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新秋之歌
林庚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
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
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
我仿佛听见原野的风,
吹起了一支新的的乐章。
红色的果实已经发亮,
导入新课
金色的网织成太阳,
银色的网织成月亮。
谁织成那蓝色的天,
落在我那幼年心上。
谁织成那蓝色的网,
从摇篮就与人作伴。
让生活的大海洋上,
一滴露水也来歌唱。
是的,风将要变成翅膀。
让一根芦苇也有力量,
啊,世界变了多少模样!
9、说“木叶”
林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的方法——归纳法,使学生能够依据既有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通过运用精到的比较,分析问题,阐发了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的实感的方法。
2、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题目介绍
本文标题是“说‘木叶’”。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作者简介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林庚
资料链接
1945年林庚一家在厦门大学
林庚90寿辰时与季羡林
林庚的第一本诗集《夜》
林庚的题字
林庚著作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第三部分(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引题
主体
“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小结
“木叶”与“树叶”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很大。
课文讲解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的内容。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多用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4、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两者在概念上一致,但“木”一般具有秋风叶落的情景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5、既然“树”与“木”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人一种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印象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请欣赏杜牧《登高》
以上所有的诗句,都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牧
6、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7、“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显示)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8、说出“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什么不同。
“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而“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味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9、指出“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10、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11、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
1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13、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14、课文中引用了大量诗文,请欣赏部分诗文原文。
渡河北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橘颂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15、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卜算子 . 咏梅
毛泽东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写作特色
一、化抽象为形象,点化于无形。
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讲述,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使人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引用恰当。
作品以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等诗人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点出了文章中“木叶”意象。
三、语言富有诗意。
课堂小结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光彩在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折柳”、“蟋蟀”等表示赠别的意象,常可见于赠别类诗歌中。文中“木叶”如此。?
在学习本文时我们应该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1.(安徽)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
高考链接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C
【解析】
A.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应为“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C.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D.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湖北)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是打开个人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也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铺路石,更是人类文明传续的不竭动力。
B.草原上,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散落,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C.千百年来,湘江培育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水不仅流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D.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答案】C
【解析】
C.培育: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培育良种;使某种感情得到发展,培育友谊。
B.本指在水面上出没,比喻盛衰、消长;也指随波逐流。
D.涵养:修养,很有涵养; 滋润养育。
3.(山东)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是植物
我把花朵翻译成果实
我是果实
我被父母翻译成生命
【解析】
本考题需注意三点:一诗歌的语言美;二诗歌的内容;三诗歌的句式特点。
课堂练习
1、选出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林庚(ɡēnɡ) 陆厥(quē)
橘颂(yòu) 王褒(bāo)
B. 启发(qǐ) 钟爱(zhōnɡ)
吟唱(yín) 缘故(yuán)
C. 事实(shì) 考虑(lǜ)
流传(liú) 惊人(jīnɡ)
D. 轻易(yì) 放弃(qì)
创造(zào) 关键(jiàn)
A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组( )。
A.桂树 夕阳 大概 隐士
B.思索 干躁 湿润 触觉
C.褐色 桅杆 排斥 暗示
D.繁茂 仿佛 单纯 艺术
B
3、 下列各句中带红色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恩泽。
B.给难字注音,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是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C.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洪志观点的荒谬。
D.这件事连小孩都知道,况且还是大人呢?
C
4、下列划横线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C.我们一定要从今年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中吸取教训,触类旁通,严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D.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累累,真可谓罄竹难书。
A
拓展阅读
破晓中天旁的水声/深山中老虎的眼睛
在鱼白的窗外鸟唱/如一曲初春的解冻歌
(冥冥的广漠里的心)温柔的冰裂的声音
自北极像一首歌/在梦中隐隐的传来了
如人间第一次的诞生
破晓
林庚
无题
海上的波水能流去恨的
边城的荒野留下少年的笛声
河畔的小草看看花长落
年青的事到中年才明白
双燕飞来暝色又成愁了
如今想起的多是不能说的
黄昏的影子里那是呢
晚霞的颜色又是一番了
林庚
青与绿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在地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近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
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功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
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林庚《青与绿》)
请欣赏越人歌: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山中有木兮,
木有枝兮,
心悦君兮君不知.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