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滚动小卷8 [学生用书活页P15]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8 空气污染与保护)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40分)
1.(金华月考)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 A )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
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
2.如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第2题图
A.图中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过程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与其对应的治理措施不相符的是( B )
A.温室效应:使用清洁能源
B.臭氧层空洞: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C.酸雨:燃料脱硫
D.沙尘暴:植树造林
4.(衢州期中)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 X 处不合理的是( C )
第4题图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化石燃料的燃烧
5.已知N2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气体X、Y为CO2和N2中的一种。某同学用如图装置验证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实验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根导管通入气体时另一根导管为出气状态。具体操作有:a.通入气体X;b.通入气体Y;c.滴加适量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 )
第5题图
①X为N2,Y为CO2
②操作步骤为bacb
③操作c中只需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即可
④纸花应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染后再干燥
A.1个 B.2个 C.3 D.4个
6.(长兴月考)某中学环境监测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测定,下面是他们检测到的部分数据:
测定区域
测定时段
抽测次数
空气中CO2的含量(平均值)
城市绿心
中午12:00~13:00
5
0.029%
城市绿心
清晨7:00~8:00
5
0.028%
繁华闹市区
中午12:00~13:00
5
0.039%
繁华闹市区
清晨7:00~8:00
5
0.032%
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同学们在研究中应用了分类比较的方法
B.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不同地域都是相同的
D.多次抽测并取平均值可有效避免测定的偶然性
7.根据氧循环的原理,下列做法不能使房屋内空气清新的是( D )
A.开窗
B.白天在能照到光的地方放置绿色植物
C.使用空气清新装置
D.在室内种花
8.(莱芜中考)如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第8题图
A.①过程只能在黑暗处进行
B.①过程不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②过程只能在光下进行
D.①②过程不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
9.(淄博中考)将某种绿色盆栽置于恒定光照的密闭容器中,测得一定时间内容器中二氧化碳减少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则( D )
第9题图
A.a点时,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B.b点时,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C.c点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D.在曲线ab段(不含b点),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10.(凉山中考)西昌的工业化,导致大气中PM2.5浓度明显增大。某校的同学在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见表(单位:微克/立方米):
组别
PM2.5 (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危害极大)
清晨(车流量最小)
上班时段(车流量大)
中午(车流量小)
下班时段(车流量最大)
1
19
89
43
97
2
22
83
38
98
3
20
86
41
99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作什么处理( C )
A.取最大值 B.取最小值
C.求平均值 D.求和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1.近年来,全球变暖日趋严重,我们急需给地球降温。
第11题图
(1)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燃煤发电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现有一种新技术:先将煤与水反应生成合成气(主要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再将合成气通过如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与高温水蒸气发生反应(CO+H2O===CO2+H2),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物理性质不同,二氧化碳会从__A__(选填“A”或“B”)处出来,进而被封存,而分离出的氢气将用于燃烧发电。
(2)小丽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__低于__(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12.(扬州中考)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第12题图
(1)空气属于__混合物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为__N2__。
(2)图中分离空气的过程属于__物理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空气中含有的少量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__稳定__(选填“活泼”或“稳定”)。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O3+2HCl=== CaCl2+H2O+CO2↑__;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__大__(选填“大”或“小”)。
(5)①点燃CH4之前应__检验甲烷的纯度__。8g CH4完全燃烧消耗32g O2,生成a g CO2和18g H2O,则a=__22__。
②由CH4在该流程中的作用表明:化学反应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也会伴随有__能量__(选填“能量”或“原子个数”)变化。
(6)尿素属于__纯净物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写出NH3合成尿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CO2+2NH3CO(NH2)2+H2O__。
三、解答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0分,共34分)
13.(聊城中考)如图为绿色植物在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的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第13题图
(1)在叶绿体内进行的生理活动的产物是气体①__氧气__和__有机物__,绿色植物通过该生理活动在维持生物圈的__碳-氧平衡__中起重要作用,制造的__有机物__还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根据(1)可知②为__二氧化碳__,在结构A内进行的生理活动为__呼吸作用__,该生理活动能__分解__,释放能量。在贮存粮食时,保持环境的干燥和低温,是为了__降低__呼吸作用的强度。
14.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储量丰富,热值高,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被称作“未来的能源”。
(1)可燃冰通常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数百至一千多米的沉积层内,据推测可能是地层断裂导致气体逸出,上升的气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形成。基于以上信息可知,影响可燃冰形成的因素可能是气源、压强和__温度__。
(2)可燃冰开采不当,会对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如大规模的海底滑坡、大量甲烷逃逸到大气中等。甲烷气体进入大气会带来严重的__温室效应__,造成全球气温上升。
(3)已知可燃冰的化学式是CH4·8H2O,则可燃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7.5%__。
【解析】 (1)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影响可燃冰形成的因素还有温度。(2)甲烷是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会造成温室效应。(3)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