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课前提问短文二篇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 备 人:
议课时间:第四周
授课时间:第六周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1分钟)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歇、颓、与等)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背景链接自学指导一(3分钟)一、结合注释,读准字词,并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的语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二、结合注释,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并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自学检测一(8分钟)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交相辉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在阳光下交相辉映。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并翻译全文。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四季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消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坠落鱼争相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人间再参与,指欣赏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1、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2、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古:季节; 今:时尚)
②晓雾将歇:(古:消散; 今:休息)
③夕日欲颓:(古:坠落; 今:精神萎靡)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 (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点拨运用一(2分钟)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二(5分钟) 1、理解全文并填空。
自学检测二(6分钟)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句尤其是一个“ ”字,开篇点题, (作用);中间部分主要是 部分,从不同角度,具体描绘。“高峰入云”一句,从 的角度写山之高,再俯瞰,“ ”,接着“ ”一句以平视的视角描写了竹木与山石;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文末作者以“ ”,感叹概括前文,抒发情感。再诵短文,思考问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总领全文写景仰视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如何描写景物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点拨运用二(1分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 .二、分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 抒怀
感叹课堂小结(2分钟). .结构美具体描绘美丽景致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时之景晨昏之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当堂训练(10分钟)一、解释划线字词。
五色交辉( ) 四时具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
沉鳞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二、翻译句子。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选作题)背诵全文。交相辉映季节消散坠落争相跳跃参与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二、分写四时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 抒怀
感叹板书设计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结构美具体描绘美丽景致课 后 反 思课件23张PPT。课前提问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短文二篇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 备 人:
议课时间:第四周
授课时间:第六周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1分钟)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写作背景自学指导一(4分钟)一、结合注释,读准字词,并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的语感。二、结合注释,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并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愉快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自学检测一(8分钟)想要准备门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并翻译全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考虑想到……的人于是,就共同一起院里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原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语气词,罢了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古:只是; 今: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②耳:(古:罢了; 今:耳朵)
2、一词多义
①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
②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点拨运用一(2分钟)1、找出文章中描写月景的句子,并进行赏析。2、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示:重点理解“闲人”二字。)自学指导二(4分钟)再读课文并探究以下问题。1、找出文章中描写月景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自学检测二(7分钟)再读课文并探究以下问题。2、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示:重点理解“闲人”二字。) “闲人”指清闲之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像作者和张怀民一样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其次,作者虽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屡遭贬谪,成为政治上的“闲人”。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夜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2、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示:重点理解“闲人”二字。)点拨运用(1分钟) 如何赏析文言文重点句子或重点字词:
一、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二、细读全文,全面把握内容;
三、审明题干,了解考题指向;
四、赏析句子时,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也可赏析重点(关键)字词入手;
五、赏析重点字词时,先解释字词原意,再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课堂小结(1分钟)当堂训练(10分钟)
一、解释标蓝字词。
月色入户(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
二、翻译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选作题)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门想到一起原来是只是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记承天寺夜游叙事:月夜赏景
描写:月光空明
抒发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苦闷板书设计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