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饮 酒
陶渊明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朗读诗歌,感悟意境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傍晚时分南山升腾着美丽的山气,飞鸟相伴飞回家。
其中有高远的意境,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品读古诗,理解分析
2.“心远”指的是什么?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或思想远离官场。
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3.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修辞,解开疑惑:因为心情闲适,所以居住的地方显得偏僻安静。既强调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又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悠然”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归隐后生活的自得,闲适,恬淡,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4.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5.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说说看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的物我合一,浑然天成的意境。
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境,是诗人心灵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诗人在东篱下悠闲的采菊,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诗人的悠然自得之情自然流露,是人与自然万物合一的美好意境。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词,创造了浑然天成物合一的最高诗境。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是指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真意”是指什么?
“此”指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闲适的隐居生活。“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主旨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写作特色
情,景,理巧妙结合。诗人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课堂练习
1.这首诗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2.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
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
3.表达诗人享受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