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苏州园林》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5 20:0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园林》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说明顺序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的写作技巧,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时间〗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著名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 。
二、有关资料
1、有关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三、预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轩榭(xiè) 丘壑(hè) 嶙峋(lín) 镂空(lòu)
蔷薇(qiánɡ) 池沼(zhǎo) 相间(jiàn) 着眼(zhuó)
斟酌(zhēn zhuó) 重峦叠嶂(luán zhànɡ)
2、解释下列词语
⑴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⑵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⑶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⑷因地制宜: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宜,适当、适宜。
⑸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
⑹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⑺重峦叠嶂: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⑻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⑴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⑵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文章先从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这四个主要方面详细介绍,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
4.文章结尾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特点?
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
5.再读课文,结合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3-10):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五、课堂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叶圣陶,原名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童话集《 》《 》。
答案:叶绍钧 多收了三五斗 倪焕之 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注音或写汉字
轩榭( ) 镂( )空 池沼( ) 对称( ) 相间( ) 着( ) 眼 丘hè( ) lín( )峋 zhēn zhuó( )( ) 重luán ( )叠zhànɡ( )
答案:xiè lòu zhǎo chèn jiàn zhuó 壑 嶙峋 斟酌 峦 嶂
3、用“——”标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在下面的横线上。
玲珑 自出新裁 标本 鉴赏 珠光宝气 因地治宜 琢摩 重峦叠嶂 败笔 雷同 俯抑生姿 任其自然
⑴ 改为 ⑵ 改为 ⑶ 改为 ⑷ 改为
答案: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琢磨 俯仰生姿
4、选词填空:
⑴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玩赏 欣赏 鉴赏 观赏)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  )。(技术 艺术)
⑶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  )画,不是(  )画。(美术 图案)
⑷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依赖 依靠 依傍)
⑸游览者必然也不会(  )另外一点(忽略 忽视),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  )美。(图画 图案)
⑹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  )的感觉。(闲适 舒适)
答案:⑴鉴赏 ⑵艺术、技术 ⑶图案、美术 ⑷依傍 ⑸忽略 图画 ⑹闲适
5、下面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印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
C、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D、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答案:A
6、下列一段话中画线的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主题班会一开始,(A)林非就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他说:“(B)我语文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我决心向张红学习,(C)每天课外阅读量至少在2000字以上,争取天天写读书体会……”(D)林非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答案:D
7、依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赋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丁东,在他听来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和谐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最好的图画; , 。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看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答案:7、青山绿水,在他读来是大自然书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说明顺序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的写作技巧,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一、复习检查
提写生字词
二、深层探究
1.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⑴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打比方,又是作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⑵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⑶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⑷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⑸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2.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逻辑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要在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采用逻辑顺序。
3.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记叙: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②“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③“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议论: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②“我想,用图画来比方……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③“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三、语言赏析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请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丰富内涵。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7.“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探究写法
1.构思缜密,脉络清楚: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逐步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作鸟瞰式的叙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详细说明和生动勾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文章先指出苏州园林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即让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此总领全文。然后时时紧扣这一特点,逐层展开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是从讲究景物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还表现在局部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屋内陈饰的色彩美这三个方面。这些分析处处照应开头,经过反复说明,园林处处皆画这一特点已经被清楚揭示出来,至此文章也就戛然而止,显得刚劲挺拨,干脆利落。
2.说明准确,叙述生动:
本文旨在对苏州园林作一般介绍,因此它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并以精炼的语言加以说明,既有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又有条分缕析式的叙述,把苏州园林的特色说得非常透彻,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文章不象游记那样,站在固定的观察点赏览景物或者移步换景,景随人迁。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描述景物时,时间上纵观一年四季变化,空间上俯瞰全园每个角落,既不说明观察的特定时间,也看不出特定的观察点,好象中国画中透视画法一样。这样写便于更全面地介绍苏州园林,突出苏州园林的总体形象,符合说明文的特点。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表现力很强。如写廊子和花墙:“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砖砌”说明质地,“各式”说明花样,“镂空”说明种类,清楚地说明了图案的样子。“无所依傍”形象地写出了廊子外形。类似这样的例子,全文触目皆是。
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准确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也运用了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议互见,议中寓理,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五、文章主旨
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杨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才能,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赞美之情。
六、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①-⑥段,完成问题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3分)
答: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⑵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揣摩第④段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的表达意思。(2分)
4.说说第⑤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2分)
5.指出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4分)
第③段说明方法:
作用:
第⑤段说明方法:
作用:
6.认真阅读第⑥段,说说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也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答案:1.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分)
2.(1)标本:典范、样本。(1分)
(2)败笔:不足,缺陷;缺点,疏漏。(1分)(共2分)
3.这里作者强调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种园林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重复,它是为了能给人以美的愉悦,而非简单的技术性堆叠,从而达到“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效果。(只解释说明“艺术”和“技术”含义的得1分,共2分)
4.运用拟人化的写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每个季节中都有各不相同的树木和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1分)(共2分)
5.第③段说明方法:作比较(1分)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1分)
第⑤段的说明方法:举例子(1分)
作用: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都在体现“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点。(1分)(共4分)
6.城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