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6 20:4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愚公移山》
【导入门】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目标牌】
1.了解有关列子的知识及《列子》一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重点)
2.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现效果。(难点)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树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
“愚公”是本文的主要人物,“移山”是本文的主要事件。题目点明了寓言故事的人物和事件,也表现了人物的信念和精神。
[辨文体]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调整或劝诫的意味。其特点:
1. 篇幅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 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 故事具有虚构性;
4. 常运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知作者]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查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2、立基础
[记音形]
太行(háng) 冀(jì) 万仞(rèn)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汝(rǔ) 曾(céng)不能 投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担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一厝(cuò)雍(yōng)南
[释词义]
(1)通假字
1. 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2)一词多义
1. 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3. 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制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仅,只)
4. 苦 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必先苦其心志(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5. 诚 帝感其诚(诚心)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6.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7. 固 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8. 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9. 焉
(1)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呢,语气词)
(4)无陇断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 “了”,语气词)
10.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1. “而”的用法
(1)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2)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3)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2.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13. “于”的用法
(1)介词,“到”:达于汉阴;
(2)“向”:告之于帝
(3)词类活用
1.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4. 聚室而谋曰 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4)古今异义
1. 方七百里 方:古义:方圆。 今义: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2.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3. 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4. 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5. 惩山北之塞 惩: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6. 寒暑易节 易:古义:变换。 今义:容易。
7.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竟,却。 今义:曾经
8.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9.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肩负,扛。 今义:荷花
10.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11. 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长叹。 今义:休息
12. 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3. 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4.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5. 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担心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译文意]
(一)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1)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2)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3)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2)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4.固定句式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结构,表示 “把……怎么样”)
(二)逐句翻译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字词: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高万仞:形容极高。仞,该带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的地区。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
2.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字词:
且:将近。面:面对。
译文:
山北面有一位名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
3.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字词:
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聚室:集合全家。室,家。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尽河南黄河以南一带。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译文:
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如何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4.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字词:
献疑:提出疑问。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魁父:小山名。丘:土堆。如……何:把……怎么样。
译文: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
5.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字词:
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译文: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字词:
荷:肩负、扛。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叩,敲、打。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译文:
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7.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字词:
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始龀:刚刚换牙 ,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译文: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
8.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字词:
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
译文:
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9.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字词:
叟:老人。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毛:指草木。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10.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字词:
长息:长叹。彻:通达,这里指改变。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虽:即使。穷匮:穷尽。加增:增加高度。何苦:即“苦何”,愁什么。苦,愁苦。这里指担心。亡:没有。
译文:
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11.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字词: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已:停止。之: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译文:
山神听知道了这件事,害怕他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告天帝。
12.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字词: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负:背。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雍: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译文: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雍州南部。
13.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字词:
陇:高地。断:隔绝。
译文: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三)全文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名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如何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知道了这件事,害怕他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告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划节奏]
1. 方/七百里,高/万仞。
2. 惩/山北之塞。?
3. 吾与汝/毕力平险。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 投诸/渤海之尾。?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8. ?一/厝朔东。
【感知石】
三、划结构
1.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2.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开端和发展)
3.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高潮)
4.第四段:神话的结尾。照应了故事的开端。(结局)
四、概内容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 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文本
[导向厅]
移山之“愚”
(一)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提示:从背景、原因、目标作分析)
(二)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困难?为什么有成功的信心?
(三)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过程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初定计划 大部分家人
深入研究 愚公妻子
移山过程 邻人之孀妻弱子
智叟
移山结果 操蛇之神
天帝
1.移山的冲突有几次?
2.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四)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精神之“智”
(五)结合全文分析“智叟”人物形象。(“似智实愚”)
(六)结合全文分析“愚公”人物形象。(大智若愚)
(七)愚公妻智叟和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八)故事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是否影响愚公的形象?
[善思堂]
移山之“愚”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提示:从背景、原因、目标作分析)
1. 背景:第1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说明山高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为下文写“移山”作铺垫,埋下伏笔。
2.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3.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困难?为什么有成功的信心?
1. 困难:
(1) “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 “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之高大)
(3)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目标宏伟)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说明工程艰巨)
(5)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说明人少)
(7)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运于渤海之尾”(说明工具简陋)
2. 方法:
(1)解决土石方法:“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移山方法(工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3. 信心:“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提示: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思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过程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初定计划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日:“投诸淌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研究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并不是反对)
移山过程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移山结果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1. 移山的冲突有几次?
