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上课课件(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二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上课课件(7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1 13:0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凡卡)
大家还记得凡卡的故事吗?
那是我们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里面讲了一个很可怜的孩子。看看下面的这段话,我们一起在头脑中回忆一下那个故事。
导入新课
契诃夫《凡卡》 片段
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
“乡下 爷爷收”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看了这段话,我们都想起这个故事了吧!一个苦命的小男孩,在一个寒夜里满心希望地给乡下爷爷写信,向他倾诉自己所受的折磨,同时希望乡下爷爷赶快来救自己。
小心翼翼地写完后,匆匆忙忙跑出去寄信。但是我们都知道他的信是不可能寄到他爷爷手里的。是他太粗心了,还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寄信呢?这是故事的悬念之处,也是作者契诃夫的高明之处。
《凡卡》片段简析
契诃夫《变色龙》
变色龙
契诃夫《变色龙》片段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警 察,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粗罗,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 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 界,象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弓都没有。
……
契诃夫《变色龙》片段简析
《变色龙》是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契可夫的著名作品,写于1884年。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激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为了挽救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沙皇统治者残酷的对老百姓采取高压政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狡诈多变的奴才。这些媚上欺下,丑态百出的走狗、奴才,可以说是当时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
作者以极端憎恶的感情,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及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这是本篇小说所表现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契诃夫《变色龙》简析
  本篇小说的标题为“变色龙”,变色龙本是蜥蜴的一种,小说的内容不是说明蜥蜴如何;而是以变色龙颜色多变的特征,来讽喻一种狡猾善变、趋炎附势的人。用“变色龙”作标题不仅富于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文章,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3、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2、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题目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契诃夫(1860—1904)
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资料链接
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科夫部分作品书影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之 契诃夫
俄国·契诃夫
俄国人,生于1860年,卒于1904年,享年44岁。他比莫泊桑多活一年,也见到了新世纪。他一生创作大量中、短篇小说,其戏剧创作成就比起小说来毫不逊色。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之 莫泊桑
法国·莫泊桑
法国人,生于1850年,卒于1893年,享年43岁,没有加入跨世纪的作家一族。他创作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人生未至半百,创作量惊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之 欧亨利
欧·亨利,美国人,生于1862年,卒于1910年,享年48岁,也没活过半百之年。他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和一部长篇。
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整体感知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
  序幕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 (6—37)
  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 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  
  尾声 :套死
课文讲解
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 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第一部分讲解
[苏联]库克雷尼克塞 绘
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生活中的套子形象
如是套子
    从别里科夫的形形色色的套子可以看出: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第二部分讲解
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自行车事件

疯了!
原图:[苏联]库克雷尼克塞 绘
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3、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
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4、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第三部分讲解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分析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本文突出特点是: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巧妙运用。
思考:结合文章内容,探讨讽刺手法的运用。
写作特色
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分析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最大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需要掌握的有以下几点:
① 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② 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 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1.(湖北高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组是( )
A.杂糅 黯然失色 不径而走 既往不咎
B.熟稔 戛然而止 偃旗息鼓 待价而沽
C.糟践 不落窠臼 沤心沥血 变本加厉
D.荣膺 为虎作伥 豆蔻年华 直接了当

【答案】 B

高考链接
【解析】

本考题主要考察考生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主要考了音同形异字。
A项“径”应为“胫”; C项“沤”应为“呕”; D项“接”应为“截”。
2.(湖南高考)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答案】A
【解析】 
C项最后一个字“飞”是动词,与上句表颜色的形容词“青”不配对,先排除这一项;
D项中“高”虽为形容词,但与“碧”不属同一范畴,“风平浪静”与“身正才卓”在意境上也难以对接,排除;
B项基本上也可对上上句,但“阔”字与对字的“静”同属仄声,已犯对联忌讳,“情深海阔”中“情深”与“海阔”并无联系,而且“心平浪静”与“情深海阔”也不存在多大关系。
3.(北京高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啬的最新资料。

【答案】D
【解析】

A项“加以清水”前缺少主语,可在其前加“在墨中”;
B项成分赘余,“防止”与“不要”明显重复,去掉“不要”;
C项缺主语,应为“有些伤员”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课堂练习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选词填空
  A 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以至 以致)
  B 这场洪水,冲毁码头四十五处,( )船舶一百二十艘。
  (损坏 破坏)
  C 作父母的不应( )子女的缺点,毛病。
  (庇护、袒护)
  D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手头比较( )了
(宽裕、宽绰)

以致
损坏

袒护
宽绰
3、小说描写柯瓦连科姐弟的一推、一笑,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A 表现华连卡的爽朗活泼,柯瓦连科的正直、勇敢。
  B 表现套中人的实质虚弱、腐朽,预示新生事物必战胜腐朽势力。
  C 讽刺别里科夫的可笑滑稽,表现他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D 预示柯瓦连科姐弟所代表的进步思想新生势力的强大。

B
知识拓展
“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虽然作者自以为‘小笑话’,但和中国普通之所谓‘趣闻’却又截然两样的。它不是简单的只‘招人一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会剩下些什么——就是问题。生瘤的化装,蹩脚的跳舞,那模样不免使人发笑,而笑时也知道,这可笑是因为他有病。”
鲁迅对本 文作者契诃夫的评价:
“契诃夫是用散文写作的普希金。”
—— 列夫·托尔斯泰
契诃夫经历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年)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年)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小公务员之死》、1883
年),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年),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年)。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凡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年)和《公爵夫人》(1889年)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
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年;《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年;《在昏暗中》,1887年;《天真的话》,1887年;《短篇小说集》,1888年)。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年)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年)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年)、《蠢货》(1888年)、《求婚》(1888~1889年)、《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年)、《纪念日》(1891~1892年)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年)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年)和《在流放中》(1892年)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年)。
拓展阅读
此书是教育部语文新课标必读书书目,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找来相关图书阅读。结合课内所学,充分理解契诃夫作品的特点。
契诃夫作品名篇介绍
《万尼亚舅舅》插图
《万尼亚舅舅》是俄国批判现实作家契诃夫的杰作,写于1891年。万尼亚发现自己非常崇拜的姐夫极其平庸,开始悔恨自己25年来的枉然忙碌,但姐夫的少妻叶琳娜却让他陷入了一场激烈复杂的感情冲突之中……
作者把戏剧冲突的焦点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个人与全社会的冲突上。

《万尼亚舅舅》插图
《樱桃园》是俄国4幕喜剧。契诃夫作于1904年。此剧通过一片樱桃园的易主,既表现了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阶级地位变动 ,也展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话剧《樱桃园》剧照
话剧《樱桃园》剧照
剧本以“只听见花园里远远传来斧子砍树的声音”告终。这之前是朗涅夫斯卡娅兄妹挥泪与樱桃园告别。但新的一代——大学生特罗菲莫夫和安尼雅却在临行前高喊:“别了,旧生活!”他们立志去创造更加美丽的樱桃园,从而给全剧带来了乐观主义的气息。
请欣赏《樱桃园》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