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课件(幻灯片16+14+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课件(幻灯片16+14+1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9 14:41:39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鲁 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章太炎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绯红( fēi hóng ):鲜红 油光可鉴(jiàn)
标致( biāo zhì ) 驿站(yì)
芋梗汤(yùgěng) 解剖学(pōu)
落第( luò dì ) 畸形(jī)
不逊(bú xùn) 诘责(jié zé)
托辞(tuō cí) 杳无消息(yǎo)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希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解释下列词语。
⑴宛如:
⑵绯红:
⑶油光可鉴:


⑷驿站:
正像,好像。
鲜红。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⑸掌故:


⑹不逊:
⑺诘责:
⑻杳无消息:

⑼瞥见: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无礼。逊,谦逊。
反问并责备。
从此再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一眼看见。
文章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实习——
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
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
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小结
师生惜别——
情深意重,真挚热情
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关切……
( 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内容)
试想: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触?
在 东 京
东京也无非
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爱 国
清国留学生
赏樱花、学跳舞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 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看电影事件——
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让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真实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


在仙台
写人的文章的要点:
在这种异国的不平和辛酸遭遇中,先生给了我最需要的东西,而这些是平常的,不经意的,却越显得珍贵……
也正是这一点,也足以体现出先生这个人,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爱生如子的优良品质!多年之后,世事虽纷扰,现实虽冷酷,先生的形象一直留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激励着作者前行,使之久久不能忘怀……
权为小结
文中师生情
1、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3、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伟大的形象
感恩的心情
写人的文章的要点:
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叙事应该有详略;
3、上下文注意过渡;
4、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
(共14张PPT)
鲁 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章太炎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著名作品集有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文言故事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绯红( fēi hóng ):鲜红 油光可鉴(jiàn)
标致( biāo zhì ) 驿站(yì)
芋梗汤(yùgěng) 解剖学(pōu)
落第( luò dì ) 畸形(jī)
不逊(bú xùn) 诘责(jié zé)
托辞(tuō cí) 杳无消息(yǎo)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希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解释下列词语。
1、油光可鉴:



2、诘责:


3、杳无消息: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反问并责备。
从此再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感悟形象
把握情感
一次思想的转变
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两种真挚的感情
爱国情 师生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留学生行为
医学治疗肉体
文学拯救灵魂
四件典型事例 显品质 塑形象
三个结构部分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
厌恶留学生形象,思想受到触动
四件事情绘形象,感念藤野先生品质 两次事件决定思想转变
对先生无尽的怀念 对理想不懈的追求
略写 详写 略写
四个典型事例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实习——
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
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治学严谨
师生惜别——
情深意重,真挚热情
正直热诚
没有民族偏见
我对先生无私帮助的感恩和怀念
详写
详写
略写
略写
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关切……
( 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内容)
试想: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触?
写人的文章的要点:
在这种异国的不平和辛酸遭遇中,先生给了我最需要的东西,而这些是平常的,不经意的,却越显得珍贵……
也正是这一点,也足以体现出先生这个人,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爱生如子的优良品质!多年之后,世事虽纷扰,现实虽冷酷,先生的形象一直留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激励着作者前行,使之久久不能忘怀……
权为小结
文中师生情
1、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3、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写人的文章的要点:
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叙事应该有详略;
3、上下文注意过渡;
4、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
(共17张PPT)
你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课文第37段: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鲁 迅
学习目标:

1.积累“绯红、畸形、深恶痛疾”等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概括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典型事例及先生的品质;
3.了解作者在日本求学经历,理解他思想情感的变化,体会强烈的爱国之情与民族自尊心。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教诲( ) 瞥见( )
解剖( ) 挟着( )
芦荟(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huì
huì
piē


jié
yǎo

fēi
xùn
pōu
xié
一读课文:初识藤野先生
速读课文,圈点标注:并使用一个词来概括你阅读体验中藤野先生给你的印象,并说明这个印象来源的理由。
交流句式:我读到的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从文中 可以看出。

事 例 藤野先生的品质
1
2
3
4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严格要求、治学严谨
热情诚恳
求实、务实精神

文章第31段: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什么发生变化?
2、因为什么发生变化?
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个人、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爱国
医术医治身体病痛
文学疗救精神灵魂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课文第37段中作者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朗读课文11-23段,概括我与先生交往的事件及先生的品质。

朗读课文,自主思考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他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


