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1-09 13:57:31

文档简介

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①原始 ②传统 ③现代 ④气候 ⑤水源 ⑥矿产资源 ⑦土壤 ⑧经济发展 ⑨交通和通信 ⑩政策 ?社会变革 ?战争和宗教
[触摸高考]
1.(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解析:第(1)题,该图仅能反映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能反映欧盟籍和非欧盟籍人口的数量,因此不能据图判断出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男性人口数量的多少,选项A错误;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25~50岁男性和女性比例均较大,选项B错误;劳动人口通常指15~64岁的人口,读图可知,非欧盟籍劳动人口的比例明显大于欧盟籍,选项C正确;读图可知,与欧盟籍相比,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小,选项D错误。 第(2)题,由题干“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可知,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欧盟籍人口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欧盟以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迁入欧盟。迁入欧盟的人口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部分人口迁入欧盟后谋得稳定工作和较高收入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可能导致欧盟人均消费降低,选项A错误;读图可知,非欧盟籍劳动人口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欧盟籍劳动人口,有利于减缓欧盟的老龄化进程,选项B正确;迁入欧盟的人口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人主要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内工作,短时间内可能会使欧盟的人均收入降低,但并不会使欧盟的人均收入剧降,选项C错误;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模式早已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趋于停滞,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因此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供应短缺的现状,选项D错误。
答案:(1)C (2)B
主题升华正确判读和分析人口坐标统计图
在有关人口统计的问题中,常涉及以下几种图:
     图1      图2
            
     图5       图6
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1)柱状图(见图1)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个柱子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子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2)曲线图(见图2)(或折线图)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
(3)扇形图和饼状图(见图3和图4)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而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大小。
(4)三角形统计图(见图5)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具体如下: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5)人口金字塔图(见图6)判读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是:①关注塔形。不同的塔形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如下宽上窄的塔形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形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②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某因素的变化。③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2.(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比上年增加59.3万。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1)~(2)题。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3年后该省(  )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第(1)题,考查安徽省2005和2010年常住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中等难度。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B选项合理,排除D选项。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在安徽的招生量也不可能达到数十万(2005年)甚至上百万(2010年),排除A选项。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常住人口范畴,排除C选项。第(2)题,考查安徽省2013年以来的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容易题。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B、D选项。
答案:(1)B (2)C
主题升华中国民工与人口流动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江苏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小的年份是 (  )
A.2010年     B.2012年
C.2014年 D.2016年
2.目前江苏省人口增长特点为 (  )
A.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B.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C.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D.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解析: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据图中数据可算出201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第2题,由图可知,近几年江苏省的出生率较低,不足10‰,死亡率较低,约为7‰,由此可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较低,约为3‰,因此可判断出江苏省的人口增长特点为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答案:1.C 2.C
2018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披露2017年全面“二孩”政策情况。在发布的相关数据中,有一组“一孩”和“二孩”的对比数字吸引全社会普遍关注。数据显示,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而“二孩”数量反超“一孩”159万人,达到883万人。这是自2016年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以来,“二孩”出生数首次超过“一孩”出生数。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我国“一孩”出生数少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抚养小孩成本高 ②托育服务短缺 ③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 ④妇女的初育年龄降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措施有 (  )
①立即解决居民在生育、养育方面的实际困难 ②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 ③合理配置母婴公共服务资源 ④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3题,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而“二孩”数量反超“一孩”159万人,达到883万人,导致我国“一孩”出生数少的主要原因是抚养小孩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第4题,应摒弃“人口是负担”的传统思维观念,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尽快放开二胎,提倡适度生育,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以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答案:3.A 4.D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中,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务工人员创办经济实体,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归雁经济”效应。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可能出现“归雁经济”效应的省区为 (  )
A.粤    B.藏 C.川    D.浙
6.“归雁经济”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有 (  )
A.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B.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减缓
C.留守儿童比重降低
D.劳动力价格下降
解析:第5题,“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会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因此,四川省大量在外务工人员会返乡就业,从而出现“归雁经济”效应,故选C。第6题,“归雁经济”使青壮年劳动力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会使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A、B错;劳动力回流并不会使城市劳动力价格或者农村劳动力价格下降,D错;外出打工的父母回乡后,留守儿童的比重降低,C正确。故选C。
答案:5.C 6.C
下图为某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  )
