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一藻类植物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学习目标:
1.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掌握水绵的细胞结构
2.了解藻类植物与人类关系
预习导学:
1.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______中,结构_______,形体_______大多数为________个体,少数为_________个体,没有_____、_____、_______的分化,属于___________植物。
2.藻类植物细胞含_______、_______等多种色素,因而植物体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色彩。藻类植物是_____和______的饵料同时也是大气层中________的主要来源。
合作*探究*交流:
1.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知道的藻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2.藻类植物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3.分析海带呈褐色紫、紫菜呈红色的原因
4.科学探究:观察水绵
(1)在制作水绵临时装片时,应用解剖针挑取_______的水绵并让水绵_______分布在载玻片上以免观察时出现_______重叠,盖盖玻片时应先使其_______接触________避免下面产生大量______影响观察效果。水绵细胞呈_______状,叶绿体像____子呈_____状分布在细胞里。
(2)影响实验观察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藻类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分化
B.单细胞藻类植物无根、茎、叶分化,大型藻类植物有了根、茎、叶分化
C.藻类植物繁殖时产生了大量的种子 D.越简单的藻类植物光合作用越强
2.善于观察的你一定知道水绵可从下列哪种环境中采集到 ( )
A.小河的浅水边 B.大西洋的海底 C.土坡上 D.海边的洼地
3.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大气中的氧气最重要的来源是( )
A.藻类植物 B.草原上的草 C.蕨类植物 D.森林中的树木
4.藻类植物是一类最低等的植物类群,其原因是( )
A.主要生活在水中B.没有根、茎、叶的分化C.能释放出氧D.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个体
5.海带都是呈褐色的,紫菜是紫红色的,水绵是绿色的,但它们的细胞内都有( )
A.叶绿素 B.褐色素 C.藻红素 D.绿色素
6.(1)请写出图中编号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③______
④ __________ ⑤_________呈_______状⑥_________
(2)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_____________.
(3)水绵的颜色是__________色,这是因为它的细胞内含有 __________
7. 小明告诉同学们说:“我很喜欢吃海带,因为它们生活在大海里,用根固定在海底,它们的叶片又宽又大,就像一条条飘带,而且味道鲜美,还能预防得病呢 ”试分析小明这段话是否完全正确,说明理由。
8. 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蕨类植物
学习目标:
1.概述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
预习导学:
1.蕨类植物生长在__________的地方,有真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化出出能运输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输导组织,因而适应能力较强,叶片的背面有许多的__________色的__________。里面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成熟后如果条件适宜就能萌发形成新个体。
2.蕨类植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交流:
1.请同学们列举常见的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2.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何特点
3.简述蕨类植物的生殖特点。
4.举例说出蕨类植物的作用。
当堂检测:
1.蕨亦称“神父蕨”,生物山间阴坡处或树林中,我们看到的在地上生长的部分是( )
A.茎 B.枝和叶 C.叶 D.根、茎、叶
2.现代的蕨类植物不能形成大片森林的原因是( )
A.蕨类植物没有种子,受到干燥环境的限制 B.人类砍伐
C.环境污染 D.蕨类的生殖离开了水
3.下列植物中,具有根、茎、叶的是( )
A.海带 B.葫芦藓 C.水绵 D.肾蕨
4.聪明的同学们知道下列植物中,属于蕨类植物的是( )
①贯众 ②地衣 ③肾蕨 ④杉树 ⑤满江红
A.①②⑤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⑤
5.江南星蕨适于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地上茎 B.受精过程需要水
C.孢子在阴湿处萌发 D.根、茎、叶里具有输导组织
6.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A .都是多细胞生物体 B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C .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D.依靠孢子繁殖后代
7.有同学反映,街道边上有人拿着卷柏叫卖,说这是“还魂草”,见水就能活过来,照常生长,并且还拿出开着漂亮花朵的照片说,“还魂草”生长2—3周,就能开出如此漂亮的花朵来,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可能吗 请阐述你们的观点。
8.人们常把一些形态优美的蕨类植物种在花盆里供观赏,你认为应将蕨类植物放在光下还是背阴处 为什么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种子植物
学习目标:
1.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辨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预习导学:
1.种子植物个体一般比较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都有非常发达的________组织。
2.种子植物中有的只有种子而没有果实,所以种子是_____,这类植物称为______植物;有的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种子外面有____包被,这类植物称为_____植物,又叫________植物。
