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6 20:1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导入新课
有些作家,无须别人的评论,只要你接触到他的著作,你马上可以感到他不同凡响,超越众人,你会忘记他的国籍,他的民族,因为他在思考着全人类命运,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人。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斯蒂芬·茨威格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与作者及列夫·托尔斯泰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和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列夫·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他出生在俄国的土地上,他的家族有暄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并不因他的贵族身份而骄傲,反而受此困扰并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不合理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生活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背景回放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也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家庭的幸福,更遭到了几乎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因此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是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荒唐的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是一个贵族中的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走到一半就回来了,因为他的妻子要生他们最后一个女儿,最后一次离家出走,却让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看到的不是家乡的风景,而是孤零零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生命的最后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紧张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六十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的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的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墓志铭。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世间最美的坟墓”
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1863—1869年发表《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
1873—1877年发表《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
1889—1899年发表《复活》(长篇小说)
另还有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这是托尔斯泰第一部中篇小说,并带有自传性质。
接着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餐》《琉森》《哥萨克》等中短篇小说。它们分别取材于作者当时服兵役、出访欧洲及尝试社会改革等人生经历。
斯蒂芬·茨威格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速读全文,请用以下句式评价一下(左图)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
1.托尔斯泰有一张……的面孔。
2.托尔斯泰的脸(长相)给人……的印象。
3.从托尔斯泰的身上,可看出他是……的一个俄国人。
胡子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眉 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头 发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鼻 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眼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 神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第一部分(1-5段)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作用: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做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用来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灵魂的高贵。
1、速读第六到八自然段,寻找提取出表达托尔斯泰眼神锐利的比喻句,
2、将比喻句组成的小诗——《眼睛》,并且有感情地朗读。
读一读 改一改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光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跳读第七自然段,找出表达托尔斯泰精神愉悦的短语,老师把这些短语组成小诗,学生朗读体会托尔斯泰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柔和的目光 和蔼的笑容 粲然的笑意 神奇的星光 涟涟的热泪 闪闪的发光
整合第八自然段的部分精彩文字,改写小诗。
温馨提示:
1、找出写眼睛威力的句子。
2、组成排比句。
3、改写成诗歌。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眼睛——
这是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它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发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它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它全面揭示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它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它忘我地注视上帝
它摧毁着一切的虚无
它把虚假的伪装扯掉
它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它甚至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
刺中了自己主人的心窝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这一部分为什么大肆铺排着力表现他的眼睛?
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想,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1.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话,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理解语句的含义
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意趣盎然。
2.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发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比喻。他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他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
3.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课文第九自然段中,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幸福”与“不幸”
一位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甚至有些蒙昧阴沉,但依靠一双锐利异常的眼睛,揭示了文坛宇宙的广袤无垠,丝毫不留恋曾经拥有的荣华,那灵魂之光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他,为其理想,舍弃富贵,众叛亲离。此后生命变得一片荒芜。它,神秘辽远、寂静,但他并未放弃与国民同呼吸共命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期盼黎明的出现。洞察世事的眼睛,成功将文字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为文学世界再次创造奇迹!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
对托尔斯泰的一些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4.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5.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6.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
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墓前,请你为这位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
说一说 写一写
温馨提示:
生平事迹的简要概括
人物品质的热情赞美
关于墓志铭
------人生最后的休止符
卢梭:
“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请恕我不能起来。”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