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12-01 22: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习目标】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自主学习】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具有 ,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
2.全球性生态系统问题主要包括 、水资源短缺、 、酸雨、 、海洋污染和 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生物圈内所有的 、 、和
,他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
和 。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⑴保护类型
①就地保护概念:指在 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 及风景名胜区。
意义:是对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
ⅰ概念:指把保护对象从 迁出,在 进行专门保护。
ⅱ实例: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及 。
ⅲ意义:为 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其他
ⅰ建立精子库和 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 进行保护。
ⅱ利用 等生物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⑵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 开发利用,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提倡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

2.实现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起 的协调与平衡。
【知识点拨】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1.温室效应
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形成“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臭氧层破坏,导致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3.海洋污染:
赤潮是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富营养化。当海水中发生富营养化时,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赤潮
4.酸雨: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SO2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因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并使许多地区出现酸雨。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它可以使水体酸化,从而使鱼类的生殖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它会直接伤害植物的芽和叶,影响植物的生长。此外,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合理利用资源;③防治环境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也需要全球合作。
三、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典例解析】
例1发生在湖泊和水塘中的“水华”是因为
A.水体富营养化所致 B.重金属污染所致
C.有害农药污染所致 D.工业废水污染所致
解析:湖泊和水塘中的“水华”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所致。当N、P等元素大量排放到水体中后,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又被厌氧型和需氧型生物分解。因浮游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这种现象叫水华。
【答案】A
例2.在某个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
解析:若水生植物大量死亡(不能产生O2),而其他动物仍不断地消耗水中的O2,故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O2。
【答案】B
例3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今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1)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2)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解析:人类活动破坏了森林和草原,使绿色植被面积大量减少,引起生物圈中能量收支失衡,物质循环受阻,导致生物圈稳态破坏,环境恶化。不仅如此,森林和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和草原的破坏及其荒漠化是导致沙尘飞扬的重要原因。
【解析】温室效应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有关,赤潮与有机物污染导致海水中N、P等元素增多有关,酸雨与二氧化硫等污染有关,光化学烟雾与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石油废气等污染有关。臭氧空洞的形成与氮氧化物及氟氯烃类等污染有关。而潮汐是由于月球引力所致,大脖子病是由于饮食中缺碘造成的,这两种现象与污染无关。
【答案】(1)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 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土随风而起。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沙能力降低。 (2)①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加养护。 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 ③退耕还林还草。
【达标检测】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中,最核心的并关系其他两个层次存亡的是 ( )
A.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物群落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下列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
A.药用价值 B.提供工业原料
C.作为基因库 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发生的原因是 ( )
A.水中CO2含量大量增加
B.环境污染,海区富营养化
C.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多 D.水中O2过多
4.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合理措施是 ( )
A.禁止捕鱼 B.提倡人工养殖
C.适当捕捞成鱼 D.饲养单一品种鱼
5.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 ( )
A.长江口热带风暴
B.长江上游森林植被被破坏
C.水库泄洪过快 D.北方风沙使河床变浅
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此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造生态环境
7.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地合理砍伐
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林
8.在进出口口岸,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流入境内,将( )
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②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③对境内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④不适应新环境,很快死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9.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 )
A.高消费追求经济高增长 B.先污染后治理
C.边污染边治理
D.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10.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合 ( )
A.森林的采伐量少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1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层次的保护战略和措施?( )
①基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12.“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
A.研究价值 B.药用价值
C.美学价值 D.经济价值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 )
A.人工栽培和养殖 B.实施大型生态工程
C.防治生态环境污染 D.建立自然保护区
1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1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及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16.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适应②赤潮③光化学污染④潮汐⑤臭氧层空洞⑥水俣病⑦酸雨⑧大脖子病
A.①⑥ B.①⑤⑧ C.②③⑦ D.④⑧
17.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采取的就地保护主要是指( )
A.进行水土保持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保护生态系统 D.减少外来物种
1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引入新的物种 ③对濒危的物种采取迁地保护 ④开发野生生物资源 ⑤改良生物培养新品种 ⑥加强教育和法治管理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⑥
19. 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系统较差。在西部大开发构成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
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20.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事例一 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森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植物遮挡地面程度下降,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灭绝。
事例二 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走。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 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多万公顷的马尾松受到危害。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⑴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⑵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

⑶事例三说明由于
,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21.探究酸雨危害的实验。
酸雨是指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酸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认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岁降雨落下来。
实验选题: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材料器具:培养皿、用清水浸泡过的小麦种子、清水、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pH的“酸雨”。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器具,设计实验步骤:
⑴取
分别放进规格相同的培养皿中,并


⑶ 。
⑷除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探究酸雨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请列出你设计的另一项选题的名称:

22.据报道:1952年2月,某城市雾大无风,家庭和工厂排了烟雾经久不散,每立方米大气SO2的含量高过3.8毫克,烟尘达4.5毫克,居民家庭健康普遍受到危害,4天死亡4000人。请回答:
(1)流经该城市的主要河道也因此而受到污染,引起鱼类死亡,河道污染可能与此种类型的大气污染形成 有关。
(2)这种大气污染对人体 系统的危害最大,将会造成 、 等病症(举两种病症)。
(3)大气中SO2将直接危害陆生高等植物的 组织。
(4)要防止类似悲剧的出现,应采取的措施是

参考答案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自主学习】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潜在价值 间接价值 直接价值
原地 最有效 原地 异地
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行将灭绝
种子库 基因
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
掠夺式 适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环境和资源 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
【达标检测】
双基训练
1.D 2.D 3.B 4.C 5.B 6.D 7.C 8.A
9.D 10.C 11.D 12.C 13.D 14.A 15.D
16.D 17.B 18.D 19.A
20.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 掠夺式 (3)外来物种 缺少天敌
21.⑴相等数量的小麦种子 给培养皿编号 ⑵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子喷洒不同pH的“酸雨”,对照组喷洒清水
⑶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⑷探究酸雨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或答:探究酸雨对小麦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等)
22.⑴酸雨
(2)呼吸 呼吸困难、咳嗽、喉痛、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答出其中任何两项即可给分)
(3)叶 ⑷严格控制污染源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