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唐诗五首(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唐诗五首(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5 23: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业推荐》——唐诗五首(培优版)
一、词语解释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_____)
(2)徙倚欲何依(_____)
(3)长歌怀采薇(_________)
(4)使至塞上(______)
(5)单车欲问边(_____)
(6)长河落日圆(_____)
(7)仍怜故乡水(_____)
(8)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
【答案】 (1). 接近 (2). 徘徊 (3). 比喻隐居不仕 (4). 出使 (5). 慰问 (6). 指黄河 (7). 喜爱 (8). 向阳的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如“使”是一词多义,这里是“出使”。
二、文学常识填空
2.填空。
(1)《野望》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
(2)《黄鹤楼》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
(3)《使至塞上》的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唐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宋代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_________;观摩诘之画,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的作者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
(5)《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_,著有《________》。
【答案】 (1). (1)王绩 (2). 唐 (3). (2)崔颢 (4). 唐 (5). (3)王维 (6). 摩诘 (7). 诗人 (8). 画家 (9). 诗中有画 (10). 画中有诗 (11). (4)李白 (12). 浪漫 (13). 诗仙 (14). (5)白居易集 (15). 白居易 (16). 白氏长庆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积累能力。诗歌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注意对诗人写作特点的归纳总结。
三、单选题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sù) 晴初霜旦(dàn) 飞漱其间(sù) 水皆缥碧(piǎo)
B.解衣欲睡(jiě) 能与其奇者(yū) 竹柏影(bǎi) 泠泠作响(líng)
C.亦未寝(qǐn) 夕日欲颓(tuí) 素湍绿潭(tuān) 鸢飞戾天(lì)
D.林寒涧肃(jiàn) 藻、荇交横(xìng) 都护(dōu) 属引凄异(zhǔ)
【答案】C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辨析。A项,“漱”应读“shù”。B项,“与”应读“yù”。D项,“都”应读“dū”。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东皋薄暮望(接近)
牧人驱犊返(小牛,诗中指牛群)
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
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C.长河落日圆(黄河)
萧关逢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D.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荒原)
几处早莺争暖树(温暖的树)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D项的解释有误,“暖树”指的是向阳的树。
5.下面各项中对本课四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望》的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B.《黄鹤楼》的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的情感,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C.《使至塞上》中“直”“圆”二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D.《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暮春的喜爱,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答案】D
【解析】
【详解】
从“早莺、新燕、春泥、暖树、乱花、浅草”等词可以看出,《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而不是“暮春”。故选D。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黄鹤楼》。
B.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擅长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安石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D.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故选B。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
D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此句为两面对一面。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即可。
【点睛】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8. 请赏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妙处。
9.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话言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8. 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意思接近即可)
9. 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天空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如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月亮倒映在水中,澄净明澈,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江上云霞变化多姿,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五、情景默写
10.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相顾无相识 (2). 长歌怀采薇 (3). 日暮乡关何处是 (4). 烟波江上使人愁 (5). 大漠孤烟直 (6). 长河落日圆 (7). 山随平野尽 (8). 江入大荒流 (9). 乱花渐欲迷人眼 (10).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
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此题都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注意“圆”不要写成“园”。古诗文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六、综合性学习
11.(汉川一模)综合性学习。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徽标(右)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节目中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1)结合材料,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活”: (_______________)
“热”: (_______________)
(2)马腾同学想编辑一个诗集《金戈铁马——唐代经典边塞诗赏析》作为初中生活的特别纪念,请你从下列作品中推荐合适的篇目(_______________)(至少四首,填写序号即可)
A.崔颢《黄鹤楼》 B. 岑参《逢入京使》
C. 杜牧《泊秦淮》 D. 王翰《凉州词》
E. 杜甫《石壕吏》 F. 王维《使至塞上》
G.王昌龄《出塞》 H. 李贺《雁门太守行》
I. 杨炯《从军行》 J.夏完淳《别云间》
(3)《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后,网友对其徽标赞声一片。请你说说徽标设计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动,指传统诗词在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起来。 (2). 指多元的呈现方式。 (3). B、D、F、G、H、I (4). 示例:图标的上半部分为极具中国元素的弯月和彩云,下半部分为极具书法特点的“中国诗词大会”六个字。其中,“中”字作了变形处理,让我们似乎看见飘逸的诗仙李白在对月饮酒或伟大的词人苏轼在望月思亲,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感。
【解析】
(1)要求结合材料解读汉字,结合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这里的“活”是指借助声光电的背景变得生动起来。(2)“热”是热度,古诗词是古老文化的积淀,《中国诗词大会》使古诗词又焕发了生机。(3)徽标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做此题时,需要细致观察,读懂标志的整体构思,然后用说明性的语言和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对构成要素、含义和造型特点进行介绍即可。
点睛:图文转换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其次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最后是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