3.裸子植物都是多样性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的乔木, ____多呈针或鳞片状, _____特别发达,适于生活在____环境中。被子植物是生物圈中____的植物类群,____最强,____最多。
合作*探究*交流:
1.种子植物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2.根据课下调查请同学们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调查人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植物名称 主要特征 生活环境 备注
3.简述种子植物为何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4.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方面裸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蕨类植物有什么主要区别
当堂检测:
1.地球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植物类群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下列植物,不属于绿色开花植物的是( )
A.满江红 B.无花果 C.白菜 D.杨树
3.从本质上讲银杏树上结的是“白果”是( )
A.果实 B.种子 C.孢子 D.假果
4.下列不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松子 B.卷柏 C.侧柏 D.银杏
5.松树与苹果树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 )
A.高大乔木,耐旱力强 B.不形成果实和种子
C.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 D.叶片针形,成束着生
6.下图所示的几种植物中(1)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是[ ]_____类植物,这类植物中的______是单细胞植物.(2)A类植物已经出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器官,但它的生殖过程离不开____,所以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B类植物和C类植物的共同特点都能产生_____,但B类植物的种子有____包被着,C类植物的种子是_____的,没有___包被.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学习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预习导学:
1、水分以___________从植物___________,散发到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
2、植物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__________表皮分布的气孔较多。气孔是植物体________的“门户”,也是植物体___________的“窗口”。气孔的张开与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当保卫细胞__________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___________,气孔闭合。
3、蒸腾作用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促进植物从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和_________从_______输送到茎、叶等器官;还能使植物体___________。
4、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实验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把刀片夹缝中的薄片放在培养皿内的清水中。②把新鲜的叶片展平放在载玻片上。③取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④用手捏紧两个并排的双面刀片迅速切割叶片。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合作*探究*交流:
1、你认为对三个枝条做不同处理的原因是什么?
2、描述P58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该实验结论,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及主要器官。
3、分组练习制作徒手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4、描述保卫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特点?
5、描述叶肉细胞,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特点,指出它们存在的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6、你知道蒸腾作用的意义及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吗?
当堂检测:
1.叶表皮细胞的特点是( )
A.绿色透明的 B.无色透明的 C.绿色不透明的 D.白色不透明的
2.炎热的夏天,植物体不会由于赤热阳光曝晒而灼伤是由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挥发作用 D.蒸腾作用
3.农民往往在阴雨天栽幼苗,而且移栽时要去掉一部分枝叶,原因是( )
A.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B.为了降低植物呼吸耗能
C.为了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 D.以上解释均不正确
4.在制作叶横切临时切片时正确的切片方法是( )
A.迅速地切割 B.缓缓地切下 C.迅速地来回切拉 D.缓缓地来回切拉
5.(1)图中[1]是___________,[2]是,[1][2]属于_________组织,构成[1][2]的主要是_______细胞,其特点是结合紧密,______________。[3]是__________。它由_________细胞构成,这种细胞呈_________形,和其它表皮细胞相比,_________细胞内含有________;[6]是______有______和________功能.
(2)由图可知,叶的上表面比下表面颜色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杨树叶子泡在热水中,如下图所示,观察分析并回答问题。
(1)由图可见叶片内冒出气泡,冒出气泡的部位是_________.
