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之《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之《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0 11:14: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2.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的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闻缩短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大事,获取各种信息。你获取新闻的方式有哪些?一篇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无数次品读与回味。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另一篇关于渡江战役的新闻佳作,再次重温那段荡气回肠、壮志激扬的革命岁月。
复习巩固
新闻的六要素、结构、特点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这样安排,不仅较为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请学生就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在课文中选取例句进行简要分析。
A.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若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进军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流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限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B.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答案示例:文中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敌方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C.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
: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贴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的特点进行选例分析。
答案示例:(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3)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议论。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说说这则消息通过报道渡江战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五)课外拓展,实战练笔
以今天的公开课为背景,撰写一则消息(至少写出标题、导语)。
四、课堂小结
(图片展示1949年的报纸和2019年的报纸)两份报纸之间,是悄悄溜走的七十载岁月,七十载风雨同舟,七十载光辉成就,。七十年前,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多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离不开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筚路蓝缕七十年,砥砺奋进铸辉煌。恰同学少年们,我们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坚定步伐,让脚下的大路越走越宽广。
五、练习设计
小组完成一份“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的简易报纸
六、板书设计
锐不可当 英勇善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8张PPT)
消息二则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分析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2.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目标
毛泽东(1893—1976),字 ,笔名子任,________人。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____________”,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词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作者
介绍
润之
湖南湘潭
革命家
军事家
思想家
诗人
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蝶恋花·答李淑一》
《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
《卜算子·咏梅》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二、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知识链接
三、新闻(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3.简明扼要,便于接受。(传播性)
四、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2.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注意: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则暗含在主体中。
五、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补充一:标题

标题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主标(也叫正标):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在主标之上)

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在主标之下)
补充二:电头
电头在导语之前,一般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世界五大著名通讯社: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补充三:消息的格式
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考考你






新闻
广义
狭义
六要素
结构
特点
格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整体感知
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合作探究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完成表格。
三路大军渡江进展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何人:
何时:
何地:
何因:
何事:
如何:

整体感知
1.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举行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背景资料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二十日夜起”至文末。
思考: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细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标题
导语
主体
三路大军渡江进展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30万
35万
35万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内容探究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且这一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故作详细报道。
详略得当
就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特点,在课文中选取例句进行简要分析。
例: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准确地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冲锋陷阵,歼灭或击溃守敌。
包含了横渡、到达双重意思,又准确地反映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时限准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品味赏析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中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已不准敌方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句中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另外,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
如西路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抵抗则“较为顽强”,贴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3.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的特点进行选例分析。
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②“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的战线”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尽显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而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③如“为”“然”“亦”“业已”“均是”“所遇之”“至……止”“甚为”“即已”“诸县”等——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总 结

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以今天的公开课为背景,撰写一则消息(至少写出标题、导语)。
我是记者……
我是新闻播报员……

七十载风雨同舟
七十载辉煌成就

拓展延伸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