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四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3第四章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4-08 18:48:00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界的个体隔离。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 种群密度估计值
②举例:选取1m2山地,计算马尾松为20棵,则该样方的马尾松密度为20/1=20(棵/m2)
③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2)标记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为39X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动物1.种群密度二、种群特征: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
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高。
周期性变化——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后密度为零。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外来干扰——如农田中洒农药后害虫因大量死亡而密度很快下降……
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青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偶然因素——如流行病、水灾、旱灾……相关生物引起种群密度改变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表达方式:通常以a%表示
(3)举例说明: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1.862%
(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种群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
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
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①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③衰退型:特点是老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少。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密度越来越小。(3)年龄组成的意义: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①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②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③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种群小结概念:特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  个体数量。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  所占比例。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  性个体所占的比例。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种群密度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练习P63-64
基础题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1、种群是指———————————————————————————————。
2、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环境中天敌增多 F、环境中阳光不足   G、寄生生物增多   H、寄生生物减少
3、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   全部蕨类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   个院子里的全部葡萄  F、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G、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  H、一窝蚂蚁   I、一个狼群  J、一片草原上全部老鼠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A C HA C H I 课件18张PPT。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研究实例研究方法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假设Nn=2n , 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种群数量时间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 = N0 λt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N0为某种动物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2.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二、种群的数量变化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象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是375个思考与讨论
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
2、害虫的防治—蝗虫的防治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苍鹭的保护云豹的保护野猪的保护救护被困的鲸鱼全力防蝗减灾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练习P69
基础题
1.提示: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2.提示:(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拓展题
提示:这是涉及最大持续产量的问题。关于最大持续产量,可以查阅生态学专著。还可以请教有经验的人或访问相关网站,了解单位面积水面应放养的鱼的数量。K时间种群数量种群数量123456100200300400K=375t/d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J 型曲线种群数量时间环颈雉种群增长500100015003919374042年种群数量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
数量出生迁入死亡迁出 种群数量19131917年份2468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1019211925192919331937课件29张PPT。第四章 种群与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问题探讨
1.提示: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要引导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提示: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池塘群落种群种类、优势种群种间关系种群位置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池塘的范围和边界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例如在美洲大陆上,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逐渐减少。 营巢鸟?????????????? 高等植物
哥伦比亚? 1395种?? ? ??? 佛罗里达? 2500种
巴拿马? 1100种????? ? ?? 马萨诸塞? 1650种
佛罗里达? 143种???? ? ?? 拉布拉多? 390种
纽芬兰? 118种???????? ? 巴芬岛? 218种
格陵兰? 56种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平原的生物种类一般比山地的少,草地比林地的少,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物种类少。
但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北方的森林,主要是由常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种群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3)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树木的多少。在生态学上,用丰富来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资料分析
1.提示: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提示: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三、群落中种间的关系三、群落中种间的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一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种间关系中的共生——互利共生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
菌根、根瘤
种间关系中的共生——互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种间关系中的共生——互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种间关系中的共生——互利共生传粉、传播种子动物与植物的互利共生
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切叶蚁与真菌 时间数量0时间数量0时间数量0捕食竞争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1.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2.成层性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也具有成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群落的成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反映。(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栎林中鸟类在不同层次中的相对密度注:数字下划线表示某种鸟最喜好栖息的层次(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3. 成层现象的意义:
(1)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等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象愈复杂,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环境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愈多。 (2)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3)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和海洋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练习P77
基础题
1.B。
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拓展题
1.提示:大致步骤:(1)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最好查阅有关资料搞清楚植物名称与生活习性等;(2)实验前要做必要的观察记录,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长情况;(3)设立对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实验组(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并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也可进一步从不同的植株间距来设计实验;(4)通过比较分析根系的长势,论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5)解释实验结果。
2.蜾蠃捕食螟蛉幼虫。课件28张PPT。第四章 种群与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1883年8月7日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爆炸声是有史以来最响亮的声音 问题探讨
2.提示: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群落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一、群落的演替类型思考与讨论1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一、群落的演替类型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水生演替系列
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
③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
④挺水植物群落阶段
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⑥木本植物阶段一、群落的演替类型一、群落的演替类型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
①一年生杂草
②多年生杂草
③小灌木
④灌木丛
⑤乔木
⑥树林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一、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①概念: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②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森林
③例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①概念: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②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
③例子: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思考与讨论2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了 旁栏思考题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四、生物入侵的种类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紫茎泽兰 2.薇甘菊 3.空心莲子草 4.豚草
5.毒麦 6.互花米草 7.飞机草 8.凤眼莲
9.假高梁 10.蔗扁蛾 11.湿地松粉蚧 12.强大小蠹
13.美国白蛾 14.非洲大蜗牛 15.福寿螺 16.牛蛙四、生物入侵的种类美国白蛾 四、生物入侵的种类学名褐云玛瑙螺,也就是人们常说和常食用的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 四、生物入侵的种类水葫芦(凤眼莲)五、生物入侵的危害(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物种入侵后,就会乘机扎根、繁殖,不断扩张,逐渐形成优势种,使得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遭到破坏,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例如,凤眼莲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推广,此后大量逸生。在昆明滇池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2)摧毁生态系统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因而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火灾、虫灾以及当地特有生物资源丧失等,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五、生物入侵的危害(3)危害生物多样性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例如,紫茎泽兰、飞机草、小花假泽兰(薇甘菊)、豚草、小白酒草、反枝苋等种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外域病虫害的入侵会导致严重灾害。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105 hm2以上的马尾松林因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而枯死,松突圆蚧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属植物,如南亚松。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五、生物入侵的危害(4)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与假蓍紫菀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例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落叶松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以及在海南国产海桑属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都存在相关问题,已有一些这些属间、种间杂交的报道。五、生物入侵的危害练习P82—83
基础题
1.(1)×;(2)√。
2. D。 3.C。
4.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沼池塘填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池塘的边沿向中央水面逐渐推进的。因此有时我们可以在离岸不同距离的地方看到处于同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几个群落,这些群落都围绕着湖中心呈环状分布,并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起始位置。每一个群落在发展的同时都在改变这环境条件并创造着新的环境条件。一个新的群落迟早会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1)×;(2)×;(3)√;(4)√;(5)×。
2.(1)D;(2)D;(3)C。
二、知识迁移
提示:1.(1)从图中可知,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易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攻击成功率就较低。(2)起初出现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
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柳树较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它具有生长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三、技能应用
提示: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应该是最接近平均数的样方,可通过目测直接作出判断。取多个样方时,应兼顾种群密度高、适中和低这三种情况,分别计数,然后计算出平均值。
四、思维拓展
提示:1.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们的捕捉等。
2.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强,生产成本较高,收入降低。
3.按此趋势,30年后,稻田对人类活动的依赖性(尤其是化肥、农药等)将越来越强,稻田群落变得更为单一、脆弱。
4.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于自然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