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幻灯片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幻灯片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8 20: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富贵不能淫
作者资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学成之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时的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用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所以,他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用。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一)译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战争平息,天下太平
真正,确实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怎么,哪里

成年男子
谨慎
告诫
丈夫
教导、训诲
去,到
顺从
准则,标准
“女”同“汝”你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居住
房子
实现
遵循
原则,行为准则
祸乱、迷惑,使….迷惑
改变、动摇,使…动摇
屈服,使…屈服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
必敬必戒
居: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得:得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动词 告诫
动词 谨慎
动词 居住
动词作名词 居所,住宅
能够
实现
词类活用:
以顺为正者: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丈夫之冠也:
形容词作名词,准则,标准。
使动用法,使….迷惑。
使动用法,使….动摇。
使动用法,使…屈服。
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古今异义:
父命之 古义: 今义:

以顺为正者 古义: 今义:

通假字:
往之女家:
教导,训诲
命令,命运
准则,标准
正面
“女”同“汝”,你。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
省略句:
以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
(二)你思我想,合作探究
1、景春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就是说景春崇尚强权武力。
(二)你思我想,合作探究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从哪看出?应读出什么语气?
2.孟子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4.如何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从哪看出?应读出什么语气?
景春对公孙衍是敬佩,羡慕,崇拜的。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可以看出。
读时应读出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
孟子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应读出什么语气?
他的反驳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 ,反驳景春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 大丈夫”,正面提出何为大丈夫。
第一层应读出不屑,轻蔑,鄙视的语气;第二层应读出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语气。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三)深入探究:
1.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举例分析。
不能。这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放最后。
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举例分析。
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言辞的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四)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指导意义?
1.构思精巧,思路清晰。
文章表明孟子的“大丈夫之道”采用问答的形式,先由景春提出问题,然后孟子回答,一问一答,在问答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读来如同身临其境,感受更加深刻。同时,又把“妾妇之道”与“大丈夫”的准则对比,从而突出观点。
2.语言幽默,运用排比富有气势。
孟子以“妾妇之道”喻指公孙衍、张仪所为,表明自己的观点,含蓄而幽默。在语言上,孟子善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气势非凡,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作业设计: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写一篇日记,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