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类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进一步扩展,具体介绍了生态系统的七种代表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组成的水域生态系统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等七种代表类型,感性知识较多,学生易于接受。在介绍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陆地生态系统时,充分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分布图,制成拼图板,以年降水量为横坐标,年均温度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在坐标系内完成,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人工生态系统是学生身边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其独特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的城乡特点,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阳光照射、空气流动等自然现象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描述各类型的特点。
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3.通过对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4.通过介绍我们国家生态系统特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生态状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描述各类型的特点。
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森林、草原、农田海洋湖泊池塘等生态系统的录像资料及照片图片。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3分钟)
展示以下题目,请同学们思考回顾,完成空格中内容。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功能;沿着_____的渠道来实现。
2.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 。
3.物质循环的特点: 。
4.二者的关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世界之间以 的形式参与循环。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
学生回忆,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强化已学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5分钟)
同学们,咱们来看一段视频:伴着轻缓的音乐播放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画面。
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因此,各地的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使生物圈拥有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完了以上画面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是啊,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而这种美丽既需要我们去发现又需要我们去爱护。为了让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美丽,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认真观看。
各抒己见说出感受。
直观感受,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
明确目标,问题导学,整体感知。(7分钟)
合作探究,释疑建构。(10分钟)
过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先来了解本节课的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描述各类型的特点。(重点)
2.能分析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难点)
生态系统的类型。
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已有的知识说说生物圈都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如果再细点划分谁能说出更多的生态系统类型?
教师点拨: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根据不同的依据,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也不同,划分的越细,生态系统的类型越多。小到一块草地,大到整个地球都可以是个生态系统。
课前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分成了森林、草原、荒漠、海洋、淡水、农田、城市七个小组。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们收集整理的有关信息用简短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一下。
过渡:
教师小结:大家都讲得非常精彩!希望以后能多听到你们的发言。同学们精彩的介绍和演示让老师惊喜,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再一起简单概括一下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
大屏幕文字展示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
类型
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
分布在较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生态系统
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
海洋生态系统
以海洋和海洋生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繁多。
淡水生态系统
以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组成。
农田生态系统
人的作用较大,以农作物为主体。
城市生态系统
消费者主要是人,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稀少。
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课件展示问题:
过渡:请同学们看书,思考讨论:
(1)不同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你能系统的阐述一下吗?
(2)决定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小结:温度和降雨量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土壤、气候大气等因素。
在没有人类干扰的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即自然生态系统。
由人类所建立的生态系统即人工生态系统。
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过渡:
展示:问题导学。
南极科学考察中,科学家发现南极的企鹅体内竟然有杀虫剂DDT,这一地区从来没有施用过农药,那么请大家思考这些DDT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总结: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片森林、一洼稻田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而生态系统的时空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个池塘,大到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的生物圈。即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识记学习目标。
各小组相互补充说出刚才在视频里看到的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
2.草原生态系统
3.海洋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
5.城市生态系统
6.荒漠生态系统
7.淡水生态系统
七个小组上台表述,兴趣盎然的说出自己的生态系统优势、特色。
重点内容加以识记。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
明确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可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经过动脑思考讨论得出的答案印象深刻。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整合,归纳提高。(10分钟)
大家知识方面掌握得非常棒下面帮老师来解决疑惑:
请你判断:
1.只有森林中的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2.影响海洋生物群落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温度和水。
3.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都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
4.只有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
5.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浮游植物。
请你回答:
为什么大面积毁坏森林会导致气候异常,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小结;
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知道了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随意人为破坏,保护好每一个生态系统,保护好地球这个目前唯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个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小结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成功的快乐和心中的疑惑与大家分享一下。
回到现实问题,小组讨论,表达交流。
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通过题目,引导学生学会用具体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由知识立意逐步过渡到能力立意,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观。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10分钟)
课堂达标检测题:
1.下列哪一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
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2.下列属于荒漠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
A.气候湿润,动植物种类稀少
B.气候干燥,动植物种类稀少
C.气候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
D.气候干燥,动植物种类繁多
3.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为猫头鹰
B.此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有鼠和蛙
C.此食物网中,由植物到鼠,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D.此食物网中包合3条食物链
4.滕州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面积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有效蓄水、吸污、净化水质
B.是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C.能调节区域小气候
D.是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5.生态系统有多种类型,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陆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生物圈
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微山湖
B.微山湖的所有植物
C.微山湖的所有动物
D.微山湖的所有生物
7.下列做法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不利的是( )。
①稻田放养蜘蛛
②剧毒农药治虫
③多施农家肥料
④捕杀毒蛇
⑤大面积单一种植
⑥严禁捕捉青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观察、分析每一道题目。
前四节课知识的综合体现在题目中,调动了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学生互批互纠,教师点拨强调个别突出问题。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性。
把前四节课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业布置】
1.系统阐述生态系统的类型。
2.各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作用。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类型
(一)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二)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