A.20~24岁 B.25~29岁
C.30~34岁 D.35~39岁
8.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大幅下降 B.死亡率迅速上升
C.大量年轻劳力流入 D.大量老龄人口迁出
9.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正处在(  )
A.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 B.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
C.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 D.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
解析:第7题,由图例可以看出:20~24岁外来人口男女比例都是最大的。选A正确。第8题,上海经济发展快,社会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年轻劳力流入,使得上海市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下降,降低了其老龄化程度。选C正确。第9题,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夫妻双方一起流动,举家迁移趋势明显;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也是以夫妻带着孩子流动为主。选C正确。
答案:7.A 8.C 9.C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据此,完成10~11题。
10.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生育率提高 B.就业率提高
C.净迁出率下降 D.人口容量下降
11.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 矿产开发 B.环境 生态保护
C.政策 国土开发 D.军事 加强国防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A错;总人口减少,就业人口上升,说明就业率提高,B对;总人口减少,说明净迁出率上升,C错;总人口减少,不表示人口容量下降,D错。故选B。第11题,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刺激人口迁入;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故选C。
答案:10.B 11.C
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推力是 (  )
A.生活成本低 B.发展空间小
C.广阔的发展空间 D.超高的房价
13.“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保护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第12题,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生活空间小属于推力;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属于拉力,而超高的房价属于阻力。第13题,“抢人大战”引发大量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12.B 13.D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完成14~15题。
项目
基于人均
居住用地
基于可供
水资源
基于生
态环境
适度人口/万
83.2
72.66
70.18
最大人口/万
113.4
210.35
106.33
14.该城市人口合理容量是(  )
A.70.18万 B.83.2万
C.106.33万 D.210.35万
15.提高该城市环境人口容量的有效措施是 (  )
A.提高科技水平 B.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
C.控制人口增长 D.降低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解析:第14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可知在各种指标的适度人口中,数量最小的为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第15题,资源数量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提高城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14.A 15.A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二 人口峰值。
材料三 中国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
(1)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2分)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约14.5亿,到2050年却约为13.59亿,这是为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请说明我国在21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种人口问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8分)
(4)中国在20世纪末“未富先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我国2030年人口将达到约14.5亿(峰值),到2050年却约为13.59亿,主要是因为人口出生率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人口呈负增长。第(3)题,由材料三可以判断,我国在21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少年儿童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这种人口结构带来的问题有: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第(4)题,中国在20世纪末“未富先老”的原因是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结合材料一,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是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
答案:(1)现代型
(2)人口出生率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人口呈负增长。
(3)年龄结构特征:青少年儿童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带来的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源足,青壮年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
(4)原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答出两点即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 《财经日报》报道,生育率全国排倒数,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东北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危机问题,东北振兴可能受阻。从增长速度看,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东北地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1%,不足全国同期水平0.5%的一半,人口增长基本趋于停滞。从人口流向看,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流向环渤海地区。
(1)指出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8分)
(2)说出人口大量外流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6分)
(3)说明东北地区人口主要流向环渤海地区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东北地区的生育率很低,同时人口外流严重,两者都会使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加重;同时人口寿命的延长也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第(2)题,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导致东北地区人才流失,造成劳动力不足;同时导致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多。第(3)题,东北地区人口主要流向环渤海地区的原因主要与距离、就业机会、收入和生活环境有关。
答案:(1)人口出生率低;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老年人寿命延长。
(2)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发展;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3)距环渤海地区近,环渤海地区经济发达,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环渤海地区有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A级 抓基础
下表为上海市1980年、1990年、2000年、2016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统计资料。据此,完成1~2题。
时间/年
1980
1990
2000
2016
出生率
12.6‰
10.25‰
5.27‰
9.00‰
死亡率
6.5‰
6.74‰
7.17‰
7.9‰
上海市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  )
A.养老金制度    B.医疗卫生条件
C.婚姻生育观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目前,上海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
A.人口出生率偏高 B.就业压力增大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口自然增长快
解析:第1题,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因而决定了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第2题,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由此可以判断出上海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1.D 2.C
甲、乙为人口过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4.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人口迁移
C.提高国民素质 D.奖励生育
5.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是(  )
