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重、难点)
2.以碳循环为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重点)
3.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与区别。(重点)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
1. 和 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一渠道进行的。
2.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是通过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而且 越高,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越大,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二、设问导读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63-65,结合课本图6.2-7、8,边读边思考,把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认为重要的地方划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和 的过程。
2.过程
(1)渠道:通过 依次传递。
(2)营养级: 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 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3)能量流动的方式
流动方式 内容
输入 太阳能被生产者以 的形式固定的过程
传递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过程
散失 各营养级生物自身的 和分解者 散失能量的过程
3.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是沿着各营养级逐级 、 流动的,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1)逐级递减的原因: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 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2)单向流动:能量流动沿食物链进行,食物链是单向的,因而能量流动也是单向不可逆的。
4.研究的意义: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 地流向对 的部分。
讨论:
1.消费者为什么不能直接从无机环境中获取能量?
2.能量为什么不能逆向或循环流动?能量在流动中逐级递减的原因是什么?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认真阅读教材P65-66,完成下面的问题:
1.定义: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从 开始,经 、
和 ,又回到 ,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类型: 循环、碳循环、 循环等。
3.碳循环
(1)碳的存在:①以 等形式存在于地球上。②以 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2)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
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将大量的 转化成为有机物,使碳进入生物体。
(3)碳由生物体回到大气
、 和分解者通过 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归还到大气中。
(4)动植物遗体沉积、埋藏经地质演化可转变为 等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被利用,转变成 释放到大气中。
讨论: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比较
1.不同点:能量流动是 的,物质循环是 的。
2.相同点:都是通过 和 实现的。
3.联系:两者密切 ,不可 ,是生态系统的两个过程。
三、自主检测
1.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下列符合能量流动过程的是 ( )
A.草→食虫鸟→兔→鹰 B.草→食草昆虫→青蛙→蛇
C.鹰→食虫鸟→食草昆虫→草 D.草→食草昆虫→鼠→青蛙
2.[2019·四川巴中]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A.循环往复 B.逐级递减 C.单向循环 D.双向循环
3.(2018·临沂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得最多
C.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
D.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4.(2019·四川自贡模拟)在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逐级传递时,能量流动是 ( )
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越快
B.越向食物链的后端,储存的能量越少,也容易循环
C.每一环节都将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向下一环节传递的能量大约为10%~ 20%
D.每一环节都将大部分能量向下传递,自己只将10%~ 20%的能量用于呼吸
5.(2019·山西太原中考)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依次是 ( )
A.真菌和细菌、植物、动物 B.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
C.真菌和细菌、动物、植物 D.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
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④⑥表示呼吸作用 B.②表示光合作用
C.③⑥只是物质流动 D.③⑥只是能量流动
四、巩固训练
7.[2019·四川乐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消费者 D.A和B
8.2017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总量达到1 488万千瓦。生物质能是一种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这种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
A. 土壤 B.氧气 C.温度 D.阳光
9.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的特点是 ( )
A.周而复始 B.单向流动 C.逐级递减 D.逐级增加
10.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的去向是 ( )
A.随粪便排出体外 B.流入第一营养级
C.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掉 D.存在于生物的遗体残骸中
11.[2019·广西百色]图3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及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稻与稗草为竞争关系
B.蝗虫、蛇等为消费者
C.共有2条食物链
D.此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2.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13.下列诗句或谚语中体现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是 (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4.[2019·开封,6.1分]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15.[2019·广东广州]人类只在部分地区使用农药DDT,但曾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检测出DDT成分。此现象说明( )
A.DDT挥发性极强
B.考察队把DDT带到了南极
C.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D.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16.(2019·北京海淀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巾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B.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不会影响到蛇的数量
C.除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包含阳光、空气等非生物成分
D.该生态系统的腐生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以参与物质循环
17.(2019·德州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①表示植物体内的能量流向动物 B.③表示植物的吸收作用
C.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8.(2019·内蒙古包头青山模拟)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如图所示,对这个模型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该模型表示生物之间碳元素的流动,则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C表示分解者
B.若该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则体内能量最多的是A
C.若该模型表示食物网,则此食物网中含有2条食物链
D.若该模型表示食物网,B、C生物之间的关系仅为捕食关系
19.(2019·青岛期中)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
C.甲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丙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20.(2019四川遂宁中考)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②与③之间是捕食关系
C.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生态系统只有一条食物链
21.(2018·浙江湖州中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一个“级”的是 ( )