(2)叶片背面的气泡比正面的气泡要(填:“多”或“少”)_________一些,说明叶片背面的气孔数目_______(填“多于”或“少于”)叶片下面的气孔数目。
(3)杨树叶的这种结构特点可以减少__________的散失,有利于适应干旱的环境。
7.下图为验证植物体蒸腾作用的两套装置图,请分析下列问题。
1)如果让你来验证植物体的蒸腾作用,你选用哪一
套装置 ________为什么?(2)验证蒸腾作用时,将
装置放在阳光下效果明显还是放在不见光的地
方明显?
(3)如果选择一株没有叶子的植物做同样的实验,
会有什么结果 _______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
预习导学: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盆栽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中的_________运走耗尽;用黑纸片将叶片一部分遮盖起来,其目的是__________取下叶片放置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后漂洗叶片,叶片变成__________色,原因是叶片中含有的_________,溶解到__________中.处理后的叶片滴加碘液变蓝。说明①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将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立刻猛烈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______,因此,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交流: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1.你认为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初一昼夜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上下遮盖起来
3.你知道为什么要脱去叶绿素吗?
4.脱色时为什么将叶片隔水加热
5.加热处理后的叶片颜色有什么变化?滴上碘液后颜色发生什么变化?
6.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该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2.待气体充满玻璃管的_______左右时,打开玻璃管的塞子,快速插入将要熄灭的细木条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后并滴加碘液,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别是( )
A.蓝色、蓝色 B.蓝色、黄白色 C.黄白色、黄白色 D.黄白色、蓝色
2.蒜苗叶子上端是绿色,而埋在土中部分是白色的,原因是( )
A.叶子下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
C.叶子下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叶绿体在光下才能形成
3.王晓慧同学在早晨、中午、傍晚各摘取了一片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法国梧桐树叶,分别标记为a、b、c,将树叶完全烘干后称量,他所得的叶片的重量应该是( )
A.a>b>c B.c>b>a C.b>c>a D.a>c>b
4.池塘里的水绵经常一团团地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 )
A.水绵比较轻 B 水绵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积存在一起使水绵漂浮在水的表面
C.水绵细胞都死亡之后,水绵漂浮起来D.水中其他动物游动时,将水绵带到水面上来
5.带火星的木条伸进实验中的玻璃管中复燃说明哪种气体存在 (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空气
6.养鱼时,在鱼缸中放一些新鲜水草的主要目的是( )
A.美化鱼的生活环境B.增加鱼缸内的氧C.增加鱼缸内的养料D.增加鱼缸内的二氧化碳
7.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在( )
A.所有活细胞 B.表皮细胞 C.叶绿体中 D.叶肉细胞
8.右图是经过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的叶子,甲为银边部分,乙为黑纸片遮光部分,丙为绿色部分。把这片取下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①甲处的变化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②乙处的变化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③丙处的变化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说明光合作用必须在__________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含有___________的部分才能进行。
8.请你从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角度分析植树造林的意义。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预习导学:
1.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时,甲烧杯注入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乙烧杯应注入__________。二者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
2.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__________,并且释放__________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农业生产中为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1.甲烧杯加入碳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乙烧杯要加入等量的清水
2.有人提出可以用试管代替玻璃管,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3.实验表明哪组装置产生的氧气多而快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5.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时如何提高效率
当堂检测:
1.光合作用实验中,将叶的主脉切断,一切均按规范操作,发现叶子末端遇碘液未变蓝,原因是
A.叶片未遮光 B.缺水,无法生成淀粉 C.气孔不能关闭 D.叶片无法支撑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①光 ②叶绿体 ③二氧化碳 ④水 ⑤氧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贮存在( )中。
A.叶绿体 B.氧气 C.水 D.有机物
4.合理密植有利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合理利用光能 B.充分利用土壤肥力 C.增加了植株的数目 D.充分利用土壤的水分
5.橡胶树产生的橡胶主要是由植物体哪部分制造的( )
A.果实 B.茎 C.叶子 D.根
6.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 )
A.水 B.阳光 C.叶绿体 D.细胞
7.正在结西瓜的植株,其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 .光合作用 B. 西瓜果实的膨大 C .瓜蔓的生长 D. 蒸腾作用
8.(1)如果把叶绿体比喻成一座“绿色工厂”,那么这座工厂的“车间”是______,“机器”是_____,“动力”是_______,“原料”是________和_______,“产品”是_______和_______。
(2)从本质看,光合作用中有两个转化:一是物质转化,由_______转化为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____;二是能量转化,由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9.请你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列举一些能提高蔬菜大棚产量的方法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学习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积极参于调查,初步形成参于社会决策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预习导学:
