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物与环境 综合测评B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儿童疾走追黃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诗经》记载“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梁代陶弘景观察发现,蜾蠃将螟蛉幼虫捉到自己巢穴中,蜾蠃的卵孵化后以螟蛉为食。蜾蠃和螟蛉的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3、下列有关森林中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森林中的动物一般随植物呈垂直分布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森林群落
D.森林中的乔木适应环境能力最强,苔藓和地衣适应环境能力最差
4、如图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数少于死亡数
B.在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持续增加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D.J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增长与时间无关
5、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西溪湿地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对杭州市的重要性不亚于西湖。生活在西溪湿地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生物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群体
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裸地条件
7、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一是( )
A.一只空鱼缸 B.一个养鱼池 C.一个小湖泊 D.一条小河
8、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猪粪等物质可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为农作物所利用。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及其分解有机物的方式依次为( )
A.消费者、呼吸作用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蒸腾作用
C.分解者、分解作用 D.生产者、光合作用
9、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将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物进行分解
B.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解
C.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
D.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进行合成
10、苍蝇、小麦、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依次是( )
A.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11、若用如图生物表示组成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则还缺少( )
A.细菌或真菌 B.细菌和真菌 C.细菌 D.真菌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C.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
D.生态系统的破坏都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3、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特点与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调节区域小气候 B.能净化水源
C.能蓄洪抗旱 D.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
14、如图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它能把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B.B为消费者,它与A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C.C是分解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D.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生态系统为生物圈
15、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包含关系,表格各项中与之对应表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细胞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B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C 植物体 植物器官 植物组织 细胞
D 生物圈 草原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生产者
16、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圈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D.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
17、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农业害虫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Ⅰ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关于对此过程的推理中正确的是( )
A.害虫Ⅰ没有危害农作物
B.A期间,如果在农田中喷洒对害虫Ⅰ的农药,则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B期间蜘蛛数量较快减少的原因是该种蜘蛛的食物不足
D.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已不存在食物关系
18、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丙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部分 B.图中的甲是分解者
C.图中的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 D.图中的生物成分和大气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9、对如图食物网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需加入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
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
20、红花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又捕食田鼠,因此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继而影响土蜂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这个事实说明( )
A.通过一个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
B.通过一个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互助关系
C.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21、关于动植物共生:
(1)有些细菌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 。
(2)地衣是真菌和 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3)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 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 。
22、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了某生态系统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若种群C为自养生物,则:
(1)写出这三种生物所构成的简单食物链关系(用字母表示) ;
(2)肉食类动物可能是种群 ;草食类动物可能是种群 .
(3)种群B在第五年到第七年之间的变化趋势是 .造成该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23、绍兴市获得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并被授予大禹鼎。“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还社会一个蓝天碧水,为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某湖泊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随着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湖泊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1)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图乙表示图甲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E生物可能是图甲中的 。
(3)人们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湖泊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对此种方法做出解释: 。
24、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 。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青蛙与蜘蛛的关系是 。
(3)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 。
(4)若图Ⅱ表示图Ⅰ中一条完整食物链的生物相对数量关系,则丙代表的生物是 。
(5)图Ⅰ中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有 。
(6)该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累积最多的生物是 。
(7)请书写出图Ⅰ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 。
三、实验探究题(每题2分,共30分)
25、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 ;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 ;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 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26、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 。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 。
(3)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写出图乙表示的食物链 (用A、B、C、D四个字母表示)。
(5)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 。
27、科学探究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过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还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毅豪兴趣小组发现当人们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计体现了 原则。
(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的原因是 。
(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该小组为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你认为还需要改变什么条件? 。
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10分。)
28、下面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把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
(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它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
(5)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D B A B A C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A B D C A B C
选择题解析:
1、【解答】解: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属于生物的防御行为,体现生物适应环境。故选:D。
2、【解答】解:(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苗;人体中的有些细苗;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展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故选:D。
3、【解答】解:A.森林里的各种植物种群,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形,有的长得高些,有的长得矮些;有的挺拔粗壮,有些则纤细矮小。这样就出现了植物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A不符合题意;B.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会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B不符合题意;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集合组成了森林群落。C不符合题意;D.森林中生物种群都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生活在底层的苔藓和地衣适应环境能力也很强。D符合题意;故选:D。
4、【解答】解: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案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的最大值K。A、由图可知,种群的个体数随时间不断增长,说明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数大于死亡数,A错误;B、在食物充足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J”型增长说明种群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B正确;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城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培,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游呈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C错误;D、由图可知,J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增长与时间有关,D错误;故选:B。
5、【解答】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生活在西溪湿地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
6、【解答】解: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A正确;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B错误;C、由分析可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C正确;D、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D正确.故选:B