A.所有的鱼类 B.所有的动物 C.所有的生物 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22.(2018·威海中考)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下列能够正确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的是 ( )
A.草→食虫鸟→兔→鹰 B.草→鼠→蛇→鹰
C.鹰→食虫鸟→食草昆虫→草 D.草←食草昆虫←鼠←蛇←鹰
23.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
D.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自甲
24.下图是以一条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生物数量绘制成的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各食物链中,与该金字塔最相符的是( )
①草 ②树 ③植食性昆虫 ④兔 ⑤食虫鸟 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5.[2019·辽宁沈阳]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填图中的字母),它们通过① 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碳的有机物,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内。
(2)A和B通过② 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返回到大气中,重新参与碳循环。
(3)图中属于分解者的是____(填图中的字母),它们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重新参与碳循环。
26.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吃草籽鸟、兔都以禾谷类为食,食虫鸟能够捕食昆虫,又可被鹰捕食,鹰还可捕食吃草籽鸟和兔。请写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该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 ,次级消费者是 。
(2)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中没有标出的生物成分是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 的。若鹰的食物1/3来自食虫鸟,1/3来自吃草籽鸟,1/3来自兔,则鹰的能量每增加3千焦,最少消耗禾谷类 千焦。
27.下表是研究小组对某湖泊生态系统中A、B、C、D、E五种生物消化道内食物成分的分析,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成分
A 大鱼 小鱼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c 小球藻 一
D 小鱼 水蚤
E 水蚤 小球藻
(1)根据表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试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河蚌(B)和小鱼(D)的关系是 。
(3)图中的 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若②表示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则②是 。
(4)若该生态系统被某种杀虫剂污染,试推测表中体内含杀虫剂最多的生物是 (填字母)。
28.下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戊表示生物成分,A~D表示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作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 ,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 (填字母)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有 (填字母)。
(3)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若消耗生产者10 000千克,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少可增重 千克。
(4)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增加,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据图分析,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
① 。 ② 。
29.如图所示,图一是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以及各成分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二是图一的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物学上,把二氧化碳、鼠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随着鼠的捕食过程,食物中的部分 流入它的体内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图一中生理过程 (填序号)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4)图二中B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5)由于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煤和石油的用量剧增,造成温室效应,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请举出一例低碳生活方式: 。
30.生态学家用能量金字塔模型来体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在能量金字塔中,高一级的营养级叠加在低一级的营养级上面,而底部主要是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能量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每个营养级最多获得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它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制造的有机物中,输入第一营养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 依次传递的。
(3)由图可以看出,下一营养级只能利用该营养级大约 的能量。
(4)能量金字塔说明,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在生态系统中,与能量流动不同的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碳元素是蛋白质、脂质及其他重要有机物的组成元素,主要以 的形式参与循环。
五、拓展探究
31.[2019·德州)有人详细统计了1公顷草地上各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并绘制了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概念图(如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生物类别 数量
绿色植物 5 800 000株
鸟和鼹鼠 3只
蜘蛛、蚂蚁等 35 000只
植食性昆虫 70 000只
(1)概念图中能量流动起点的是表格中的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概念图中的②是第 营养级,属于 级消费者。
(3)概念图中,箭头代表着物质和能量传递的 ,随营养级别的升高,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方框越来越小,说明物质和能量越来越 。
(4)概念图中,③的能量增加1千焦,至少消耗④ 千焦的能量。
(5)在一棵大树上,往往生存着很多昆虫和几只食虫鸟,而大树却能长期存活。这是因为树木个体大,里面的 多。
32.[2019·石家庄]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图中的生产者是 ,蛇和青蛙的种间关系是 ,兔和食草昆虫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示的成分以外,还应该包括 和 。
(3)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保持着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 能力。
(4)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和 。
(5)若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则图中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参考答案:
【自主检测】
1.B解析:兔是食草动物,兔与食虫鸟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B选项中的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鼠是食草动物,食草昆虫与鼠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符合能量流动过程的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
2.B
3.B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乙→丙→丁”中,丁是最高营养级,它体内的能量积累得最少。
4.C解析:食物链越长,传递过程中散失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能量流动不循环;一般来说,每一环节只有10%~20%的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
5.D解析:题图中乙有箭头指向丙,甲也有箭头指向丙,说明丙是分解者,甲和乙的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的循环:甲与大气之间有双向箭头,代表甲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去,所以甲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甲指向乙的箭头代表的是甲被乙捕食,乙为动物,作为消费者,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6.B解析:题图中①④⑦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释放氧气;③⑥不仅表示物质流动,也表示能量流动。
【巩固训练】
7.D
8.D
9.A