A.具有成本优势 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表现在乙国少年儿童比重远大于甲国,据此推测甲、乙两国人口政策不同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第4题,甲国目前劳动年龄人口数庞大,后期老龄化问题会突出,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生产的发展才是人口问题解决的根本措施。第5题,乙国人口年龄构成表现为少年儿童比例大,青壮年劳动力多,劳动力资源充足,因此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答案:3.D 4.C 5.A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完成6~7题。
6.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7.甲地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教育压力大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困难 D.死亡率高
解析:第6题,甲为人口金字塔图,塔基宽说明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自然增长率高;乙为四个坐标的统计图,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丙为三角坐标图,0~14岁人口比重为22%,15~64岁人口比重为72%,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6%,属于中年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但仍然是正增长;丁为柱状图,自然增长率是个负值。故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低到高依次是丁、乙、丙、甲,D项正确。第7题,甲地人口年龄结构呈年轻型,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教育压力大。
答案:6.D 7.A
B级 提能力
2017年6月2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国内2016年出生的婴儿数为97.697 9万人,是1899年开始采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首次跌破100万人。如图为1970年至2016年日本人口出生数与人口死亡数统计图。读图,完成第8题。
8.日本人口自然增长开始进入负增长的年份是(  )
A.2015年 B.2005年
C.2000年 D.1974年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出生人口数量减去死亡人口数量,当死亡人口数量大于出生人口数量时,人口的自然增长进入负增长。从图中可看出日本人口在2005年进入负增长。
答案:B
2017年1月30日,第28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正式拉开帷幕,其主题是“通过投资青年利用人口红利”。会议指出:非洲有2亿多15~24岁的青少年,到2025年,非洲青年人口将占世界青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据此,完成9~10题。
9.非洲目前 (  )
A.劳动力丰富,环境压力较小
B.人口负担较小,经济发展加快
C.出生率较低,教育投资加大
D.就业压力较小,人口迁移明显
10.为了通过投资青年、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当地政府应(  )
A.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和销售数量
B.加快廉价劳动力在非洲南部的流动速度
C.积极引导更多的青年无偿投入到环境保护当中
D.积极组织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并适度发展高科技工业
解析:第9题,非洲目前劳动力丰富,对自然资源等需求量大,环境压力较大;劳动人口多,有利于创造较多的社会财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非洲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出生率较高;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就业压力较大。第10题,非洲青年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需要积极组织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并适度发展高科技工业,逐渐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问题。
答案:9.B 10.D
(2019·浙江选考)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1980—2015年,我国(  )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
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12.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1995—2015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低于2.1,该时期为低生育水平时期,故相对于1990年之前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A错误;由于1990年之前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大于2.1.新生儿数量较多,因而1980—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应该呈增长趋势,B错误;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符合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实际特点,C正确;我国总和生育率虽然低,但自然增长率仍为正值,总人口仍呈缓慢增长态势,D错误。第12题,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与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少有关,并不是因为女性人口比重低,①错误;我国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大幅降低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②正确;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应该有利于提高总和生育率,③错误;妇女生育观念改变,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不再被育龄妇女认可,④正确。故选C。
答案:11.C 12.C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14年开始,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的“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全国很多省市开始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
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放开“二孩”政策。
(1)据图概述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预测2013年以后我国总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特点并阐明原因。
(3)概述发展中国家从2000-2010年间少儿抚养比的变化特点,结合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特点,其会对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解析:(1)从中国人口抚养比图可直接读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特点。(2)从中国15~64岁人口比例图中看出,15~64岁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则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比例上升,说明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从人口政策、人均寿命等方面来分析。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分布金字塔图可直接读出少儿抚养比的变化特点。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分析。
答案:(1)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稳步上升。
(2)2013年以后,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将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出生率将提高,少年儿童的抚养比将有所上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均寿命延长,老年抚养比也将进一步上升;且此时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所以,总人口抚养比将呈上升趋势。
(3)2000-2010年少儿抚养比呈减小趋势,但总人口还在不断增加。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属增长型人口金字塔。有利方面——青壮年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利方面——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的压力大,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14.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2005开始到2030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25年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2030—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
材料二 2005年,中国出生婴儿平均男女比例118∶100。目前我国男女性别比已经达到了116.9,这也意味着未来的20年内,平均每年处于结婚年龄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出120万人左右。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________和______问题。
(2)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较任何国家都快,这是我国实行________政策的必然结果。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3)目前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调,性别比失调有什么影响?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性别失调问题?