7、【解答】解:A一只空鱼缸:没有生物,环境条件也不完整。因此不是生态系统,故A正确;B、一个养鱼池:既包括了养鱼池这个环境,也包括了养鱼池里所有的生物。因此是生态系统,故B错;C、一个小湖泊:既包括了湖泊这个环境,也包括了湖泊里的所有生物,因此是生态系统,故C错;D、一条小河:既包括了小河这个环境,也包括了小河里的所有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故D错。故选:A
8、【解答】解:ABD、通过分析可知,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及其分解有机物的方式依次为分解者、分解作用,不是消费者、呼吸作用,生产者、光合作用,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消化作用,ABD不正确;C、通过分析可知,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及其分解有机物的方式依次为分解者、分解作用,C正确。故选:C。
9、【解答】解: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将动植物的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故选:C。
10、【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小麦是绿色植物为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蝗虫和苍蝇是动物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故选:A。
11、【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生物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所有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两者缺一不可。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所有动物属于消费者,图中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成分,没有的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即腐生细菌和真菌。故选:B。
12、【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错误;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B错误;C、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只能随着食物链的传递逐渐积累,C正确;D、生态系统的破坏并非自然因素导致,也有人为因素,如:环境污染,乱捕滥杀,D错误。故选:C。
13、【解答】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雨量高,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因此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生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
14、【解答】解:A、图中A利用太阳的光能,需要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可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A错误;B、由A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所以,B与A的关系是捕食关系,B正确;C、C能够分解A、B的遗体遗物,产生二氧化碳,并且给生产者提供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可判断为分解者,C正确;D、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D正确。故选:A。
15、【解答】解:A、细胞中有遗传作用的细胞核,细胞核中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A正确;B、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根据子叶数目不同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不包含双子叶植物,两者应该是并列关系,B错误;C、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构成,器官由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等组成,组织由细胞构成,C正确;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正确。故选:B。
16、【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A错误;B、生物圈包括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错误;C、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在生物圈内。但是绝大多数生物的生活范围比较集中,大多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C错误;D、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D正确。故选:D。
17、【解答】解:A、图中所示害虫I,为了获取食物,危害了农作物,A错误;B、在A期间,若对害虫I施杀虫剂,害虫I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变慢,甚至减少,因而B错误;C、在B期间,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I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C正确;D、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是两个种群的捕食被捕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错误;故选:C。
18、【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丙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固定太阳能,因此图中的丙是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营养的主要来源;是丙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部分,A正确;B、图中丙指向甲的箭头代表的是丙被甲捕食,所以甲是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A错误;C、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丙)和非生物部分,因此,图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丙→甲,C错误;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的甲、乙、丙属于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大气只是非生物成分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A。
19、【解答】解: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还缺少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正确;B、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鸟,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鼠→蛇,错误;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如大量捕食蛇,则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维持动态平衡,正确;D、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正确。故选:B。
20、【解答】解: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有:物质的传递、能量的传递和信息的传递,形成一个庞大的生物系统,如此循环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红色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有捕食田鼠,因此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继而影响土蜂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这个事实说明“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故选:C
二、填空题
21、(1)共生;(2)藻类;(3)根瘤菌、有机物。
22、【解答】解:(1)在上述生态系统中,C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数量应是最多的;B是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数量位于中间;A是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数量最少.所以食物链是:C→B→A.(2)C是植物,所以B是草食动物,C是肉食动物.(3)种群B在5到7年期间,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导致数量下降.
答案:(1)C→B→A;(2)B;A;(3)数量增加;食物的减少和捕食者的数量增加
23、【解答】解:(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的种群集合,称为群落;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2)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浮游植物→草食性鱼→肉食性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性鱼等,图乙中E生物处在食物链的最末端,可能是图甲中的肉食性鱼。(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所以,人们采用投放多种鱼类和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湖泊环境,收到较好的效果。
故答案为:(1)群落;(2)肉食性鱼;(3)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24、【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草→食草昆虫→青蛙→蛇;草→鼠→蛇。青蛙以蜘蛛为食,所以青蛙与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关系。(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4)若图Ⅱ表示图Ⅰ中一条完整食物链的生物相对数量关系,因为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所以生产者的数量是最多的,则丙代表的生物是草。(5)由(2)可知,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虫鸟、青蛙、蛇。(6)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该食物网中,蛇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7)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就是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即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故答案为:(1)非生物部分;(2)5;捕食关系(或吃与被吃关系);
(3)太阳能(或太阳);(4)草;(5)食虫鸟、青蛙、蛇;(6)蛇
(7)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三、实验探究题
25、【解答】解:(1)、生态因素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识图、分析题意,比较四装置可知,有它们具有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温度、水、空间等(写对三个即可。为生物提供食物、能量和生存空间;比较A、B、c可知,A装置没有金鱼藻和河泥,B装置没有河泥,C装置有金鱼藻和河泥。因此装置A与C,装置B与C形成两组对照实验,装置C金鱼存活的时间最长25天,因此可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的实验条件是金鱼藻、河泥。(2)金鱼的存活需要食物和氧气,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比较A、B不同的变量是金鱼藻,没有金鱼藻的图A金鱼活的时间短3天,有金鱼藻的图B金鱼活的时间长11天,可知水藻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金鱼提供食物和氧气。因此金鱼活的时间长。(3)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金鱼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与小鱼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因此D装置中的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短。(4)C、D的实验的变量是光,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金鱼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与小鱼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故答案为:
(1)空气、温度、水、空间等;金鱼藻、河泥;
(2)为金鱼提供食物和氧气;
(3)没有光,金鱼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为金鱼提供氧气,金鱼藻在暗处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
(4)光。
26、【解答】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3)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4)、(5)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D→B→A→C,对应甲图中的食物链为:草→鼠→蛇→鹰,所以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蛇。
故答案为:
(1)5;太阳能(或光能) (2)非生物成分
(3)自我调节 (4)D→B→A→C (5)蛇
27、【解答】解:(1)实验的设计中惟一的变量是光照条件不同,故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计体现了单一变量的原则。(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的原因是 减少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鼠妇大都集中在阴暗处,很少处于明亮处,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鼠妇适合生活在阴喑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4)该小组为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我认为还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把玻璃板换成黑纸板,这样就能保证水分是惟一的变量,排除了光照条件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光(光照);对照(单一变量)
(2)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
(3)鼠妇适合生活在阴喑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答出一点即可给分)
(4)把玻璃板换成黑纸板。
四、解答题
28、【解答】解:(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但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4)由分析可知: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5)“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因素。(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自动调节
(3)蛇;捕食和竞争 (4)生产者;②;碳﹣氧平衡
(5)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