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文档属性

名称 (免费)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5-20 11: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目标要求】
1.群落的结构 I   2.群落的演替 I
【知识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______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各种生物______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______不同。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______。
(2)竞争: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______________。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______。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______________分布。
三、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__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____________→苔藓阶段→____________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
【疑难解析】
一、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及比较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可表示为:
种间关系
种群之和二群落,或 种群 群落
2.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1)种群专指这个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和,而群落则泛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因此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
(2)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的研究范围则是种间关系。
(3)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
(4)种群与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种群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主要通过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实现的;群落的形成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二、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 为丰富度。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减少;②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2.群落的种间关系
三、群落的结构分析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乔木层…………接受全光照 灌木层…………利用全光照的10%
草本层…………仅利用1%~5%的光照 苔藓地衣层……—仅利用微弱的光照
(2)水平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祼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群落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
(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
1.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2.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