呼吸作用是有机物在___________的参于下被分解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同时释放出___________的过程,其中除一部分转变成___________散失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如植物对矿物质的___________、有机物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细胞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合作*探究*交流:
根据课本P70演示实验回答问题:
1.观察并说出甲、乙、丁、丁四个装置温度计变化情况。
2.描述甲丙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3.描述改装后乙、丁装置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归纳总结
1.说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区别 联系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当堂检测:
1.我国北方农村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中。进入地窖取物之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用绳子吊入窖内,这一做法目的是( )
A.测量窖内二氧化碳含量 B. 测量窖内氧气含量
C.主要为了照明 D.测量窖内一氧化碳含量
2.栽花用的盆底必须留一小孔,且最好用瓦盆,而不用瓷盆,这是因为( )
A.花卉植物需水量小 B.减少土壤积水,利于土壤通气
C.降低土壤温度 D.有利于排放二氧化碳
3.要想延长种子寿命,贮藏条件应是( )
A.低温、干燥 B.高温、干燥 C.低温、湿润 D.高温、湿润
4.水果摊主常用“保鲜袋”包住水果,其原理是( )
A.防止水分蒸发 B.促进呼吸作用 C.抑制呼吸作用 D.保持温度
5.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直接来自( )
A.氧气 B.有机物 C.光能 D.二氧化碳
6.植物体在白天进行的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以上三者都是
7.用黄豆生豆芽,1千克黄豆可以生5千克豆芽。在这一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变化是( )
A.变少 B.变多 C.不变 D.先变少后变多
8.水涝地的玉米出现萎蔫是因为( )
A.缺少光合作用 B.根部缺氧 C.蒸腾作用旺盛 D.呼吸作用强
9.据验证植物呼吸作用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要用黑布将整个装置遮盖起来,不让光线进入,其目的是________。
(2)第2天揭开黑布,装置内小烧杯内石灰水变浑烛说明大钟罩内 _________浓度大大增加。
(3)将燃烧的火柴放进大钟罩内,火柴立即熄灭,说明大钟罩内________的浓度大大降低。
(4)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______________放出______________。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5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能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有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预习导学:
绿色植物能吸收太阳能,并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贮存在_______中的能量,所以被称为绿色的“_______”,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_______释放_______维持了大气的________平衡,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另外绿色植物发达的根系能吸附土壤中的________和土壤颗粒,有利于保持水土,也被誉为天然的“_______”。在降雨过程中,绿色植物可以___________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___________;同时,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土壤有很好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作用。
合作*探究*交流:
(一)温故而知新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绿色植物有哪三大作用吗
(二)观察与思考
1.据P73图2.1—16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描述太阳能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
2.绿色植物为什么能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3.绿色植物为什么被称为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4.绿色植物在水循环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
5.绿色植物为什么被称为“生命之母”?
当堂检测:
1.绿色植物吸收的水分大约多少用于生命活动 ( )
A.90%——95% B.1%—5% C.30% D.50%
2.温室效应是由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 )
①地球上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②工业发达,燃烧了大量的煤和石油
③工业生产释放二氧化硫 ④地球上生物太多,呼吸作用太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万物生长靠太阳”,学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
A.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B.动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C.所有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都来自阳光
D.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太阳能
4.炎热的夏天,到树林里感到比较舒适,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树木进行光合作用,更新空气 B.树木能净化空气
C.树木的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 D.树木呼吸作用较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少
5.清晨到树林中锻炼,感到空气新鲜,主要是因为( )
A.空气中含氧量高 B.空气中有毒气体,灰尘减少
C.空气中水蒸气增加 D.空气中含二氧化碳少
6.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没有水就不能存活。地球上如果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方式进入大气中。
(3)我国西部地区干旱缺水,为改善这种状况,可采用植树种草的措施,因为森林和草地具有保持水土、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生物圈内动物的大致类群,及其各自主要特征;
2.蝗虫是节肢动物的代表动物,掌握其适于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
预习导学:
1.无脊椎动物指的是在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________的动物.脊椎动物指的是在动物的身体的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_______的动物.
