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幻灯片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幻灯片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8 20:52:1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 声
null

新课导入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重点)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重点)
学习目标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政论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本文是作者就此事件写的新闻评论。
背景材料

重点字注音
公祭(jì) 宝鼎(dǐnɡ) 国殇(shānɡ)
杀戮(lù) 悼念(dào) 惨遭绝人寰(huán)
篡改(cuàn) 抵赖(lài) 妄图(wànɡ)
警惕(tì) 呓语(yì) 振聋发聩(kuì)
遁形(dùn) 矢志(shǐ) 捍卫(hàn)
誓言(shì) 彰显(zhānɡ) 磅礴(pánɡbó)

重点词语解释
【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振聋发聩】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语出《论语·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第一部分(第1段)
点明主要事件,交代事件背景。
第二部分(第2~5段)
阐述全世界各组织、人民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第三部分(第6段)
剖析中国现状并进行表态,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走进课文
1.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新闻评论的内容,增强了现场感;另一方面铭文整齐韵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力。

2.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具体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具体阐述全世界正义之士的表现,印证前文。
3. 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交代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4.第四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正义的力量对其的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为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5.试分析本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本句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强调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誓言、信念和力量,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尽显大国风范。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主旨归纳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文章第二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文章第五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运用对比论证
文章第2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