10.B解析: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营养级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③流入分解者。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且不循环的。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流入第一营养级。
11.D
12.D解析: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时消耗的就越多,最后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因此要使猫头鹰获得的能量最多,就应该选择营养级最少的食物链。
13.A解析:“穿花蛱蝶深深见”描述的是蝴蝶的觅食现象;“点水蜻蜓款款飞”描述的是蜻蜓产卵的繁殖行为;“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体现了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14.B
15.D
16.B解析: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鼠因失去部分竞争者而数量增加,蛇则因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加。
17. B解析: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18.D解析:由题图中的食物网可知B、C生物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关系。
19.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题图中的食物链是:甲→乙;题图中①③④均为生物体向无机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可表示呼吸作用:题图中甲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再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
20.C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①②③④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21.D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即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箭头指向的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箭头指向的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直到最高级消费者。因此所有盲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
22.B解析:兔是食草动物,兔和食虫鸟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B项的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不能倒流。
23.B解析: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戊以丁为食,戊与丁是捕食关系,又由于它们有共同的食物——己,所以存在竞争关系;根据生物富集现象,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毒素最多,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最少;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自甲固定的太阳能。
24.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比第一营养级多很多,说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大,固定的能量多。食物链“树→植食性昆虫→食虫鸟”符合此数量金字塔。
25.(1)A 光合 (2)呼吸 (3)C
26.(1)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禾谷类 食虫鸟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或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3)太阳能 逐级递减 175
27.(1)C→E→D→A (2)竞争 (3)甲 呼吸作用 (4) A
解析:(1)由消化道内食物成分组成,可写出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C→E→D→A。
(2)河蚌(B)可以捕食水蚤,同时小鱼也捕食水蚤,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3)甲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甲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由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方向可知,过程②为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4)营养级级别越高的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本题中最长食物链为C→E→D→A,A的营养级级别最高,因此该生态系统中体内含杀虫剂最多的生物是A。
28.(1)甲(或生产者) C (2)二氧化碳 A、B、D(缺一不可) (3)甲→乙→丙→丁 10 (4)大力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解析:(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2)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3)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甲→乙→丙→丁。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若消耗生产者10 000千克,按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位于图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生物D可增重10 000×10%×10%×10%=10千克。(4)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增加,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据图分析,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①大力植树造林;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1)生态因素 (2)能量和物质 (3)② (4)蛇 (5)使用双面纸张;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煤炉烧水;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省使用物品,废品回收利用;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等(合理即可)
解析:(1)在生物学上,把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随着鼠的捕食过程,食物(草)中的部分物质和能量进入它的体内。(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实现了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物质流动;②是光合作用。(4)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草→鼠→蛇→鹰,根据能量流动原理,生物数量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减少,所以B对应的应该是蛇。(5)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符合低碳观念的生活方式很多,例如,使用双面纸张;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煤炉烧水;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节省使用物品,废品回收利用;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等。
(1)太阳能 (2)食物链 (3)10%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二氧化碳
解析:(1)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制造的有机物中。(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3)由图可以看出,下一营养级只能利用该营养级大约10%的能量。(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部分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植物利用。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拓展延伸】
(1)绿色植物 (2)三 次 (3)方向 少 (4)5 (5)物质和能量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题概念图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题表格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2)生态学上把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第一营养级开始,题概念图中的②是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所以,题概念图中,箭头代表着物质和能量传递的方向,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因此随营养级别的升高,物质和能量越来越少。(4)因生物体自身生理活动消耗能量等,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⑧的能量增加1千焦,至少消耗④的能量为:1÷20%=5(千焦)。(5)由于树木个体大,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和能量多,所以在一棵大树E,往往生存着很多昆虫和几只食虫鸟,而大树却能长期存活。
(1)4 草 捕食 竞争 (2)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3)自我调节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5)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