2.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________组成,常见的环节动物是______、_______、等,蚯蚓通过______和_______的配合使身体运动,身体_______可以增强灵活性;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_______,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因此,蚯蚓依靠______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3.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体表有________,具有保护和______内部结构,有效防止_________的功能,____和______分节,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动物,它的代表动物是蝗虫: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三部分,____对足,___对翅.体表坚硬,具有____,________内部柔软结构,防止_______,适于陆地生活,感觉器官是________;呼吸器官是________;运动器官是_________;气体进出身体的“门户”是________,共有____对,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和______的1到8节。
合作*探究*交流:
一、观看视频“动物世界”,整体感知生物圈中的动物的多样性:
二、动手操作,通过合作实验观察,了解环节动物蚯蚓的运动、呼吸、形态结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小组讨论:
①蚯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适于穴居生活
②环节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
③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三、结合动手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蝗虫的形态结构,各学习小组分任务、有计划、有次序地探讨以下问题:(教师巡视,并适时给予鼓励、指导.)
1.仔细观察蝗虫的体色,并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蝗虫,你会联想到哪些生物学知识
2.发现了吗,蝗虫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 你能指明每一部分的名称吗 进一步,试着找出每一部分所包含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功能.
3.蝗虫的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呼吸器官分别是什么结构
4.“气管”和“气门”一样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 你能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蝗虫的气门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吗 试一试,你一定可以的!
5.归纳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当堂检测:
1.区别蚯蚓背腹面的方法是( )
A.腹面有刚毛和环带 B.背面有刚毛 C.腹面有刚毛 D.背面有环带
2.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其主要原因是( )
A.使蚯蚓的运动保持润滑 B.使蚯蚓的呼吸作用保持正常
C.使蚯蚓的血液循环保持畅通 D.使蚯蚓能吸收足够的水
3.蝗虫进行呼吸作用的器官是( )
A.气管 B.气门 C.鳃 D.肺
4.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蜕皮现象,其理由是( )
A.是昆虫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性 B.长期的飞行生活,身体表面受损而脱落
C.身体表面的角质层随昆虫的生长而脱落D.外骨骼不能随昆虫的生长继续长大而脱落;
5.大雨过后,在肥沃的菜地里常常会看到一些蚯蚓爬出地面,造成这一形象的原因是( )
A.土壤中的蚯蚓太多,食物缺乏; B.蚯蚓承受不了湿土的压力;
C.土壤里的蚯蚓雨后喜欢晒太阳; D.土壤浸水后,造成蚯蚓缺氧;
6.取两只大小、性别相同的活蝗虫 ,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小口瓶的瓶颈里. 在甲瓶是完全把头浸没在水中, 在乙瓶是把胸部和腹部完全浸没在水中而露出头部。
(1)大约经过1—2个小时以后, _________瓶中的蝗虫死了, ________瓶中的蝗虫还活着;
(2)这个实验证明 , 昆虫是通过_________ , 用_____呼吸的。
7.将甲蝗虫的触角剪去,再将乙蝗虫的单眼、复眼用黑胶布封住。_________蝗虫能先找到异性个体,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____。
8.取黑色的粘土和黄色的沙土分三层装在玻璃瓶内,在玻璃瓶壁上标出各层土的界限。然后,在瓶中放几条蚯蚓,几天后各层土的分界线有什么变化?_________,玻璃瓶中的土层高度有什么变化_______。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
学习目标
1.说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结构、功能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鸟类-----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家兔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预习导学:
1.鲫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_____形,体表大多覆盖______,用_____呼吸,用_____游泳,其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主要保持鱼体在水中的平衡;_______控制鱼体前进的方向;同时,鱼体在水中前进的动力来自于_____和_______的左右摆动,鱼类的感觉器官是身体两侧的_______,它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鱼类的呼吸器官是_____,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其中_______内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颜色_____,能够吸收溶解在水中的______.
