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济南版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八年级下济南版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2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1-09 15: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说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描述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重点)。
列表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难点)。
能力目标
尝试构建碳循环模型,形象地认识物质循环(难点)。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列表比较等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认同物质与能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法、学法
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案:
师:情境设置→目标导学→问题引导、参与讨论→引领归纳→精心导练
(导情)—(导学)———(导议)——— (导法)—— (导练)
生:倾听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矫正补漏→总结深化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收集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实例,及危害。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碳循环文字图解示意图、氮循环示意图、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
提问上节课学习内容:
1、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能量流动的特点?
3、分析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的原因?
回答问题,巩固旧知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
导入
假如一个人一天平均吸入25千克的空气,消耗其中约1千克的氧。算一算:我国13亿人,每天消耗多少氧气?那一月、一年呢?
我们发现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会因此而减少吗?为什么?
生物圈中的其他物质也像氧气一样在生物圈中是不会减少的,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物质循环”。
学生进行简单计算。
回答:很多
生:不会,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实例出发,激发学习热情,进入探究氛围。
自主学习
层层推进
10分钟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完成目标导学,边填空边记忆,将不理解的地方用三角形标出。
【目标导学】
一、物质循环
1、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从无机环境开始,经 、 和 又回到无及环境中所完成的一个循环过程。
2、包括: 循环 、 循环 、 循环。
3、碳循环:
(1)、碳的存在:
①、以 等形式存在于地球上;
②、以 等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2)、CO2进入生物体: 通过光合作用将 转化成有机物,使碳进入生物体.
(3)、碳由生物体回到大气: 、 和 ,通过 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
(4)、动植物遗体沉积、埋藏经地质演化可转变为 等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被利用转变成 。
4、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1、不同点:能量流动是 的;物质循环是 的。
2、相同点:都是通过生物之间的 过程而实现的。
3、关系:两者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两个过程密切 ,不可 。两者都是以 和 为渠道流动的,而且能量流动必须伴随 进行的。
学生根据提纲自主学习, 边填空边记忆,将不理解的地方用三角形标出
通过目标导学,帮助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深化探究
自主建构
20分钟
师:同学们还有有哪些疑问?
师:下面让我们共同解决课堂研讨中的
这些问题:
合作探究
1、根据P51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尝试用流程图的形式绘出其主要的循环过程。
(2)碳在无机环境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3)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的?
2、尝试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师出示碳循环示意图)。
师:同学们看到的碳循环示意图,是我给大家准备的,有点复杂,那你能设计一个更简单实用的碳循环简图吗?
自主建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构建碳循环简图了。
师巡回指导。
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建构情况,并且引导学生分析
师:请同学们观察后说出他标的箭头是否全?
师:同学们补充的很好。
师出示碳循环简图
师:在这个箭图中,你能说出个箭头代表的意义吗?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能描述碳循环的过程了。
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的?
师: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的?
教师:由此我们看出,碳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往返循环的,
师生共同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这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
师出示氮循环示意图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生1:什么是化学元素?什么是无机环境?
生2:什么是无机物的碳?什么是有机物的碳?
……
生自学课本
学生观察图
跟随老师点拨思考
生:可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构建碳循环的简图。
生:生产者和消费者指向化石燃料没有标注
生:可以,二氧化碳 植物代表光合作用,
动物 二氧化碳代表呼吸作用
……
生:碳从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
生:有机物的碳
生:氮循环、水循环等。
生观察氮循环示意图
小组交流,建构氮循环模式图。
引导学生按照从现象到本质,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得并深入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发散思维。
通过进行自主构建碳循环过程的简图
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构建模型的能力;——落实学习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通过补充了氮循环的过程,也是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练习,了解氮循环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普遍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5分钟
2、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师:请尝试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思考、小组论坛并完成下表:
不同点
相同点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师:物质往返循环,可以重复利用,那么,人类就可以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这种说法对吗?并分析其原因。
师:同学们的见解非常好。
下面我们共同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
生:小结 说出收获!
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完成上表。
生1:不对,
例如:滥伐森林使碳循环受阻,大气中碳的含量增加。
生2: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进而出现温室效应。
……
培养学生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明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认同物质与能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
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图C为大气。

c b a
d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开始固定太阳能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与A、B、D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此生态系统中B为 ,D为 。
(3)、图中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并及时互批。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当堂独立练习,能很好的督促学生认真听课,以便很好完成当堂达标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2、概念:物质循环
化学元素 无机环境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3、其他常见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
氮循环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不同点
相同点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对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构建碳循环的概念图。多数箭头学生都可以画出来,但是不全面,比如生产者和消费者指向化石燃料,好多学生都忘记画出来。学生画完后我把部分学生的结果用实物投影打出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我发现,在分析中,由于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学生记忆又快又准。
以碳循环为基础,我补充了水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也是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练习,了解氮循环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普遍性。
讲解物质循环概念时,以前面讲的各种元素的循环为基础,带领学生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要多给学生时间理解,然后应用物质循环去解决随堂巩固中的练习题。应该讲练结合,才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总体来讲,这节课节奏适中,内容安排合理,通过课堂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本课讲授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探究讨论过程中,由于我的调控力度还不够,使得一些本来很小的问题,花费很长时间,一些重点内容,用的时间就相对变少。有时语速较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自己就着急把答案说出来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时没有及时予以反馈,以后还是应该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多多练习,争取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