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鲁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与忧思,流露出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了心中的某种寂寞,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藤野先生??? 鲁迅
一、教学设想:
《藤野先生》是一篇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要讲出新意,恐怕很难而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要读懂这篇文章里蕴含的情感却又不易我想我们应把握鲁迅“怎么写”(在“我”的生存、精神困境与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的对照中来展开描写)的用心时,我们也就同时理解了鲁迅要“写什么”——他要通过藤野先生在自己精神成长中的作用来表示他对这位老师的永远的敬意对于学生而言,从语言入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能感鲁迅先生之所感
二、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
3.通过揭示文本矛盾、联系文化背景等阅读方法,讨论、评价、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 课前话题预热:如果我们学校举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请同学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自由交流)今天也来认识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2、初识藤野:
昨天我们读了课文,完成了预习学案下面请大家再浏览一下全文,并试着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给你的印象
(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如:认真、负责、严格、严谨、朴实等)
3、梳理事件:
(1)藤野先生是鲁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一位老师,20年后鲁迅这样评价这位老师
明确:但不知怎地,我总是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作者记起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呢?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学生概括:先生帮我改讲义、先生帮“我”修改解剖图、先生关心“我”的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之事、惜别
4、感受情感:
仅仅是记起这几件事吗?(不仅仅是,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小事之中,先生身上所有的人格魅力请同学们选择两人交往过程中你最有感触的细节,点评批注,体会我的情感)
“我”总是还时时记起他的?????
提示:选择两人交往过程中你最有感触的细节,点评批注,体会“我”的情感
比如: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示例:“我”总是还时时记起他的真诚,先生的话语之中既有委婉的指正,更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里可从“不安”和“感激”两个词入手,结合关键语句体会
如: “我因为……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我总时时记起他的尊重和牵挂
如:询问“我”裹脚之事时,那一声叹息,可引导学生认真品读
如:惜别的情景,体会先生复杂的情感
4、激发矛盾
可这位老师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却这样写道:
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亲切
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两人的感触为何截然不同?
(引发矛盾,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5、介入鲁迅留学的状况:
?讨论:这跟作者当时在异国求学时特殊的境遇有关我们来看一看作者在异国的境遇
我们来看看我在东京怎样?教师出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请学生结合语句所在的语段,用一个词说说“我”的心情(失望、鄙夷、无奈、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通过文字去体会我的心情)
到仙台又怎样呢?(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漏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时,我的心情?)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
(通过朗读体会我的心情——辛酸、愤慨,教师要注意朗读的引导)
小结:这就是作者的境遇,独自异国,身陷屈辱、绝境
6、深化感触:
?? 因此,每每念及先生,我总是感叹.(学生齐读)
?? 但不知怎地,我总是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给我的??????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
老师小结:先生给我了最需要的东西,而这些是平常的、不经意的,就越显珍贵正如钱理群所说:
? 某种程度上,鲁迅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
??? ?????????????????????????????????????——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7、教师小结:先生就是那漫长、孤独的寒夜里一颗明亮的辰星,永远在我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世事虽纷扰,现实虽冷酷,那回忆却使我倍感温馨、亲切,又带给我前行的勇气和信心!学生齐读下面三句话,收束全文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山东省济宁学院附中? 朱则光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创意】
1.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2.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诵读课文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的音乐之美。
【教学设计】
一、聚焦“伟大”: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书标题,强调“藤”字。)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品味“伟大”:
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伟大”:
1.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呐喊>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屏显楷体字部分)
②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④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⑤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3.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
四、升华“伟大”: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习作背景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任务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任务品质的写法
3、 领会语言的感彩
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 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品评重点语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联系背景,解读文章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2、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人质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见课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投影)字词(见课件)
2、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
提示:(2)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爱国主义情感
(3)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四、赏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藤野先生的内容
2、学生用“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提示:从肖像、生活习惯、治学、对待学生角度考虑
3、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提示:主动关心我学习———认真负责
为我改正解刨图———严格要求
关心解刨实习———没有民族偏见
4、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 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关键语段,深刻理解文章
1、指明学生朗读课文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那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志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前后桌学生交流,找学生回答
3、 学生集体诵读第5段
(1)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就其缘由是“物以稀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代替吗?
(2)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31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以火”这句话?
(2)“在课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斯的喝彩”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找人回答
4、 学生自读课文第38段,教师点拨:
(1)“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分别指什么?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洋溢感激。
六、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说法不一,对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投影)(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讨论,师生民明确
3、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找人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七、课堂小结
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的触摸了鲁迅先生奋进的心迹,更渗透理解了鲁迅先生感念施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怀念,更镌刻在读者心中,愿我们在师恩的关爱沐浴下,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靓丽。
八、延伸拓展
以“我最尊金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叙事具体,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中心明确。
附:板书设计
(明线) 与藤野交往(严肃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暗线) 爱国的感情
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