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7.1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7.1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1-12 19: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讨论砍伐森林的方式,说明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2.通过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着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合作意识。
4.认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被人类自己破坏的危机感,关注的环境问题,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讨论砍伐森林的方式,说明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2.通过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引入课题。
1.你认识这两种天气的符号吗?
2.谈谈生活在这两种环境中的心情和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展示几幅公益广告的图片,学生分析交流,图片所展示的是什么现象,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学生分析交流后,教师引入本节: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雾霾的天气符号、学生的亲身体会和雾霾的影响及危害,激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和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教师的提问:雾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引出本节课题,导入新课。
(二)开展活动,合作探究。
1.人类对资源的利用
(1)教师展示图片,讨论交流人与自然是怎样达到“双赢”的?
通过对以上图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双赢”!这主要取决于人类采取什么方式,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下面请以砍伐森林为例,说明人类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2)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哪种砍伐方式会在不减少未来供应的前提下,使人们能定期获取一定数量的木材?完全砍伐和选择性砍伐各有哪些利弊?
方式


完全砍伐
便于作业、节约成本、工作效率高。
对森林永久性破坏、破坏生态环境、动物丧失栖息地、土壤暴露、土质变差等。
选择性砍伐
持续利用木材、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
作业困难、成本较高、工作效率低。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自然资源根据能否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自然恢复或再生,可以分为哪两类?并举例说明。
b.有人说:“保护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就要完全禁止对其开发和利用。”也有人说:“我们必须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但是要边利用,边保护。”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理解?
4.教师小结
人类为了发展势必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尽力使环境的破坏最小化;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致过度消耗,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阅读下列有关资料,分析并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资料一:“霾”是指大量悬浮在空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微粒造成的浑浊现象,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它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吸尘器,每天要过滤过滤15立方米的空气。深吸一口气。虽然空气看起来很干净,但几乎可以确定你已经吸入了成千上万个PM2.5颗粒。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诱发疾病。雾霾除了伤肺,因研究发现还伤心脏、血管、皮肤、脑、生殖泌尿等人体器官。PM2.5其实就来自我们的生活,你开的车,为了你家温暖而烧的煤等等。
问题:雾霾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你认为应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你能为改变现状做些什么呢?
资料二:《中国经营报》2010年3月27日报道:2010年3月中旬,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3月18日,北京黄沙遮日,这是近5年来北京遭遇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沙尘暴。作为北京防沙第一道防护墙的内蒙古大草原,由于多年过度放牧,草场逐年沙化,草原地力下降,生长的草逐渐减少,环境日益恶化,最终导致沙尘暴的出现。
问题:人们过度放牧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资料三:昔日的“北大荒”曾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千里沃野。20世纪50~70年代,几十万复员转业军人、农民和知识青年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垦,建起了我国高度机械化的商品粮基地。长期开垦破坏了某些地方的湿地资源,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资源减少。1999年,我国全面停止对“北大荒”的开垦,开始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牧,并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造林等措施逐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问题:我国为什么做出了退耕还林还牧的决定?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四:《青岛晚报》2011年9月5日报道:随着休渔期的结束,岛城20000多渔民开始出海捕捞。细心的市民发现,今年捕到的鱼类数量更少、个头更小。这说明网眼在2厘米左右的“绝户网”还在使用。“绝户网”一是绝了海里的鱼,二是绝了渔民的收成,三是绝了后代的盘中餐。据报道,3792人参与的青岛灵山湾国际拉网节为“最多人参与的单网捕鱼活动”。然而,在渔汛期里,这张1200多米长的巨网没有捕到一条鱼。一位渔民说,这和使用“绝户网”有很大关系。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休渔政策?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补充。
过渡:
随着大量电子产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电池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由此产生的废电池越来越多。一颗废旧电池若丢弃在水中,电池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以及酸、碱等物质会污染60万升水,若丢进土里,会使土中的营养成分遭到污染,使土壤质量变得恶劣。
那么废旧电池究竟对生物有何影响呢?影响究竟大不大呢?它会带来那些后果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请以小金鱼、大烧杯、清水、废电池浸出液等材料来探究水体污染对金鱼的影响。从而使我们获得实验真实的感受。
2.探究水体污染对金鱼的影响:
(1)小组展示实验报告,师生共同点评和交流。
(2)小组展示:
A组:废电池浓度较大,短时间观察现象。
组别
时间
实验组小鱼状况
(4节电池+1升水)
对照组小鱼状况
(等量清水)
2:00
呼吸平稳,无明显变化。
呼吸平稳,无明显变化。
2:10
靠近水面游动,无太大变化。
呼吸平稳,无明显变化。
2:20
呼吸频率变慢,其中有两条在挣扎。
呼吸平稳,无明显变化。
2:30
呼吸频率较慢,游动慢,身体倾斜。
呼吸平稳,无明显变化。
B组:废电池浓度较小,较长时间观察现象。(每两天向两鱼缸中放入相同的鱼食和换一次水,实验组鱼缸补充等量同浓度的废旧电池浸出液。)
组别
时间
实验组小鱼状况
(1节电池+1升水)
对照组小鱼状况
(等量清水)
第一天13:00
5条小鱼一切正确,无反常状况。
5条小鱼一切正确,无反常状况。
第二天13:00
其中有一条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其它4条良好。
5条小鱼一切正确,无反常状况。
第三天13:00
第二天不正常的小鱼死掉了,但是有2条小鱼出现不愿动弹的现象。
5条小鱼一切正确,无反常状况。
第四天13:00
1条小鱼又死去了,死时口中吐出少许白沫。
5条小鱼一切正确,无反常状况。
第五天13:00
又死了一条小鱼,活着的2条都显得懒洋洋的,始终没有活动。
5条小鱼一切正确,无反常状况。
(3)得出结论
废旧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的呼吸和生存有不利的影响,直接危害着小鱼的生命。
(4)表达交流
减少一次性电池的使用,做好垃圾分类,将废旧电池集中放入废旧电池回收箱,不要随便的丢弃电池。
3.小结
通过以上资料和小实验分析交流,大家认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从中应该受到哪些教训,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总结: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考虑长远影响。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过渡:
以上我们展示的都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我们人类能不能与生物圈和谐相处,对生物圈产生正面影响呢?过渡到人类对资源的利用。
(四)课堂总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负面影响。保护生物圈、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森林城市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善待我们周围的生命,善待这颗美丽的星球吧!让我们和“地球——母亲”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