解析:(1)“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目前我国男女性别比已经达到了116.9”说明我国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2)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我国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可以采取延迟退休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弘扬尊老爱老优良传统等。(3)男多女少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会导致男性婚配困难,诱发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平衡措施主要针对出现原因进行考虑。我国的性别比失调是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导致的,所以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宣传,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另外,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为选择生育提供了可能,所以要杜绝此类非法鉴定行为;同时要消除在就业等方面的性别不公平现象。
答案:(1)老龄化(速度快) 性别比例失调
(2)计划生育 提高老年人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3)影响:造成将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及社会经济结构。
措施:①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②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③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等。
课件38张PPT。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A级 抓基础
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规划图。据此,完成1~2题。
1.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的主要考虑因素是(  )
A.水资源      B.交通便捷度
C.新区面积 D.科技水平
2.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
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人口容量
C.增加居住建筑物高度,提高人口容量
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C项正确。第2题,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教育、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同一区域的围海造陆新区,资源、科技、经济、教育、生活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变动较小,只有地区开放程度会有较大出入,交通越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的人口容量越大,且交通设施的建设会提高居民原有的生活水平,故D项正确。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会增加地区的人口容量,但是会降低区域的空气质量,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故A项错误。增加居住建筑密度,增加居住建筑物高度,可以增加人口容量,但是在现有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增加人口容量会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故B、C项错误。
答案:1.C 2.D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3~4题。
3.按图推算,世界人口突破警戒值的时间大约在(  )
A. 2025年 B.2050年
C.2075年 D.2125年
4.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相对越少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无影响
解析:第3题,未来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读图分析可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为100亿,人口突破警戒值。第4题,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呈正相关,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相对越多;科技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3.B 4.C
《2002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尽。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在地球留下最大“生态脚印”的国家。据此,完成5~7题。
5.这段材料说明了“地球资源”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
A.极易被破坏 B.再生能力差
C.利用潜力大 D.数量是有限的
6.“生态脚印”说明(  )
A.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C.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继续扩大和加深
D.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7.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A.发展速度快 B.生态系统承载力太小
C.资源消费量大 D.资源利用与环保不协调
解析:第5题,“……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尽”说明自然资源会耗光,数量是有限的。材料是指人类消耗资源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并不是资源容易被破坏;材料也没有信息说明资源再生能力和利用潜力。故选D。第6题,“生态脚印”大小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说明环境容量是有限的。材料并没有指出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也不能说明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环境规律的认识。故选B。第7题,材料中的“生态脚印”指的是“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即资源利用和环保之间的关系。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其生态脆弱,在大力开发资源的同时没有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所以对环境冲击程度很大。故选D。
答案:5.D 6.B 7.D
B级 提能力
8.(2016·上海卷)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下列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项目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 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解析: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短缺的资源;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因此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故选C。
答案:C
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供求图,完成9~10题。
9.随着年份的推移,世界可耕地总面积(  )
A.不断下降
B.与人口增长可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C.从1950年开始低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
D.从2050年开始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10.图中表明(  )
A.提高环境承载力需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B.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
C.人口的增加,会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D.科技的进步,使所需的耕地有下降趋势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1650年至1900年间,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基本不变,A错;1950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与人口变化趋势相反,B对;根据图中曲线,大约从2000年开始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低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要的耕地面积,C错;大约从1980年开始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低于人类的需要,D错。故选B。第10题,环境承载力是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的限值。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减小环境承载力,A错;如果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耕地面积的减少不一定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B错;在人口增加的同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也在逐步提高,C错;科技的进步,单产提高,使所需的耕地有下降趋势,D对。故选D。
答案:9.B 10.D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面积约117平方千米,离最近的大陆达3 000千米。目前岛上居民约2 000人,以种植甘薯、捕鱼、旅游业为生。下图为复活节岛实际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1500年复活节岛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  )
A.2 000      B.4 000
C.6 000 D.7 000
12.t2时期,岛上的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
A.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B.对外联系更加密切
C.生活消费水平提高 D.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
解析:第11题,图示公元1500年复活节岛环境承载力与实际人口数量相等,说明此时人口数量达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即6 000人规模。第12题,t2时期,岛上的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上升而升高的,当时是农业文明时期,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承载力也升高。
答案:11.C 12.A
13.读图,回答问题。
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示意图
