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2019-2020学年度上期学业监测单元练习题一
八年级语文试题(第一单元)
A 卷(共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24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承载(zài) 酷似(sì) 凌空(lín) 锐不可当(dāng)
B.气氛(fēn) 歼灭(jiān) 镌刻(juàn)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颁发(bān) 翘首(qiáo) 殚精竭虑(shàn)
D.峰巔(diān) 轻盈(yíng) 溃退(tuì) 威风凛凛(lǐ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循声 业已 默锲 疾如闪电 B.泄气 应衬 磅礴 白手起家
C.咆哮 签订 由衷 风华正茂 D.震撼 倾泄 捍卫 无怨无悔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美军凭着精良武器,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敌军,迅速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B.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
C.他的文章震耳欲聋,让人油然而生一股豪情,想要去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D.实验室的研究员们为了攻破机器人不能自主充电的难题,可谓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B.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C.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几个学校的中层干部就近期的德育工作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5—8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正午。 B.绝巘多生怪柏 绝:极点。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林寒涧肃 肃:肃穆。
6.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春冬之时”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因往晓之 B.其反激之力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 下面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为“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为“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为“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上和逆流而下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为“经常有高大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
8.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运笔富于变化,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B.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写水,而三峡之水以夏水为甚,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江水宁静秀丽,明净轻快,水光变幻,所以放一起写。
C.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是水势大水流快的通例。后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表现水流快。
D.末段写渔歌也是一言。6‘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冬天的萧瑟气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 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②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 八方各异气, 。 (曹植《梁甫行》)
(2)在崔颖的《黄鹤楼》与刘桢的《赠从弟》中任选一首默写。(4分)
四、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10-12题。(10分)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①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②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③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④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⑤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⑥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⑦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⑧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⑨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0.本则新闻的题目与众不同,采用了疑问形式,有何作用?(2分)
11.文章引用了东西方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2.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有鼓励“曝光” “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4分)
五、作文(60分)
13.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的600字以上的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及其团队,心存高远,脚踏实地,沉浸于量子世界十余载,追求小量子里的大“梦想”。他们坚持不懈,追求极致,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继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后,人类首次实现其量子化。
认识薛其坤的人几乎都知道他近乎苦行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这样的作息时间,他已经坚持了整整20年。在薛其坤看来,“全世界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刻苦的。”刻苦是他们团队攻坚克难的第一秘诀。
科学研究的刻苦不是常人所能坚持的。薛其坤认为进入了这个科学世界,应该以苦为乐,这样的坚持是一种享受。他在紧张的工作中体会到的是快乐,而非痛苦。
凭借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工作的热爱,对科研的责任心与担当,对信念的坚守,薛其坤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终于向国际科学界“亮剑”。
“把科研工作一步一步做上去,把学生一个一个培养出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这位科学追梦人如今最朴素的愿望。
B 卷 (50分)
一、诗歌鉴赏(4分)
送 别
范澄
酒尽津鼓①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分)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2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浣花溪①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块、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矸、如绿沈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②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牓。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③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④,碑皆不堪读。
【注释】①浣花溪: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②舁( yú)夫:抬轿子的人。舁,抬。③何仁仲:万历时为夔州通判。别驾,即通判。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或所云 或:有时 B.颇有次第 次第:顺序
C.溪周之 周:环绕 D.不必杂肖 肖:相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②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5.第一段写出了浣花溪怎样的特点?(4分)
三、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根据下面文《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6—7题。(4分)
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人们从办公室伸出脑袋来向我道别。我的扑克俱乐部成员全体出动来送行,有些“小鬼”陪我走到保安城墙根。我停下来给老徐和老谢拍照,他们像小学生那样互相搭着肩膀。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仍在睡觉。
6.选文中的“我”是谁?选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2分)
7.中写到“我”离开时,“只有毛泽东没有出现,他仍在睡觉”,这是为什么?(2分)