2.家鸽身体呈______型,体表被覆______.前肢变成_____,是其飞行器官,它的骨骼特点是_____、_____、长骨_____,内充_____,这样的骨骼既轻便又牢固,有利于飞行.其中,最大的一块骨叫做_______,上面附着发达的_________,能够为两翼的上下扇动提供动力.家鸽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_______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3.家兔体表______,具有________的作用,对于维持___________具有重要的意义,牙齿分化为______和______.体腔内有_______,可以促进胸腔的扩张和收缩,提高呼吸功能,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________是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合作*探究*交流:
活动一:1.认真观察鲫鱼在水中游泳的实验,并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从外部形态和结构上,鲫鱼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的游泳生活
②如果我们用绳子将鲫鱼的鳍捆绑住,鲫鱼的运动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通过这个小实验你能总结出鱼的各种鳍的功能吗
2.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①鲫鱼在水中是如何进行呼吸的 观察鱼鳃的图片,你能够推测出每一部分的功能吗
②观察鱼的骨骼画面或者利用鱼的骨骼标本,了解脊柱的组成
活动二:利用家鸽的骨骼标本和多媒体展示,组织小组探究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①家鸽有哪些外部形态结构特点和内部生理特征适于空中飞翔生活
②结合“家鸽的肺和气囊的模式图”,你怎样理解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活动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图片分析哺乳动物作为最高等、最复杂的脊椎动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适于复杂的陆地生活
当堂检测:
1.鱼不停地用口吞水,再从鳃孔排水,其意义是 ( )
A.排泄体内含氮的废物 B. 完成呼吸和摄食C. 散发体内的热量 D. 交换体内的水分
2.下列结构中,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是:( )。
A.卵巢 B.膈 C.牙齿 D.大脑
3.家鸽飞行时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是在什么时候:( )
A、吸气时 B、呼气时 C、吸气和呼气时 D、吸气和呼气之间
4.家鸽体内,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的肌肉主要是( )
A. 发达的后肢肌 B. 发达的胸肌 C. 发达的肋间肌 D. 发达的前肢肌
5.以下动物中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蝙蝠 B.家鸽 C.带鱼 D.鸵鸟
6.下列各项中,与家鸽飞行生活相适应无关的是(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这几部分 B.躯干部呈纺锤形
C.前肢特化成翼 D.(除喙和足外)全身被有羽毛,翼上有大型的飞羽
7.海豹、海豚、鲸、海狮等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它们( )
A.用鳃呼吸 B.用肺呼吸 C.用气囊呼吸 D.用皮肤呼吸
8.将小鼠和鲫鱼从30℃环境移到15℃环境,二者的耗氧量( )
A.前者增加后者减少 B.前者减少后者增加 C.二者均增加 D.二者均减少
9.下图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几种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物属于恒温动物是________。
(2)环境温度由25℃下降到5℃,家兔和蛇的耗氧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 )
A.均减少 B.均增加 C.家兔增加,蛇减少 D.蛇减少,家兔增加
(3)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为了适应环境。不同的动物适应方式是不同的,都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目的。如为了适应干燥的陆生环境,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蛇等爬行类动物的体表具有鳞甲,而蝗虫等昆虫的体表则有________。
(4) 家鸽适应于空中飞翔生活,具有一种特殊的呼吸方式称为________。家兔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动物的行为所表现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
2.说明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的组成, 重点注意骨和关节的结构特点。
预习导学:
一、运动的结构基础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称为________,它有三种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称_______)。例如:脑颅骨是____________,肋骨和胸骨之间的连接为____________,上臂骨与前臂骨之间的连接为__________(又称________)。
2.骨骼肌包括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骨骼肌的两端为____色的_______,中间为________,其中前者主要由__________组织组成.骨骼肌一般要跨越____________关节,由______附着在________的骨上。
二、运动的实现
1.运动的原理是物理上的杠杆原理:即_________起杠杆作用,_________起支点作用,___________能够提供运动的动力,骨骼肌具有____________的特性。