(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环境承载力的环境问题产生?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图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第(2)题,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我国东西部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人口的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等。第(3)题,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经济发展中可以转变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使环境承载力增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当脆弱,在开发过程中,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答案:(1)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3)主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14.读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拔/m
≤200
201~
500
501~
1 000
1 001~
2 000
2 001~
4 000
人口/万
73 345.1
19 427.8
8 647.5
10 037.1
1 590.8
人口
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
(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
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人口密度/
(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
(1)从表中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西藏的旅游环境容量在逐年增加,原因是什么?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
答案:(1)沿海和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和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2)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
(3)西藏交通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改善。
(4)不能。因为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
课件33张PPT。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A级 抓基础
“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据统计,2016年海南省的“候鸟老人”已超45万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江三角洲。读图,完成1~2题。
1.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养老设施
C.气候条件 D.婚姻家庭
2.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 (  )
A.人口合理容量增加
B.第三产业发展
C.环境承载力提高
D.资源消耗降低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候鸟老人”冬天去南方过冬,南方冬季气候温和,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C正确。第2题,海南人口增加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发展,资源消耗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与人口迁移无关。
答案:1.C 2.B
下图为某地某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第3题,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迁移数量大,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第4题,甲年龄段人口是随父母进行迁移,以年龄特征分析,与乙年龄段人口相关性最为明显。
答案:3.D 4.A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5~7题。
5.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6.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7.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巴西
C.德国 D.泰国
解析:第5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缓解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6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第7题,选项中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
答案:5.D 6.D 7.C
B级 提能力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人。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人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8~10题。
8.“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饱和,经济效益下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城市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
9.“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术与素质的提升 B.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10.“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和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所以B正确。第9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因此他们可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所以A正确。第10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所以C正确。
答案:8.B 9.A 10.C
(2018·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所示为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1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解析:该题组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关系。第11题,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净迁入人口(净迁入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据图可知,该直辖市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比较稳定(接近400万),且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这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迁出大于迁入),外来务工人口小于外出务工人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逐年”太绝对,图中也无依据,而且由于该市人口迁出较多,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相应的老年人口比重可能会提高;由于该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变小,这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的形势在减弱(人口回流),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会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根据材料信息无法确定。第12题,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比较四个直辖市,只有重庆人口迁出大于迁入,经济相对落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小,以迁出为主,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D。
答案:11.C 12.D
13.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乙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解决措施有哪些?
(2)请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
(3)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甲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乙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以上,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措施主要从制度、鼓励生育及移民政策等角度分析。第(2)题,读图可知,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增长快,应为发展中国家;乙国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劳动力不足。所以目前从甲国流向乙国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第(3)题,甲国向乙国人口迁移对甲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以缓解本国就业压力大的局面,同时可以有外汇收入。
答案:(1)人口老龄化 建立健全养老制度,发展养老事业和家政服务;适当延长职工退休年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效率;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任答三点即可)
(2)甲国人口向乙国迁移。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
(3)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破解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空心村问题、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传统的单纯依托需求侧发力的增长方式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对供给体系结构的改革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材料二 下图示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空心村整治关系。
(1)分析空心村产生的原因。
(2)空心村问题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空心村问题的主要途径。
(4)整治空心村问题对城市或乡村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1)农村住房建新不拆旧;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产生人口流动;城市社会保障不健全,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传统的攀比心理存在,回村建新房。
(2)年久失修的危房存在安全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
(3)调整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务工人员融入城市;限制农村随意建房,去除农村房屋库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4)对城市:避免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对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避免潜在的矛盾纠纷。
课件42张PPT。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