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六单元名师原创基础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六单元名师原创基础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6 13:5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师原创基础卷
一、积累运用(2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人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héng)亡。
B.惩山北之塞(sài),出人之迂(yū)也。
C.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jī)畚运于渤海之尾。
D.军士吏被(pī)甲,锐兵刃,彀(gǒu)弓弩(nǔ),持满。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以顺为正者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2)三里之城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3)天子先驱至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B.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C.《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D.古代年龄有特殊的称谓,比如“始龀”指七八岁,“而立”指二十岁。
5古诗文默写。
(1)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___________,不闻天子之诏。(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3)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军压境、我军严阵以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落花、归燕表达了对人生好景易逝的惋惜。
6.2018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1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引起广泛关注。请你阅读相关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重庆万州发生公交车坠江重大交通事故,经后续调查发现,该事故是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与肢体冲突所致。某些媒体播报这则新闻时,将“口角”的“角”读为jo。2018年5月,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任校长在演讲中鼓励学生“立鸿鹄志”,将“鹄”读成了hào
材料二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大量外国企业前来参展,显示了中国市场在国际上的巨大吸引力。报道相关新闻时,有媒体称外国企业“亲睐”中国营商环境,“亲睐”应为“青睐”。从2018年5月开始,崔永元不断利用微博揭露演艺圈“阴阳合同”等“潜规则”,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调查。某些网络媒体称崔永元“捅篓子”了,“捅篓子”应是“捅娄子”。
材料三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进入决赛,最后法国队夺得冠军。报道相关新闻时,某些媒体说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争夺冠亚军”,参加决赛的两支球队争夺的是“冠军”。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从三则材料中,归纳出一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咬”出媒体、名人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7.“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颔联中“溅”“惊”两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感伤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请对这首诗中的画线句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_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有怎样的看法?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仁政”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面山而居_____
(2)杂然相许_____
(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_____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写邻家小孩“跳往助之”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可以从愚公的身上,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3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①,世俗盛②美,政缓禁止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④,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⑤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⑥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和合:和睦,和好。②盛:极点,顶点。③禁止:有禁则止。④春夏以水:到了春夏的时候,就趁河水上涨将木材运出。⑤更:更改。⑥顷:少时,片刻,此处泛指时间。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B.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增加
C.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常常犯错误
D.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制定法律的人
2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简要分析甲文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树木经历四季,有硕果挂满枝头的喜悦,也有叶落枝枯的寥落;人的成长经历何尝不是如此?时间酝酿了果香,也使人日渐成熟。成熟不是衰老,而是懂得该懂得的,担起需担当的。人生路上,带我们走向成熟的可能是父母亲人,可能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也可能是一本好书
请以“成熟,从_____开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B项,sài-sè。
2.(1)准则,标准跟“歪、偏”相对(2)内城城市(3)先行引导的人员走在前面引导(每空0.5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解答此类题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差别,对古今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析微殊,对古今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词要注意辨析;辨音节,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的意义,不能将文言语句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
3.C【解析】本题考查划分节奏。C项,应为“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D项,“而立”指三十岁。
5.(1)蓬舟吹取三山去(2)军中闻将军令(3)误入藕花深处(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1)(2)(3)题为直接型默写题,(4)(5)题为理解型默写题。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如第(5)题中的“落花”“归燕”,然后在脑海中迅速选出与关键字词有关的句子,最后检查所选句子是不是完全符合题干的要求。
6.(1)示例1:《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涉及读音、用字、表达等错误。
示例2:2018年,媒体在读音、用字、表达等方面频频出错,成为语文差错的“重灾区”。(意思对即可)
(2)示例:①增强媒体等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感;②让语言文字规范运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让热爱母语、敬畏母语成为全社会的“集体意识”;③能够发挥示范效应,促使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差错有效减少。(答出一方面给2分,任答两方面,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1)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全面通读材料,抓住材料反映的现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阅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是关于读音错误的,材料二是关于用字错误的,材料三是关于表达错误的;三则材料所列的差错涉及媒体语言文字运用的多达四处。据此不难得出本題答案。第(2)题,考查考生的拓展探究能力。结合现实生活从媒体等文字制作者的贲任感,关注语言文字规范运用问题有效减少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差错等方面来谈意义即可。
