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蒙山中学 周梅
文本知识分析:
《说“木叶”》是人教版必修课课本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
百度说,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 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而这篇《说“木叶”》明显具有文艺随笔的特征,他选了很有趣味性的和联想性的诗歌,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特点通过很有中国语言特征的一类语言——诗歌展现出来,而且笔调还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自带文采。而且这篇虽然是随笔,它也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但他的逻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还是很明显的,而且在分析问题这一环节又出现了三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并推出新的问题又开始这样的逻辑循环,这样的逻辑方式让我觉得很像一个游戏——套娃娃,一步步地让问题越来越细小,越来越看到问题的本质,明显地有逐层递进的思维。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逻辑性那么强的理性思维去评论的对象是我们中国最美的诗歌,诗歌本来就是美的,诗歌的语言也是美的,诗歌带给人的感受、想象、陶冶更美,自带美感自带文采,把感性思维完美地融进理性思维里。特别是这篇文章,作者还帮我们找到感受理解诗歌语言多义性丰富性细腻性很好的一个切入点——关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本文说的是木叶,但是文章重点和核心是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由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去探寻诗歌意象的情感暗示性,所以题目虽然是《说“木叶”》,这个木叶用双引号引起来其实是想表达文章是用了诗歌的意象“木叶”,而且也让我们在文章里要找木叶的诗歌意象分析而作者重点分析木的艺术特征找到切入点。第一个艺术特征里“树叶落尽”的描述较客观,而“没有生命力”这个描述含主观因素,就是作者予情。第二个艺术特征“微黄与干燥之感”的“微”和“干燥”是主观感受,“疏朗的清秋”不但有主观感受而且“疏朗”“清”比第一艺术特征的主观描述更加细腻更加具体,“更显空阔”和“迢远而深情的美丽形象”里的“显空”“迢远”“深情”让木叶的诗歌形象的空阔等主观特点更加的彻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诗歌的物只有客观感受,不具主观感受就是“象”即景物,而“意象”就是景物加有作者强加的情感,而上面的落木就具有作者的典型情感,就是说诗歌语言有暗示作者情感的作用。所以“木叶”其实也是我们所说的诗歌意象。所以在读诗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每一个字在语境的作用。
看似这么高艰的逻辑思维在这篇文章里却借助了关联词、语气词、代词、程度副词、标点符号等汉语的最浅显的语言符号呈现出来。而且这篇文艺评论和随笔理性思维很强,但是毫不影响它的感性思维表达,它借助了大量的中国最美的语言--诗歌,并且以分析诗歌意象"木叶"找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来特会诗歌语言有暗示作者情感的作用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去探寻诗歌意象的常用的表达情感作用,让学生学习诗歌找到一个切入点,也警醒学生读诗应该关注并读懂每一个字,因为在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千里"。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在前四册必修课本里既学过现代诗也学过古诗,所以对诗歌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的,但还是缺乏一个理解古诗的较好的切入点,那么《说“木叶”》里借助“木”教我们去寻找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通过读懂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去寻找读诗的共同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让学生在原有零散的思维集中化。
我们的学生在前四册书的文章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行文脉络方式,特别是议论文的学习对思维训练更明显。但是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学生在学这一册书前才起步了一年,学生对于如何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操作还是不够熟练的,那么《说“木叶”》不失为一个范本。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依据地总结出文章的结构。
2、 能够在文章原句找出并分析区别出 “树” 与“木”、 “木叶”与“落叶”“落木”的特点。
3、 能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能根据诗歌意象“月”的诗句说出关于意象“月”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够有依据地总结出文章的结构。
2、 能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能根据诗歌意象“月”的诗句说出关于意象“月”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方法:
1、问题法 2、分析法 3、感悟法 4、圈点勾画法
课时:
2课时
学前准备:
学生课前用周末时间回家把本文引用和涉及的诗歌原文全文查找出来,且抄到积累本上。做法:借助书籍或电子产品找并手写摘抄出全文到积累本,并用批注的方式把自己难理解的字句旁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我们摘抄积累的诗歌,把每首诗歌里表示“树”“木”“木叶”“落叶”“落木”的词圈出来,说说他们在说我们现实中是什么物体?
明确:落叶、树
接龙说出表示“梅”的诗句,后面的同学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诗句。大家感受一下都用了哪些诗歌语言来表示“梅”。
时间:5分钟
设计意图:全面了解文章里的引用的诗歌的含义,帮助理解文章,同时理解同一个诗歌意象在不同的诗歌里表达的语言不一样,带来意境内涵想象就不完全一样。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符合教学目标1。
教学环节1
师:阅读文章1至5段,在原文勾画出原句表示各段大意的句子,并圈出展示你把这些句子作为段落大意的推断依据的词语。
明确:第一段结尾句(“这”“乃”“那么突出”)
第二段第2句及第9行(第一句明确第一段的问题,第二段分号后“可是”“却”;第九行“似乎”“而是”)
第三段首句及尾句(“这里”“不得不”)
第四段尾句(“本身”“这”“正是”)
补教:问题由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回答,前面已回答过的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
师:圈出的词词性有什么共通性?
