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二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年高二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必修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12-07 20: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株洲九方中学2009年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系列 必修三 学案
第一部分:植物激素的调节
【学习目标】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3、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重 点】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难 点】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基础扫描】
1、生长素发现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 ;生长素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 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 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
胞 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2、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 生长
不均匀: 生长(弯向生长素 的一侧)
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 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为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 ,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
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 生长素浓
度为标准)。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
由高到低为: (见右图)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
抑制作用与生长素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顶端
优势是 优先生长而 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
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
而 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 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6、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 、植株 ,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
7、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 、 的结果。
【练 习】要点解读P81---82
第二部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学习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 点】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难 点】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基础扫描】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应答。
3、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反射的五个环节: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 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 →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 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 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 或 )
6、 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 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 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
(2) 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
说) 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练 习】
教材课后练习
第二讲:激素调节
【学习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重 点】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难 点】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基础扫描】
1、体液调节中, 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 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来 去
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血糖)分泌部位: 细胞
(2)胰高血糖素:( 血糖)分泌部位: 细胞
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5、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实例:体温调节和水平衡的调节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对比:
【练 习】
课后习题
第三节: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重 点】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难 点】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基础扫描】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吐噬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性的,对 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 性的,对 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专门抗击某种特定病原体的蛋白质 。
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
二次免疫:快、强、多(记忆细胞的关系)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P38):艾滋病为什么往往死于恶性肿瘤?
3、 体液免疫:由 产生 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细胞免疫:通过 和 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4、 免疫失调症
过强 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 。
①迅速,强烈 ,消快;②不破坏,不损伤;③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自身免疫病: 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过弱:艾滋病(A):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P41)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免疫的效应
【练 习】
要点解读P77-78
第三部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重 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 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基础扫描】
1、单细胞生物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人细胞须通过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最主差别: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组织液、淋巴中蛋
细胞外液 淋巴 白质较
组织液 理化性质: (770)、 (7.35-7.45)和温度
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有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P13请掌握概念图
注意(B):血红蛋白、呼吸酶属于细胞内液;抗体、消化酶、激素属于细胞外液(内环境)
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管腔都不属于内环境
3、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
4、稳态调节机制: — — 调节网络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5、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条件
【练 习】
1、如图所示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B液为 ,C液为 ,D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 C0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
是 。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
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2、下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据图回答:
(1)图中[①] ,[②] ,[③] 。
(2)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 ,⑤为 。
(3)用简明语言表述⑥: 。
3、要点解读P72--73
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
5.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重 点】1.列举种群的特征;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难 点】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
【基础扫描】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 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 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法和 法:
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 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 增长;增长率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 时增速最快,K时为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 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 其K值。
5、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得 的集合。
6、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 和 。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 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 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 和 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7、意义:提高了生物 的能力。
8、生物群落的演替
初生演替:在 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 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过程:
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举例:
【练 习】
要点解读P85--86
第五部分:生态系统和环保
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习目标】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
【重 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
【难 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础扫描】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 )和非生物成分( )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 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态系统的结构
(1) :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 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 :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 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练 习】
1.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的分解者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中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的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的金鱼和水草
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3.在土地肥沃、雨量充足、阳光明媚的森林中,生长着乔木、灌木、杂草等植物以及昆虫、鸟、鼠、蛇、鹰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
4.一个完全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如右图所示。请据此回答:
(1)这一食物链关系可以表示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有4种成分,如果这4种生物分别属于其中的2种成分,那么另外2种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甲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是会引起其他3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讲:生态系统的功能
【学习目标】
1、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重 点】
1、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 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基础扫描】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过程:见图
2、特点:
单向流动;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 ;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 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2和 形式存在;
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3、过程: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 、 、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 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 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 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练 习】
要点解读P89—90
第三讲: 生态系统的稳态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重 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难 点】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基础扫描】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自身结构和功能 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 。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 。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 。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等
5、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 (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 (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
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 的的基础,对 和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 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 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 力度。
(4)建立 、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练 习】
要点解读P93--94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