7.这两句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后文的议论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作用。首先,要通读诗歌,了解诗意诗的开头两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两句进行抒情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若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掳去,历史就要改观。其次,分析前两句诗与后两句诗之间的关系:前两句是基础,为后两句做了铺垫。最后,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8这两句诗中,诗人反说其事,以二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同时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首先,这两句诗中,诗人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完全改观。其次,通过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表现战争的结果,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再次,这两句诗写战争的成败由偶然的东风决定,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最后,结合诗人生平可知,诗人慨叹史事,寄寓的是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都不平之情
9.示例: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也落泪惊心。诗人借“溅”“惊”二字,移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对时事的感慨,表现了自已的感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炼字。赏析“溅”“惊”两字如何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情,要结合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与写法来回答。
10.刻画了诗人日益衰老,搔首解愁时更觉头发稀疏,连发簪都难以插上的忧国忧民、念家悲已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白头”写诗人日益衰老,如今已白发苍苍,“搔更短”写诗人因愁闷频频挠头,致使头发越来越稀疏;“浑欲不胜簪”写出了头发稀疏的程度。从头发的变化,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之深,更加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真切形象11.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这两句诗一问一答,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答句中“心远”是关键词,“心远表明了诗人超脱自在、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12.“见”字写出了诗人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人眼帘的状态,突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解析】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此类题目,可分三步走:第步,释含义(字义偏简单时,也可不译);第二步,描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描述;第三步,说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
13.(1)围(2)放弃(每空1分)
14.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应注意“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第一问,对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原文第一句进行了阐述,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问,文章前半部分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目的是论证自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点,据此可知,此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16.(1)面对(2)赞同(3)背(每空1分)
17.你也太不聪明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此题,应注意“甚矣,汝之不患”正确的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惠”同“慧”,聪明的意思。
18.既表明愚公移山这件事受到众人的拥护,也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19.示例:敢想敢干,团结合作,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解答此题,应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如从愚公已经年近九十,仍然坚持移山可知其敢想敢干;从愚公动员众人一起移山,可知其懂得团结合作。据此作答即可。
2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义的辨析。D项,“法家”的意思是“守法度的大臣”。
2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应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困”“衡”“作”等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到位。
22.首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与挫折产生的积极影响;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证国家没有经受磨难而只有安乐享受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细读甲文第二段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然后分析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用上“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23.能忍受生活困苦,奋发有为;能辅佐君主,坚守法度。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甲文中,作者举孙叔敖的事例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可见孙叔敖能忍受生活困苦,奋发有为;乙文则主要介绍了孙叔敖出任楚相后的具体作为,可见他是一位能辅佐君主,坚守法度的大臣。
【参考译文】
【乙】孙叔敖是楚国的一位处士。楚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来代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引导百姓,举国上下和睦同心,风俗极妤,政令和缓,有禁则止,官吏中没有奸邪之人,盗贼之事也不再发生了。秋冬之时,就动员百姓进山采伐,到了春夏的时候,就趁河水上涨将木材运出,人人各自从业谋生,百姓全都安居乐业。
楚庄王认为楚国使用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币更改为大币,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就全都放弃了原来的职业。市令就对楚相孙叔敖说:“市场混乱了,百姓都不安心从业,秩序很不安定。”孙叔敖问:“这样乱了多久了?”市令答道:“已经有三个月了。”孙叔敖说:“别说了,我现在让它恢复原样。”过了五天,朝会的时候,他对楚庄王说;“前些时更改币制,认为原先的钱币太轻。如今市令前来报告说‘市场混乱了,百姓都不安心从业,秩序很不安定’。我请求下令恢复原来的币制吧。”
楚庄王准许了,下令三天之后,市场就恢复了原来的状况
(40分)【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可知成熟的含义,成熟的缘由。然后联系自已的生活实际,确定写作的方向,补全题目。本题既可以写成记叙文,描写自己的成熟经历、成长体验;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具体阐述成熟所需要的品质等。若写成记叙文要有清晰的叙事思路,详略得当,主题突出,以细节感人,富有真情实感;若写成议论文,则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有力。
【佳作示例】
成熟,从不抱怨开始
公元十一世纪的一天晚上,苏东坡摸着肚皮问周围的侍妾:“你们猜猜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有的说是满腹才华,有的说是远见卓识,唯有那个聪明体贴的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代文豪,在那个时代的社会里,从朝廷的重臣,到监狱的囚犯,再到黄州的团练副使……命途多舛,他是怎么从傲慢,到不抱怨,最后走向真正的成熟的?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投入监狱。从狱中出来后,苏东坡来到黄州,此时的他,也许会有“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慨;也许会想象“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情景;也许会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抱怨然而,他选择了思考,这使他能在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之间进出自如,游刃有余。
他选择了改变自己,他选择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选择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随性自然。
在黄州,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推着牛犁,他留意身边的草一木,感知生命的美好,改变自己的心态,豁达地活着。
在这里,他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却从不抱怨,从不哭泣。
在杭州,他想,既然不能改变朝廷的政治观念,那就去改变自己,造福一方百姓。于是,西湖上赫然立起苏堤,被后代世人称颂。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成熟于沉寂后的再生,成熟于思考,成熟于孤独,成熟于经历这一切仍淡然处之的不抱怨。
当代作家余秋雨说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被贬之后,蓬勃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终于,化成了一种不会抱怨的山风和一片成熟广阔的大湖。
成熟,就这样开始,不是很好吗?
【名师点评】本文借用古人的经历,阐述了自已的观点,语言富有感染力。文章由苏东坡的故事切入,正文部分釆用“镜头剪接法”,借一斑来表现全豹,黄州、杭州,苏轼在不抱怨中走向成熟。文中所选的镜头都紧扣主题,强调观点。结尾先总结前文,然后再次点题,发出号召,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