2.屈肘时,_________收缩,_________舒张; 伸肘时,_________收缩,_________舒张。
合作*探究*交流:
活动一:利用多媒体画面,认识各类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
活动二: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结构基础。
1.骨(建议教师补充一部分有关骨结构的相关知识),学生结合图片讨论以下问题: ①骨由哪几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具有怎样的功能 ②骨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物质 在人的不同发育时期各占多少比例
③你知道骨的长长和长粗分别与什么结构有关吗
2.结合关节的图片,分组探讨以下问题:
①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你能指出各自的具体部位吗 ②合作分析:关节的结构组成中有哪些特点保证关节的牢固性 又有哪些特点保证关节的灵活性
③走进生活,你能解释“脱臼”现象的原因吗
3.结合骨骼肌的图片分析以下问题:
①骨骼肌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肌腱是由什么组织组成的 有什么作用
③骨骼肌有怎样的特
活动三:了解运动实现的条件
小活动:
1.教师指导做有意识的伸肘和屈肘实验;
2.让学生做手提重物的动作;
通过这两个小实验让学生体会骨骼肌肌群协调作用.
当堂检测:
1.关节在运动中起的作用是: ( )
A.联系 B.支点 C.支持 D.杠杆
2.下面哪个部位的骨连结是半活动的骨连结? ( )
A.肩 B.肘 C.脊椎骨之间 D.颅骨间
3.关于体育锻炼作用的叙述,下面哪一项最全面: ( )
A.能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 B.能加强骨的营养
C.能使肌纤维变租,肌肉粗壮 D.以上三项都是
4.下面对骨胳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不同的骨上 B.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构成
C.任何一块肌肉受到刺激后都能收缩 D.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同一骨上
5.将一根猪的腿骨纵剖开,观察到骨端内和骨髓腔内的骨髓均为红色,这是( )的骨:
A.老母猪 B.幼年猪 C.大公猪 D.成年猪
6.骨折后骨能自己愈合主要是由于骨膜内具有 ( )
A.神经 B.血管 C.血细胞 D.成骨细胞
7.儿童的骨柔韧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变形,原因是骨成分的含量: ( )
A.有机物约为2/3,无机物约为1/3 B.有机物约为1/3,无机物约为2/3
C.有机物多于1/3,无机物少于2/3 D.有机物少于1/3,无机物多于2/3
8.取与人的骨成份相似的哺乳动物的肋骨1.5克,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尽后,称其重量0.9克,则改动物正处在 ( )
A.老年期 B.成年期 C.幼年期 D.不能确定
9.以下关于骨骼肌的叙述中,准确地说,正确的是( )
A.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够收缩 B.一块骨骼肌只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面上
C.每块骨骼肌可以看作是个器官 D.骨骼肌是由许多骨骼肌纤维构成的
10.体操运动员关节的活动范围较大,这主要是由于长期训练促使了( )
A. 滑液分泌增强 B. 关节软骨增厚
C. 关节囊和韧带增厚 D. 关节囊和韧带伸展性提高
11.右图是长骨的结构图,据图回答:骨折后对骨的愈合起重要作用的是
[ ]______ 与其内的________有关,骨质有两种,一种是[ ]_________
大部分集中在骨干,致密坚硬;另一种[ ]________主要在骨两端内部,
疏松而呈峰窝状。老年人身体失血过多时,[ ]________会由黄色变成红色。
恢复造血功能。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动物的行为
学习目标:
1.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预习导学:
1.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_______行为和________行为。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________就具有的、由动物的________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___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的_______和__________所获得的行为。 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______.学习行为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能使动物更好的适应_______。
3.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______,成员之间有明确的______,有的群体中还形成了_______.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进行信息交流,它们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传递信息。
4.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认识__________的规律,利用对人类_______的动物,_______和________有害的动物,使人和动物在生物圈中和谐发展。
合作*探究*交流:
1.理解“动物行为”的内涵
①通过多幅“动物行为的画面”的展示,各学习小组的同学充分探讨,阐明:我们所说的“动物行为”是指动物的哪些方面的活动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②实例分析:你能找出下列动物的活动有哪些隶属于“动物行为”吗
孔雀开屏 兔子蹬鹰 青蛙冬眠 鱼类呼吸 鹦鹉学舌 心脏搏动 老马识途
