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课前提问《孟子》三章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议课时间:第十一周
授课时间:第十二周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1分钟)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诚、命、戒、正、由、淫等)
2、了解孟子的思想志趣。
自学指导一(3分钟)一、读准字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的语感。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也 往之女(rǔ)家二、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诚、命、戒、正、由、淫等)自学检测一(8分钟)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真正,确实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并翻译全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怎么、哪里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教导、训诲行冠礼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出嫁告诫同“汝”,你谨慎丈夫准则,标准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下最准确地位置,喻指“礼”天下最宽广的
住宅,喻指仁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天下最准确的
道路,喻指义遵循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实现其志愿点拨运用一(2分钟) 一、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淫:使……惑乱 移: 使……改变
屈:使……屈服
(2)形容词作动词: 一怒而诸侯惧 发怒
二、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女”同“汝”,你
三、一词多义。
道: 戒妾妇之道 准则不得志,独行其道 道路戒之曰 告诫必敬必戒 谨慎D 齐读文章,回答问题。
1、第一段通过问句引出话题,有何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2、第二段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论证作者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示:常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自学指导二(5分钟) 齐读文章,回答问题。
1、第一段通过问句引出话题,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论证作者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自学检测二(5分钟) 第一段通过问句引出话题,引起读者深思,同时为下文论述作铺垫。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别从妾妇之道、大丈夫两方面进行论证。“妾妇之道”指的是以顺从为原则,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以“妾妇之道”为例,对比论证公孙衍、张仪之流的行为非大丈夫之道,突出“大丈夫”精神品质的可贵。点拨运用二(1分钟) 议论文常见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比喻论证:把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对比论证: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先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表现:“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又从反面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伟大,表现了 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妾妇之道:解决问题课堂小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丈夫之道: 做
“大丈夫”以顺为正居广居立正位
行大道当堂训练(10分钟)一、解释标红字词。
女家( ) 丈夫之冠( )
以顺为正( )
大丈夫( )
二、翻译句子。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行冠礼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准则、标准夫家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
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三、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以称大丈夫吧。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地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四、(选做题)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C文章没有说“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的意思 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妾妇之道: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丈夫之道: 做
“大丈夫”以顺为正居广居立正位
行大道课后反思课件19张PPT。课前提问《孟子》三章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 备 人:
议课时间:第十一周
授课时间:第十二周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1分钟)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发、举、曾、衡、出、入等)
2、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自学指导一(3分钟)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拂(fú)乱 曾(zēng)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一、读准字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的语感。二、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发、举、曾、衡、出、入等)自学检测一(8分钟)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兴起,指被任用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并翻译全文。田地选拔市集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痛苦这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使……劳累使……饥饿使……资财贫乏违背使……惊动同“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同“横”,梗塞征验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同“弼”辅佐常常国内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显露、流露了解在国外匹配、相当点拨运用一(2分钟) 一、词类活用。
(1)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 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贫乏
动:使……惊动 忍: 使……坚忍
(2)名词作动词:
过:犯错误
二、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如:
(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息:使动用法,使……平息
(二)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同“返”,返回。 齐读文章,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举了几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他们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论证作者观点,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常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
自学指导二(5分钟) 齐读文章,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举了 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1) ;(2) .
(3) .
运用了 修辞手法,运用了 论证方法,为中心论点提供了充分的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从而,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
.
自学检测二(6分钟)六 出身都卑微 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
同凡人的才干 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
番出色的事业。 排比 举例论证事实论据提示:常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以个人为例,从 论证忧患挫折产生的 作用;接着,由个人推及 ,从 论证安乐无忧的弊端。最后,归纳出全文中心观点:
.
.
. 反面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常处安逸,会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国家积极对比论证提示:常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正面点拨运用二(1分钟) 论据的类型:
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①事实论据:举例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如:本文中开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所举六个历史人物,即是文章的事实论据。艰苦磨练一、论据 二、论证 :忧患造就人才三、论点课堂小结(2分钟). 出身低微历史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终担重任 :安乐致国灭亡居安思危正面反面当堂训练(10分钟)一、解释标红字词。
畎亩( ) 空乏( )
曾益( )
恒过( ) 敌国( )
二、翻译句子。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田地使……资财贫乏同“增”,增加犯错误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三、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四、(选作题)背诵全文。
B艰苦磨练一、论据 二、论证正面:忧患造就人才三、论点板书设计. 出身低微历史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终担重任反面:安乐致国灭亡居安思危课后反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