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课《边城》 上课课件(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课《边城》 上课课件(7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1 13:1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导入新课
湘 西 世 界
感 受 湘 西:
湘西世界
湖南·凤凰县
苗家儿女
通过这些优美的图片,我们对湘西那片神秘的土地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今天我们就在沈从文的带领下一起走进湘西。看看那里的风景美、人情美。
边城
沈从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 ?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
?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
????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题目介绍
“边城”是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部分作品书影
沈从文手迹
资料链接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
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写作背景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水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不禁产生了《边城》的写作冲动,他忽然情不自禁地对妻子说:“我准备依照她写一个故事给你看!”
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他从这位少女烧纸钱和提水的举动中,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一种风俗:在湘西,家中长辈去世之后,小辈就要到就近的河里或井里取些水来,为死者象征性地抹洗一遍,为死者洗去尘世的污垢,祝愿他干干净净进入西天净土。
另外,沈从文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祖孙老小二人,凄惨无援。再者,作者从湘西走出,历经艰难奋斗有成,他需要借助一个故事唱一曲真诚善良的颂歌。这一切,最后都融入到小说《边城》当中。
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边城》第三至六节。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
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祖父拿天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情感上的执著,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这四节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课文讲解
环境分析:
一、风景美:
湘西的自然风景美:
青山 月夜景色美。豆绿色的水? ? 落日?? 薄雾?? 白云
凤凰古城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青天碧水。
蓝天白云
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二、风俗美:
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
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
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中秋
(祥和、和睦、和谐)
湘西·端午舞狮 视频
节日上的舞龙
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生活氛围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粽子
和乐的场面
三、人情美:
作者在描写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的同时,还凸显出了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的人情美:
爷爷与翠翠的爱、翠翠与傩送纯真的爱、爷爷与乡邻的感情以及大老二老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
(一)爷爷与翠翠的爱
1、爷爷对翠翠的爱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教育翠翠要坚强。
给翠翠讲她父母的故事。
亲自过问翠翠的婚姻大事。
为翠翠吹笛唱歌。
翠翠和爷爷
2、翠翠对爷爷的爱
(P2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
(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这两句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而翠翠爱恋的是二老,并不情愿爷爷对大老有好感,如果是二老送的,翠翠断不会说出此话。
(二)翠翠与傩送纯真的爱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清新而健康。

二人感情的发展脉络:
(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也要来找你好不好?”
……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从这些对话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接着翠翠知道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对傩送印象有了变化:
( P19)在她知道是二佬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而后“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爱情让人回味无穷。
(三)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1、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分析: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是令人羡慕的友情。
2、爷爷与过渡人: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四)大老二老兄弟间的爱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但翠翠内心深处却深爱着傩送,天保自知爱之无望,为了成全弟弟,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傩送虽然在面临爱情和金钱的抉择时选择了爱情,但在大老意外死后,哀伤悲痛并对哥哥存愧疚,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园。
二人在爱情的抉择上都表现出了浓浓的手足之情。
主题分析: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写作特色
一、全文寄托了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边城》中不仅自然美、风俗美、尤其人性美,作者在叙述整件事的过程中对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进行了讴歌,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
二、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
写人、叙事、状物,都是在自然平淡中透露神情异彩。优美诱人的湘西风景,原始古朴的世态风俗描写,给作品涂上一层浪漫主义的抒彩。
三、人物语言个性化、口语化。
在叙述事件过程中,语言纯朴自然,在人物对话时又完全是农民式的语言。如,翠翠在误解傩送好意时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一个纯真不做作的湘西农家女孩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课堂小结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通过写爱情、亲情、友情, 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和至善至美的人性,寄予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表达了对新的人生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1、(江西高考)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付梓(zǐ) 炮烙(pào)  栉沐(zhì)   锱铢必较(zī)
B. 颔首(hàn) 亘古(gèn)  不恤(xù)    否极泰来(fǒu)
C. 歆羡(xīn) 下乘(chéng) 隽永(juàn)   咸与维新(yǔ)
D. 执拗(niù) 邂逅(xiè)  忐忑(tǎn)   便宜行事(biàn)
高考链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字音掌握的程度。
A项中炮烙(pào),应读 páo;
B项中否极泰来(fǒu),应读 pǐ;
C项中咸与维新(yǔ),应读 yù 。

【答案】D

2.(福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处错误是“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改为“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或改为“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
第二处错误是“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或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加”。
第三处错误是“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丈本形式的进化”,改为“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多媒体形式的进化”。
3.(湖北)填空,补充下列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1)我国现代小说中,祥林嫂、翠翠、方鸿渐依次是《祝福》、《边城》、《___》中的主人公。
(2)雨果是19世纪( 国别 )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 (1) 《围城》 (2)法国
课堂练习
1、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 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2、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拓展阅读
“从文这个人,你不要认为他总是温文典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钱钟书
纪念沈从文
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故居
《边城》资料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三、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次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第二题:
3.祖父提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了。这里边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4.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希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
第三题:
学生的读书报告,合情合理即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