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
A.肝炎病原体 B.噬菌体 C.艾滋病病原体 D.肺结核病原体
2.图示载玻片两端分别滴加糖水和盐水,然后将草履虫放在中间相通的细管中,发现草履虫向左移动,而不向右移动,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遗传性 B.变异性 C.反射 D.应激性
3.苍蝇、蚊子的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可在飞行中保持身体稳定。决定这种特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环境 B.新陈代谢 C.应激性 D.遗传变异
4.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陈代谢 ( )
A.病毒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进行自我更新 B.植物将外界的CO2和H2O合成淀粉
C.铁棒利用外界的O2形成铁锈 D.动物将外界淀粉消化吸收后形成糖元
5.农民常在夜晚利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昆虫,这是利用昆虫的( )
A.适应性 B.应激性 C.向光性 D.变异性
6.在生物的基本特征中,哪项不是维持生物个体生存所必需的( )
A.应激性 B.适应性 C.新陈代谢 D.生殖发育
7、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A、适应环境 B、光合作用 C、生长发育 D、新陈代谢8、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代谢 B、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C、先进行同代作用,后进行异化作用 D、是生物和非生物的根本区别
9、从地层里挖出来的千年古莲子,种在泥塘里仍能长叶开花,但其花色与现代莲稍有不同,这说明生物体具有( )A、适应性 B、遗传性 C、变异性 D、遗传和变异性10、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野兔会用后足敲击地面发出"噔噔噔"的响声,决定动物这种"报警"行为的是( )
A、遗传性 B、变异性 C、适应性 D、应激性11、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负地性说明生物体具有( )
A、适应性 B、抗旱性 C、应激性 D、遗传性
12、生物体之所以能表现为生长现象,是由于在进行新陈代谢时( )A、新陈代谢旺盛 B、同化作用等于异化作用
C、同化作用低于异化作用 D、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13、下列属于生物应激性现象的是( )A、蝗虫的体色与绿色的青草一致 B、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
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
D、黄蜂身体上黄黑相间的条纹14、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15、生物体不会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灭绝,是因为生物具有( ) A、生长现象 B、生殖作用 C、遗传性 D、适应性16、生物的各个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向前发展进化,这是由于生物体具有( ) A、稳定和连续的特性 B、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死和发育的特性 D、应激和适应的特性17、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最重要的是( )A、细胞结构和代谢 B、遗传和变异 C、生长发育和应激性 D、新陈代谢和繁殖1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 )A、应激性和适应性 B、新陈代谢 C、生殖和生长现象 D、遗传和变异
19、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应激性的是( )A、老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 B、青草地里的昆虫多数是绿色的
C、狗遇生人狂吠 D、植物的根向地生长20、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将芥子油涂在纸上来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这是依据生物体具有的什么特性来进行的A、应激性 B、适应性 C、遗传性 D、变异性21、生物体生长的根本原因是( )A、细胞分裂 B、物质代谢大于能量代谢 C、细胞生长 D、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22、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理由是( )A、能使其它生物致病 B、能复制产生后代
C、由有机物组成 D、能够进行无丝分裂量增加
二、填空题鼠妇是一种小型的陆生节肢动物。现计划对鼠妇的某些生活习性进行探究性实验,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以了解鼠妇是否喜欢生活在常温下的湿土中。
(1)实验原理:鼠妇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2)实验材料和用具:鼠妇15只、圆形纸盒若干个(半径为40cm)、干燥土壤若干千克、清水、冰箱。
(3)实验方案: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实验方案示意图,请据图补充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实验步骤:
a.取适量土壤,分成三等份,一份干燥、一份洒水成湿土、一份洒水并冷冻成冻湿土;
b.将三份土壤铺在一个图形纸盒里,各占相同面积。
c.
②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一段时间后,鼠妇移向干土,说明它们喜欢生活在干土中。
b.
c.
【参考答案】
1~10 DDDCB DDCDA 11~20 CDCAB BDCBA 21~30 DB
(3)①c。将15只鼠妇放在纸盒中央三种土壤交界处,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移动方向
②b.若一段时间后,鼠妇移向湿土,说明它们喜欢生活在常温下的湿土中
c.若—段时间后,鼠妇移向冻湿土,说明它们喜欢生活在冻湿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