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三节《酶》(包括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活性极高、酶有专一性4部分内容。)
课程类型:讲授课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班级:高二(15)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酶的本质,说出明酶的定义。
(2)、知道酶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3)、举例说明酶的特征,明确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4)、在分析生物酶的概念,作用、探究酶的特性的过程中,学生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有关的资料知道酶的探索历程。
(2)、通过与无机催化剂的对比,归纳、整理出酶的催化机理及特性。
(3)、尝试设计实验来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要明确实验的步骤、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在学习中体会已有知识的不足和进一步探究、拓展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探讨酶的发现过程,领悟生物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并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未知,在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3)、通过讨论分析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及作用】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系。生物体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基于这点,酶和教材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联系紧密。此外,酶的化学成分与第一章第二节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教材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中酶的发现这部分内容,是将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讲述,可以将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用科学探究的形式,让学生顺着科学家的思路去发现酶,认识酶,这是学生对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的基础,此外,这部分内容比较突出的体现了科学实验导致科学发展这一观点,教师应该明确提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定义,酶的高效性,专一性。
教学难点:酶的作用机理,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关于酶的概念以及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学生具有初步的印象。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理解及操作上可能会有相应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此外,如何通过对比、归纳以及联系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代谢与酶的密切关系,从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另一困难之处。
四、教具:PPT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六、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酶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由生活中有关于酶的产品来引入到酶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对酶的认识,本节课遵循一条主线:酶的发现——酶本质的探索——酶的定义的归纳——酶的作用分析——酶特性的探究,这条主线的实施是学生对酶从未知到深刻理解的过程。
酶的发现和酶本质的探索可以利用基于材料信息的探究的形式,在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完成提问、讨论、分析、验证、归纳、总结是成功关键。酶的特性这部分可以利用基于实验的探究的形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情境导学【新课内容】一、酶的概述酶的发现 【回顾】请学生书写本章第一节学习过的ATP-ADP循环反应式。(讲解:反应式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酶,生物体中多种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创设情境】出示生活中的加酶洗衣粉、多酶片等有关酶的产品的图片,重点介绍加酶洗衣粉的成份、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请学生思考:①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够更加容易的清除衣服上的奶渍和血渍。②加酶洗衣粉不能用于丝质以及羊毛衣料的洗涤的原因。③为什么加酶洗衣粉使用温水的效果更佳。(在本课最后公布答案)【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酶的知识,酶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以酿酒为情境展示科学家发现酶的探究过程:【情境展示】酿酒的过程是有机物通过发酵产生酒精。请学生思考:发酵的过程中必需要有酵母菌活细胞吗?【PPT展示探究历程(一般实验的设计步骤)】:①提出问题: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细胞还是酵母菌种的物质?②作出假设:两种不同的观点。巴斯德认为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李比希认为只需要酵母菌种某种物质的参与。③设计实验探究:毕希纳利用没有活细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④得出结论: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酵母中的某种物质——酶 学生回忆书写。学生观看了解各种有关于酶的产品并思考加酶洗衣粉拥有这些特征的原因。学生顺着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逐步发现酶及其本质。学生按照一般实验的设计步骤,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历和感受,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创设问题讨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更好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学生在了解科学家的探究历程的过程中对一般实验的设计步骤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为今后将会接触到的设计实验打下基础。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2、酶的本质 【过渡】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酶,那么酶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资料展示】展示酶本质的探索过程,并让学生尝试着归纳总结出酶的本质:科学家的发现结论1926年,美国萨母纳尔得到脲酶结晶,发现脲酶是蛋白质成份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相继提取了多种蛋白质成份的酶酶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在前体RNA合成RNA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全酶是由80%的RNA和20%的蛋白质组成,若去除全酶中的蛋白质,剩余的RNA与全酶有相同的催化作用。有些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少数的酶是RNA (核酶)【讲述】总结酶的本质。(答案: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教师讲述】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体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科学实验促进科学发展。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情境,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并尝试着归纳出酶的本质。(答案: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思考、讨论、体会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酶的定义4、酶的作用 【师生活动】在了解酶的发现历程和酶的本质的基础上,一起给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提示】刚在探索酶的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家曾经给酶下过一个定义——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这个定义并不完善,我们从酶的来源、生理功能、化学本质来完善酶的定义。【分析】来源:酶是怎么产生的?①比如说胃蛋白酶,它是一种分泌蛋白,请学生回忆分泌蛋白是如何产生的②如果是一个死细胞还能不能完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总结: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是活细胞。生理功能: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化学本质:酶的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蛋白质和RNA从化学的角度上来讲,都是属于有机物。教师适时点拨,组织学生评价,最后归纳。从前面的分析中,学生已经对酶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再明确点出: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引导思考】无机催化剂与酶的异同点。(提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点?生物体不能承受高温高压等恶劣的条件,说明酶的作用条件如何)教师总结并评价 学生思考,尝试总结学生思考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回答。(答案:①在核糖体上产生,经过内质网加工运输,再经过高尔基体再加工,最后分泌到细胞外。②不能。)学生评价、总结、归纳酶的定义(答案: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总结。