明确:关联词、语气词、代词、程度副词、标点符号等汉语的最浅显的语言符号
时间:20分钟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了解本文连接结构的语言表达特色。落实教学目标1、2
教学环节2:
师问:题目说的是“木叶”,但文章似乎只在第一段大篇幅在提“木叶”,第二段在说“树”和“落叶”,而三四段在说“木”,他们是什么关系?“树”和“木”在诗歌语言里各有什么特点?在原文圈点勾画出来。
明确:
提出问题:第一段由四句都有“木叶”的诗句为例引出话题——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分析问题:第二段,要说“木叶”就要找“树”和“叶”,木叶发展为落叶的原因。第二段二句分号后和第九行。(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第三段,再把问题第二段的两者的区分点找到,关键分析“木”。(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
第四段,沿着第三段的问题第四段解决“木”的特点(解决第三段提出的问题)
第五段,木为什么会暗示“落叶”?诗歌语言暗示性解读出木叶的第一特征(继续解决第三段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内容间的关系,感受套娃娃式的精妙结构;分析出与“木叶”紧密相关的“木”和“树”的诗歌语言的内容。落实教学目标1、2、3
时间:15分钟
以上为板书同时还板书:
树与木:树:饱满(有生命力,枝叶繁密)
木:空阔→为什么空阔→落叶
(没有生命力/树叶落尽) (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二课时
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第1到5段的结构,也知道了“木”和“树”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但是文章第五段结尾又说,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第二个艺术特征是什么?它和第一个艺术特征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勾连学生第一课时的记忆内容,并用设问的方式把教学的重点强调出来以引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时间:2分钟
教学环节3
师:用7分钟安静地自己阅读第6、7段,把“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原文画出原句并圈出关键词。
明确:“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微黄与干燥之感、疏朗的清秋、更显空阔、迢远而深情的美丽形象
木叶 缠绵、疏朗绵密
落木 空阔
以上为板书同时合并第一课时的结构板书:
提出问题:第一段由四句都有“木叶”的诗句为例引出话题——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分析问题:第二段,要说“木叶”就要找“树”和“叶”,木叶发展为落叶的原因。第二段二句分号后和第九行。(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第三段,再把问题第二段的两者的区分点找到,关键分析“木”。(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
第四段,沿着第三段的问题第四段解决“木”的特点(解决第三段提出的问题)
第五段,木为什么会暗示“落叶”?诗歌语言暗示性解读出木叶的第一特征(继续解决第三段提出的问题)
第六段诗歌语言暗示性解读出木叶的第二特征(继续解决第三段提出的问题)
第七段“木叶”和“树叶”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收束全文)
师:这篇文章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层层递进,由大问题切到小问题,由表面问题抓到问题实质的方法。
以上两行也为板书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目标1、2、3
时间:12分钟
教学环节4
师:根据课文对两个艺术特征的描写,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去感受分析出这两个艺术特征的差别。
明确:第一个艺术特征里“树叶落尽”的描述较客观,而“没有生命力”这个描述含主观因素,就是作者予情。第二个艺术特征“微黄与干燥之感”的“微”和“干燥”是主观感受,“疏朗的清秋”不但有主观感受而且“疏朗”“清”比第一艺术特征的主观描述更加细腻更加具体,“更显空阔”和“迢远而深情的美丽形象”里的“显空”“迢远”“深情”让木叶的诗歌形象的空阔等主观特点更加的彻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诗歌的物只有客观感受,不具主观感受就是“象”即景物,而“意象”就是景物加有作者强加的情感,而上面的落木就具有作者的典型情感,就是说诗歌语言有暗示作者情感的作用。所以“木叶”其实也是我们所说的诗歌意象。所以在读诗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每一个字在语境的作用。
设计意图:理解两个艺术特征的区别,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在本文的意思。
时间:12分钟
教学环节5
师:根据老师给出的下列关于诗歌中“月”这个意象的名句,想想并说出“月”在诗歌语言里有什么暗示性的意义?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3.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王昌龄《送魏二》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明确:思乡等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目标3
时间:12分钟
教学环节6
作业:1、搜集关于“梅”的古诗句,仿照《说“木叶”》层层递进,由大问题切到小问题,由表面问题抓到问题实质的方法提出3-4个问题。
2、回忆古诗关于“花”的诗句,特别是有“落红”“落英”“落花”的诗句,总结出“花”在诗歌语言里的暗示性。
明确:小组合作,每小组完成一份书面总结上交。并投影展示1-2份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目标1、2、3
时间:/2分钟
板书设计:附在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梳理结构,梳理知识。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文章的核心内容、学生情况以及高考的两大重点(议论文和诗歌意象)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结合的角度设计了本次的教学设计。理性思维围绕本文的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现议论文的基本思路,而且议论文还可以通过虚词来表情达意,增强文章的情感。感性思维通过文章大量引用中国最美的语言--诗歌,并且以分析诗歌意象"木叶"找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来特会诗歌语言有暗示作者情感的作用性。同时也激发学生去探寻诗歌意象的常用的表达情感作用,让学生学习诗歌找到一个切入点,也警醒学生读诗应该关注并读懂每一个字,因为在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