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7-10 08: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思考与讨论
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探究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例如,一茶匙表层土可能就含有亿万个细菌。
由于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落叶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落叶分解需要l至数月时间。
●提出问题
在本小组内交流平时观察到的有关现象,比如冬天和春天树林中落叶层的厚度有没有差别,春耕时从土壤中翻出的花生果实是什么模样,还能不能吃,等等。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确定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说说关于这一问题你具备哪些相关的知识,比如,花生果实可能是收获时遗漏的,也可能是田鼠储藏的;不同厚度落叶层的内部温度和湿度可能不同,等等。
通过上述交流,你会更加明确自己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进而确认实验的变量。
●作出假设
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或回答。
●设计实验方案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它们可能影响你的判断。因此,有关分解者作用的探究,最好在实验室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实验变量。
下面是两个探究案例,分析这两个案例,可能对你设计实验有所帮助。
参考案例l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采用对照实验的办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
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
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例如,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lh灭菌)。
参考案例2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 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3.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人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
加入斐林试剂。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让实验组和对照组除自变量以外的条件保持一致。本实验可能要等几天甚至几周以上的时间才出结果,因此要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所作的假设 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和交流
完成实验报告,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听取其他同学的质疑,对本小组的实验进行解释和说明。如果有必要,应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练 习
一、基础题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
(1)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 )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
2.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答[A ]
3.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异化作用。
答[B ]
4.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为什么
4.提示: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二、拓展题
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
提示: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高考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