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豪迈)浪漫梦境
豪迈情怀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