(1)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
(2)与智叟的冲突。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2. 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1)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
(2)说明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与后面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4)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3.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愚公年纪大,力气弱。
不同点:
(1) 态度不同。
其妻讲真话,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责难愚公。
(2) 出发点不同。
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3) 称呼不同。
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4) 语气不同。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关心、询问。语气较轻。
②“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嘲笑愚公无能,反衬其目光短浅。
(5) 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
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指出客观事实。
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不信任。
(4)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精神之“智”
(5)结合全文分析“智叟”人物形象。(“似智实愚”)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
2. 智叟的心理是: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3. 形象: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老于世故,鼠目寸光,知难而退,既傲慢又武断。
(6)结合全文分析“愚公”人物形象。(大智若愚)
1.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有志向,有集体意识,有奉献精神,甘为后人和子孙后代造福。
2.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会想具体办法。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有恒心,有奋斗精神,并付诸行动。
4. 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
(2)愚公的心理是: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5.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移山成功,说明愚公不“愚”。
(7)愚公妻智叟和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1.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
3. 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8)故事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是否影响愚公的形象?
1.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及不发达的条件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不仅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还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衬托效果分析法
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题,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本文用操蛇之神和天帝来衬托愚公。
六、探主题
本文通过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9)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 像愚公一样
(1)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2)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5)人要有志向,敢于迎接挑战。
2.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效率如何重要,人类永远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永远需要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 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这是一道讨论题,意在让学生领会课文的价值,不妨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1.赞成:
(1)本文是一篇寓言,所要表达的道理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如果绕山开路或干脆搬家,就是屈服于自然的表现。
(2)愚公懂得遇到困难要用发展眼光,有志向,有恒心,有集体意识,有奋斗精神,并付诸行动。
2.不赞成:
(1)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想办法,就不会陷入困境。
(2)愚公这种办法,会让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
(11)阅读下面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
◆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1.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2.不同:(人数、外援、结局)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 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一)写法鉴赏
1.结构清晰。
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
2.手法多样。
(1)对比讽刺手法。
1 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2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
3 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
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4 命名的对比。
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2)烘托手法。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
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
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3.细节生动。
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
1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2 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
3 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4.语言得体。
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二)写作训练
1.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择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愚公与智叟辩论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要提醒学生发挥想象,不要简单翻译。写“移山”的场面,可以将对动作、表情、语言、氛围等的描写结合起来。写二人辩论,要根据文中原有的对话,展开想象,并适当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
在家庭会议上
愚公说:“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商量一件事,我想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平门前这两座险峻的大山,直到豫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一马平川,畅通无阻,好吗?”儿子首先赞成:“好!这是有利于后世子孙的好事。”孙子说:“我举双手赞成,爷爷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这两座山太可气了。”在一片赞扬声中,愚公的妻子说话了:“别高兴得太早了,你爷爷都90岁了,还有多少力量铲平这两座大山?依我看,他连个小山丘也铲不平啦!再说,就是去挖山,把土石放到哪里呢?”大家一下子沉默了,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不知谁突然说:“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吧!”这下打破了沉静。“好!”大家纷纷表示同意。愚公说:“既然大家都同意,事不宜迟,那我们现在就动手吧!”
愚公智叟辩难
七月流火,盛夏的暑气是难以抵挡的,但这也同样抵挡不了愚公的决心。此刻,愚公正带领着家小少壮在炙热的太行山上叩石垦壤。河曲的智叟摇着一把大蒲扇路经太行山脚,便上前去欲羞辱一番。
智叟一边走一边大笑:“愚公啊,如此酷热之天气,怎不见你在家中休息,反倒在此受罪?”