(答案:相同点:都能发生催化作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不发生变化不同点:酶一般催化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定义属于本节课的重点,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创设情境,逐步分析,将复杂的问题分割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再总结归纳,能够使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对酶的定义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不用死记硬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总结出答案,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作用范围(2)、作用机理二、酶的特性1、高效性 【引导思考】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那在细胞外能不能发挥催化作用?【举例】胃蛋白酶在消化道内发挥催化作用,是在细胞内还是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总结】酶的作用范围——既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过渡】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那么酶是如何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促进反应的进行的呢?【教师活动】播放酶的催化反应过程的FLASH,一边演示一边配合讲解,将整个催化过程解释透彻。【总结】酶的催化机理:酶+底物→酶-底物复合物→酶+产物【过渡】酶具有许多特性,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我们先来关心一下酶的催化效率。【教师活动】提供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进行比较。【展示资料】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会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对细胞是有害的,所以,细胞中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从而使得细胞不受到伤害,过氧化氢酶可从新鲜的马铃薯和动物肝脏中获得。而某些无机催化剂,如二氧化锰、铁离子也可以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思考:如何比较过氧化氢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答案:细胞外)学生观看、思考、讨论。阅读资料,分析讨论,了解实验原理。 利用具体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 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酶的催化机理,同时也为酶的专一性做铺垫。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实验探究】。①实验目的:比较过氧化氢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②实验原理:③实验过程与现象:播放FLASH和图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无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提示学生注意实验设计原则: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对照、控制单一变量……④实验结果分析: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教师补充讲解】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物的107-1013倍,而且,有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比没有酶参与的情况下的1000万倍。所以,酶具有高效性而且催化效率极高。【指导交流】①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肝脏或生的马铃薯块茎 ②如果本实验中鸡肝或马铃薯块茎没有被制成匀浆,你认为实验结果是否与本实验相同,为什么? 阅读实验方案,在明确实验目的、原理的前提下,观看探索酶高效性的FLASH并对实验方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答案: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么高,具有高效性)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答案:①若肝脏不新鲜,酶会被腐生细菌分解而观察不到预期的现象;之所以用生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用FLASH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实验过程,清楚而又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根据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实验思考与讨论能够升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并为以后尝试着去设计实验做铺垫。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2、专一性 【总结评价】总结问题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情境展示】米饭、馒头中主要是淀粉,淀粉作为一种多糖,是没有甜味的,但我们吃米饭、馒头的时候,嚼的久点会感觉到甜味,这是为什么呢?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回答。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蔗糖是一种二糖,具有甜味,蔗糖分解后产生葡萄糖和果糖。【引导思考】淀粉酶能不能分解蔗糖呢?【教师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材料设计出实验方案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设计】①实验目的: 1、比较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2、比较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②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能水解为麦芽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红黄色沉淀。③材料用具:新鲜唾液, 蔗糖酶溶液,蔗糖溶液,淀粉溶液,本尼迪特试剂,试管,试管架等。 马铃薯是因为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而使得酶失去活性。②不同,制成匀浆的目的是使得过氧化氢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增大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若未制成匀浆,则酶分子不能充分与反应物接触而影响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历尝试回答(口腔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会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具有甜味)学生思考猜测阅读实验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尝试设计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来证明酶的专一性。 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和现象出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体现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大胆假设。经过酶的高效性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接触与了解,在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学生初次进行实验的设计,是让学生实践的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总结 5-7分钟后,请学生展示大概的设计思路。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总结实验设计后,用FLASH展示蔗糖酶、淀粉酶分别对蔗糖和淀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验证学生的结果预测,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补充讲解】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底物的化学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引导思考】为什么酶具有专一性?(提示,从酶的催化机理的角度去分析)小结酶的特性。【师生活动】师生一起解决课堂初始提出的加酶洗衣粉的问题。请学生回答①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够更加容易的清除衣服上的奶渍和血渍。②加酶洗衣粉不能用于丝质以及羊毛衣料的洗涤的原因。③为什么加酶洗衣粉使用温水的效果更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观看实验演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即酶具有专一性。)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回答。(答案:酶之所以能够催化化学反应,是因为酶和他作用的底物分子的形状是能够吻合的,凡是不能和酶分子形状吻合的底物分子都不能被该种酶催化)运用这节课的知识去回答。(答案:①加酶洗衣粉中含有蛋白酶,能够分解衣物上的蛋白质成份的污渍,且酶的催化活性较高。②丝质及羊毛都是蛋白质成份,易被蛋白酶分解。③酶的活性受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这是下节课要上的内容)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设计与总结的能力。用FLASH展示实验过程,清楚而又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根据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引导学生由现象去挖掘本质,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酶的专一性。整堂课首尾呼应,并使学生树立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后反思: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时间关系没有课后课堂练习进行巩固。
板书:
一、酶的概述
1、酶的发现
2、酶的本质:大部分——蛋白质
少数——RNA
3、酶的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4、酶的作用: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1)作用范围:既可以在细胞内,又可以在细胞外。
(2)作用机理:酶+底物——酶-底物复合物——产物+酶
二、酶的特征:
1、 高效性(实验一:比较过氧化氢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1、 专一性:(实验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者一类相似底物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