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的重要性

文档属性

名称 内环境的重要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08-26 08: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①肺泡腔内的气体
②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③心室腔内的血浆
④膀胱腔内的尿液
⑤唾液 ⑥泪液 ⑦ 汗液
⑧皮脂腺的分泌物①②④⑤⑥⑦⑧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HL]过多时)
HL + NaHCO3——→NaL +H2CO3
H2CO3——→H2O+CO2
2、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
Na2CO3 + H2CO3——→2NaHCO3
血液中每一缓冲对都是由一种弱酸和这种弱酸的带强酸的弱酸,碳酸氢盐所配合组成( H2CO3 / NaHCO3 )呼吸运动排出肾脏排出 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对BC段 变化的解释正确的
①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②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③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④乳酸与Na2HPO4反应生成H3PO4CAB血液中乳酸浓度①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体温动态变化过程)特点:A 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B 同一个人体不同的时期体温也不相同,但一般不超过1°C口腔(37.2°C) 腋窝(36.8°C) 直肠(37.5°C)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项成分和理化性质都
处于动态平衡中。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例题1:内环境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等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等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二、稳态是怎样实现的?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性?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稳态破坏后有何结果?稳态的调节能力可以无限吗?法国:贝尔纳----神经调节
美国:坎农 ——神经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目前认为:什么情况下稳态破坏?稳态破坏→生病状态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环境,保证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 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讨论1、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稳态失衡时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而发生疾病,但疾病不一定都是因稳态失衡造成的,如遗传病、传染病等。D2、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
A、凝固的状态
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状态C3、当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
A、排出人体过多的代谢废物
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排出人体过多的无机盐
D、带走人体的热量B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步: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同类:下列何种情况与发生组织水肿有关?
①毛细淋巴管阻塞 ②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③血浆蛋白质增多 ④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①②④C下列各项中能看成是进入内环境的:
①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受精
②牛奶喝进胃中
③注射胰岛素
④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