(二)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8~11题。(共18分)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 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所以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导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管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第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得过去了。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下去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作业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温暖着我许多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走上社会,那些校园中的雄心壮志和斑斓的梦想,在现实中被无情地撞击得粉碎,于是失落接着失落。有一年,为了排遣心中那份落差,为了躲避白眼冷遇,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一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心里也渐渐地万虑皆宁。每天,除了给孩子们讲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我讲那些时,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回望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潮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铭记在我的心里,在我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就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8.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做了什么事?(4分)
9.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10.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6分)
四、语言运用 (12 分)
12.阅读下面一则消息,请给拟写标题。(4分)
[本报讯] 今年3月,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登上了央视节目《朗读者》。他用并不流利的中文朗婪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痴迷汉字的他,二十多年来花费三十万美元盼个人积蓄研究汉字,仅凭一己之力建立起了汉字字源网站,将汉字字形数据化,在中国,他被人们称作“汉字叔叔”。面对观众,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66岁一点儿也不老,我还想为汉字工作到80岁呢!”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4分)
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著名科学家指出,在未来20年人类将可备份人类大脑包括所有记忆。62岁的科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已经推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计算机相关发明,包括声音识别软件技术。他说:“我相信在未来20年里,我们的血液之中将有数千纳米机器人,为我们的身体进行治疗,改善我们的体能,甚至能备份大脑的所有内容,就像在电脑上备份文件一样。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备份每种思想、每种经历以及让我们成为个体的一切。”
14.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补充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4分)
(北青报记者 邢颖)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总工苏权科今天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谈及春节期间大雾致大量车辆和游客滞留海南岛事件。苏权科表示,
。“琼州海峡建跨海大桥最大的难度之一是中间有海沟、
海水更深,第二是地质覆盖层,更深,第三是自然环境更恶劣,包括风的因素。但是我相信,跨海通道的建设,无论是桥梁还是隧道,我们未来能够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答:
邛崃市2019-2020学年度上期学业监测单元练习题一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A
第Ⅰ卷
一、1.D (A凌líng B镌iuān C殚dān )
2.C(A默契B映衬D倾泻)
3.C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此处于语境不符,应为“振聋发聩”,释义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4. A(B缺少主语,“在”和“使”任意删除其中一个。C.搭配不当。 “培养”搭配“能力”。D.有歧义。“几个”不确定修饰的是“学校”还是“中层于部”。)
二、5. B(绝:极高。)
6. B (句中的“之”解释为“的”,B符合。A.代词;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结构;D.助词,无义。)
7. D(“高猿”译为“高处的猿猴”而非“高大的猿猴”。)
8.D(应为“秋天的萧瑟气氛”。)
第Ⅱ卷
三、
9.(略)
四、
10.表达了对“长江女神”白鳍豚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拨:抓住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11.好处有: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点拨:在文中找到科学家的看法,或语言或行动,仔细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12.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①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举例略)②从职业道德角度,“曝光”“揭丑”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坏现象”做斗争的无畏精神。(举例略)③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闯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举例略)(点拨:三点中任意答出一点即可。此题难度较大,学生需要了解新闻之所以存在的社会价值,“曝丑”也意味着“寻美”“扬善”,二者并行不悖。)
五、参考成都市中考作文评分意见
B 卷
一、
1. 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腾,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先描述场景,再概括特点)
点拨:考查诗意的理解,“酒尽津鼓喧,凤生浦帆乱”意思: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这是与朋友分别的场面。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点拨: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本诗借景抒情,“夕阳在沙岸”,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二、
3. A(或:或许)
4.(1)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遭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
(2)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
5.曲折多变;清澈碧绿。
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灵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整齐。走到桥尽头,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候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过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维妙维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土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三、
(一)
6.文中的“我”是埃德加,斯诺,此时的斯诺对这片红色的土地已经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深深的感情,所以离去时恋恋不舍。
7.因为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二、三点钟才休息,所以,他在睡觉是太过劳累。
(二)
8.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9.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点拨:在分析情感时,要结合主人公的经历和行为,关注前后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第二次也可答为:“离开孩子们丽感到内疚”)
1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昧。
点拨:在思考“这一手法表现了什么时,不仅要注意“我”内心的感受,还应具体说出“我”产生这一内心感受的原因。
11.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四、
12.“汉字叔叔”成为“朗读者” (4分) 点拨:抓住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即可。
13. 20年内人类可备份大脑所有记忆(4分)
14.在海南琼州海峡建跨海大桥从技术上来讲有很大的挑战性,比港珠澳大桥还要难。(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