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界的个体隔离。
2、一定的时间:不同时间的生物会有一定变化。
3、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请回顾: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
⑵、标志重捕法
二、种群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
5、性别比例
6、种群的空间特征第1节种群的特征
小结:课堂训练: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 种群密度估计值
②举例:选取1m2山地,计算马尾松为20棵,则该样方的马尾松密度为20/1=20(棵/m2)
③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2)标记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中有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为39X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动物1.种群密度二、种群特征: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⑴计算公式: ⑵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①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
②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高。
③周期性变化——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后密度为零。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④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青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⑤外来干扰——如农田中洒农药后害虫因大量死亡而密度很快下降……
⑥偶然因素——如流行病、水灾、旱灾……
相关生物引起种群密度改变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表达方式:通常以a%表示
(3)举例说明: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1.862%
(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种群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
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
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①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个体数越来越多。增长型年龄组成老年成年幼年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③衰退型:特点是老年期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少。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密度越来越小。(3)年龄组成的意义: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①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②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③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③集群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的密集分布。
成因: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丰富与贫乏镶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实例:广泛存在。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蚂蚁、瓢虫等的分布,人类的分布等。
6、种群的空间特征(分布型)
⑴、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
⑵、类型:一般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随机分布:指每一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均等,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原因: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实例:蜘蛛的分布,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杂草等的分布。②均匀分布:种群的个体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距离。
成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
实例: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常见于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果林等)。种群小结概念:特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 个体数量。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 所占比例。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 性个体所占的比例。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种群密度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练习P63-64
基础题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1、种群是指———————————————————————————————。
2、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E、环境中天敌增多 F、环境中阳光不足 G、寄生生物增多 H、寄生生物减少
3、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 全部蕨类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 个院子里的全部葡萄 F、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G、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 H、一窝蚂蚁 I、一个狼群 J、一片草原上全部老鼠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A C HA C H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