愚公笑而应曰:“此言差矣,如今既已下定移山之心,便当马不停蹄,无寒暑之分,早一日成功,早一日造福百姓。”
智叟摇了摇蒲扇,冷笑一声,斜眼望向愚公,说:“早一日?恐怕你此言有失,凭你这气力,就算是移草,你也无可奈何,又何谈移山?我劝你趁早回家休息,别再白费力气。”
愚公愤然而起,长叹一声,道:“你怎这般顽固,竟比不上孤儿寡母。即使我不在,还有我的子孙,山不会再增,但人力无穷无尽,只要有毅力,有什么事办不成呢?枉称你为智叟,竟连如此简明之理也不知晓!”说完,愚公又扛起锄头,加入移山之队伍。远处,京城氏之小儿正蹦蹦跳跳地帮忙搬运土石。
站在太行山脚的智叟,哑口无言。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300字以上。
【积累台】
十、储积累
(一)《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歧路亡羊
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率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唉!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心里难过,改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他的学生觉得奇怪,问他说:“羊是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寓意】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詹何钓鱼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做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听我曾经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经用拉力很小的弓
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
楚王说:“说的好。”
【寓意】做事时,有时能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造父学御
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先生。造父开始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时候,行礼很谦恭,泰豆三年没有教(任何东西)。造父礼节上更加恭敬小心,于是(泰豆)跟他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处理。’你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快走的姿势像我一样了,然后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六匹马(的马车)。”
造父说:“完全遵照您的教导办。”
泰豆便栽上一根根木桩当路,每根木桩的面积仅够放上一只脚,木桩之间的距离是按一步路一根放置的。人踩在木桩上行走,快步往返,决不会失足跌倒。造父跟着老师学,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全部技巧。
泰豆感慨道:“你怎么那样灵敏?掌握得这样快啊!凡是驾车的人,也是像这样的。前时你走路,得力于足下,足下又是顺应心的指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车上来,就是通过协调马缰绳、马嚼子使车子走得平稳,控制调和马口使车走得或快或慢,正确的驾车法则在你心中,控制御马的节奏则由你的手来掌握。你内心懂得了驾车的法则,对外你又能适应马的脾气,因之能做到进退笔直,旋转合乎圆规曲尺的要求,跑的路远可是力气依然用不完,这样才可以说真正掌握到驾车的技术。控制住马嚼子,顺应着缰绳;掌握马缰绳,是顺应着手的操纵;手的操纵,是听从心的指挥。那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马鞭子赶;心里悠闲自得,身体坐得端端正正,而六根缰绳一点不乱,二十四只马蹄跨出去没有丝毫差错;倒车转弯,或进或退,没有不合拍的。这样,车道的大小仅能容车轮就够了,马蹄踏的宽度之外,不必有多余的地盘;从来不会觉得山谷的崎岖危险,原野的宽阔平坦,在我看来,它们都一样。我的技术全部说完了,你好好记住它!”
【寓意】特别强调了训练基本功的重要,基本功扎实,提高就快。
鲍氏之子
齐国姓田的(权臣)在厅堂设宴祭神,一起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田氏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它们来给民众享用。”所有食客高声附和。
  一个年龄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约,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并吃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也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
【寓意】批判了那种认为万物由上天制造出来的唯心主义,赞扬了鲍氏之子的唯物论思想。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召见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族中有谁能够继承您寻找千里马呢?”
伯乐回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可以从其外表上、筋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好像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像这样的马奔跑起来,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儿。我的孩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自己相马的经验来判断,他们是无法掌握的。不过,在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不在我之下,请大王召见他吧。”
于是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那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于是秦穆公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这时候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坏了!您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真是高出我千万倍。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马的天赋和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
把马从沙丘取回来后,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寓意】看问题要抓住事物本质,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二)克服困难的名言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
2.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立
3.困难和挫折也许是有好处的。这是一种锻炼,这是推动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冼星海
4.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谢觉哉
5.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三)国学经典诵读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文】
所以不积累一小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结语碑】
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训练池】
一、选择填空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
3.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二、理解默写
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3. 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 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 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7. 侧面表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且移山十分艰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 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表明愚公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名句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9. 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 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三、词语解释
1.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2. 年且九十 且:将近
3.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塞:阻塞
4. 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5.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6. 吾与汝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同辈或后辈。
7.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8.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9. 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0. 杂然相许:纷纷表现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11. 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12. 以君之力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13.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14. 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5. 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 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16.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之于。
17. 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肩负、扛。
18.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扣:敲,打。
19.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20. 京城:复姓。
21. 孀妻:寡妇。
22. 遗男:死了父亲的孩子。
23. 始龀:刚刚换牙。始:才、刚。龀:换牙
2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易:更替。 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25. 叟:老人。
26.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27.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28. 山之一毛 毛:指草木。
29. 其如土石何?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0. 长息:长叹。
31.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2. 不若:不如,比不上。
33. 弱子:幼儿,小孩。
34. 虽我之死 虽:即使。
35. 穷匮:穷尽。
36. 加增:增加高度。
37. 何苦:即“苦何”,愁什么。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38.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没有。
39.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40. 告之于帝:之: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41.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42. 负二山 负:背。
43. 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
44. 陇断:山冈阻隔。陇:高地。断:隔绝。
四、句子翻译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2.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众人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4.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5.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嘲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7.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北山愚公长叹着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竟然连寡妇和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8.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