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酶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9-09 19: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章 第三节 酶(第课时一学案)
学习目标
说出酶的作用、本质、特性
学习过程
一、酶的发现
科学家的发现 结论
1926年,美国萨母纳尔得到脲酶结晶,发现脲酶是蛋白质成份的。 脲酶是一种_______。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相继提取了多种蛋白质成份的酶 酶是具有生物____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在前体RNA合成RNA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全酶是由80%的RNA和20%的蛋白质组成,若去除全酶中的蛋白质,剩余的RNA与全酶有相同的催化作用。 有些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少数的酶是______(核酶)
1.酶的本质:大多数是___________,少数是__________(又称核酶)。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同PH、温度等密切相关。
2.酶的作用:_____________
3.酶的特性
(1)演示实验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
问题探讨:
1 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肝脏或生的马铃薯块茎
②如果本实验中鸡肝或马铃薯块茎没有被制成匀浆,你认为实验结果是否与本实验相同,为什么?
(2) 加酶洗衣粉能够更加容易的清除衣服上的奶渍和血渍,却不能去油渍。说明了酶具有___________的特性。
巩固练习
1.下列选项中,能说明酶本质的是( )
A. 都具有催化作用 B. 催化效率高 C. 都有专一性 D. 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一般是( )
A. 脂肪酸 B. 核苷酸 C. 氨基酸 D. 核糖
3.能够水解唾液淀粉酶的酶是( )
A. 淀粉酶 B. 蛋白酶 C. 脂肪酶 D. 核酸酶
4.在其他条件不变而酶浓度增加时,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生成物量变化的是(图中虚线为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 ( )C
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② 酶都有分解消化功能;③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④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⑤ 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⑥ 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⑦ 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④⑥
6.一份淀粉酶能将100万份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而不能水解一份麦芽糖,这说明了酶
A.高效性、专一性 B.专一性、多样性
C.高效性、特殊性 D.专一性、特殊性
方法 观察结果
1.常温下自然分解 氧气泡少而小
2.常温下加入Fe3+ 氧气泡稍多而小
3.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 氧气泡极多而大
4.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 氧气泡少而小
7.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下表: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中得不到试验依据的一项是( )
A.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有温和性
B.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有高效性
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性  
D.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失活
8、 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 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1) 实验目的(略) (2) 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取1 支试管, 注入2ml 浆糊。 ②: 用凉开水漱口后, 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③: 向试管内加入2ml 唾液。 ④: 往试管中滴加 2 滴碘液。 ⑤: 将试管振荡后放十分钟。 取出试管,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 结论: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该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结论有没有错误? 如果有, 请指出并改正.
第三章 第三节 酶(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PH值、温度
学习过程
影响因素
(1)注意几个概念最适温度、最适PH,
(2)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本质不同:高温使酶的活性不可逆的______;温度很低但在酶活性完全丧失之前酶活性很低,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可_______。
(3)实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图
(见教参P73)
巩固练习
1.在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所吃食物未被消化         B.胃没有排空
C.体温超过37℃,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 D.体内食物残渣没有排出
2.右图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B.酶因热而失活
C.酶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D.酶反应速度和酶量的关系
3 . 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个容器内,调整 pH 至 2.0 ,保存于 37℃ 的水溶锅中,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
A. 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 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C.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
4. 唾液淀粉酶在进入胃后就几乎没有了催化作用,主要原因是-( )
A . PH不适合 B. 口腔中已经起了消化作用,不能再起作用了
C. 胃中没有淀粉可被消化 D. 被胃中的物质包裹起来,所以起不到催化作用
5.将肠淀粉酶溶液的PH值由1.8调高至12的过程中,其催化活性表现为下图的(纵坐标代表催化活性,横坐标代表pH值) ( )
6. 右图示某有机物加入某种酶后在0℃ —80℃
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
依图判断,在0℃—80℃环境中,酶的活性
变化曲线(pH适宜)正确的是( )
7. 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
A .不断上升 B. 没有变化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8.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步骤
A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mL3% H2O2+1mL过氧化氢酶 保温5min对照组:2mL3%H2O2+1mL蒸馏水 保温5min
B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2mL 3%可溶性淀粉+1mL新鲜唾液 保温5min后碘液检验对照组:2mL 3%蔗糖+1mL新鲜唾液 保温5min后碘液检验
C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5mL 3%可溶性淀粉+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分钟将溶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蓝色变化
D 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各加入:2mL 3%可溶性淀粉、1mL不同pH的缓冲溶液和1mL新鲜唾液 在适宜温度下保持5min 本尼迪特检验
9. 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⑴ 操作步骤:
① 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淀粉液2ml
② 加完淀粉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 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 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三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待成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只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⑵ 结果见下表:
1 2 3 4 5
pH 5.00 6.20 6.80 7.40 8.00
结果(颜色*) ++ + 橙黄色 + ++
  * “+”表示蓝色程度
请回答:⑴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
⑵ 3号试管加碘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⑶ 如果反应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⑷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第三节酶 第一课时
问题讨论答案:①若肝脏不新鲜,酶会被腐生细菌分解而观察不到预期的现象;之所以用生的马铃薯是因为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而使得酶失去活性。②不同,制成匀浆的目的是使得过氧化氢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增大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若未制成匀浆,则酶分子不能充分与反应物接触而影响实验结果。)
DCBCDAC
8答案
【解题思路】 获取信息-发现谬误-改正完善【参考答案】有三处错误:
(1) 未设立对照实验, 步骤①还应取1 支试管, ③往这支试管中加入2ml 清水 ;
(2) 步骤顺序颠倒, 步骤④应与步骤⑤对调;
(3) 实验结论错误, 本实验只能证明淀粉被水解, 而不能证明水解产物是什么
第三节酶第二课时
CDAACBBD
9.(1) 恒温以排除温度变化干扰,37℃为唾液淀粉酶适宜温度 (2)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3) 稀释 (4)唾液淀粉酶适宜酸碱度为6.8,高于或低于则酶活性降低
时间
生成物量
70℃
60℃
20℃
50℃
30℃
40℃
0
0
0
0
14
14
14
14
A B C D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