2.认识“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的区别, 观察多媒体图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获得途径是怎样的
②“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③“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有哪些区别
3.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观察“蚂蚁群”、“狒狒群”和“蜜蜂群”生活视频,合作分析以下问题: ①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有着怎样的显著特征
②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之间信息交流方式有哪些
当堂检测:
1.下列属于动物后天性行为的是( )
A.公鸡报晓 B.小狗算数 C.蜘蛛结网 D.蜜蜂采蜜
2.下列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蚂蚁的群体 B.蜜蜂的群体 C.白蚁的群体 D.草原上的羊群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动物的行为的是( )
A.蜻蜓点水 B.孔雀开屏 C.青蛙冬眠 D.兔的心脏在跳动
4.动物具有学习行为,其意义是( )
A.便于找到食物 B.便于找到配偶
C.能够逃避敌害 D.能够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5.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行为都是动物的本能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C.鹦鹉学舌是它的行为之一 D.大象能“吹口琴”是后天性行为
6.蜜蜂告诉和伙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的“语言”是:( )。
A.触觉 B.声音 C.动作 D.气味
7.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象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下列有关这方面事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人们常在田间喷洒一定数量的性外激素,控制了蛾碟类害虫的数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间的:( )
A.通讯 B.摄食 C.运动 D.产卵
9.将一只蚂蚁涂上另一窝蚂蚁的气味,然后放回巢内,却被本巢内的蚂蚁咬死,说明蚂蚁靠( )识别同类.
A.眼睛 B.气味 C.误伤 D.形状
10.不同白冠雀群的鸣声虽然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如果把某个白冠雀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群(B)中去,待长成成鸟时,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于B鸟群,但是如果把白冠雀群幼雏(b)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的鸣声.请回答:
(1)a的鸣声,具有B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__________行为在起作用.
(2)b学不会黄莺的鸣声,是因为b的体内不具有控制黄莺鸣声的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________行为是在________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11.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章鱼(软体动物)放到大鱼缸里,中间放一块大玻璃板,将鱼缸隔成两部分,其高度低于玻璃钢缸的高度,是章鱼能从玻璃缸的一侧越过玻璃板游到另一侧,将食物如小虾放入远离章鱼的那一端,当它看到食物时,只是扑向玻璃板去捕捉,多次碰撞后,才会绕过玻璃板去捕捉,而猴子只要一次就会学会了绕道捕捉食物.
(1)在上述实验中,章鱼猴子越过障碍物而获得食物,都属于_______行为.这是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
(2)上述实验证明,某些低等的动物也能形成________行为;动物越高等,__________行为越________,能利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大大增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说出“生物反应器”和“仿生”的不同。
预习导学:
1.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动物在生物圈中必须直接和间接的以__________为食,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将摄取的_______变成自身所需的物质.体内的_________则经过分解,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等排出体外,同时动物排出的粪便或其遗体经过____________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物质又可以为植物所利用.因此,动物在生物圈中属于_________生物。
2.动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生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的________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总是维持在___________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
3.在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够帮助植物___________和传播________,使植物顺利繁殖后代,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4.动物不但为人类提供________,而且保护着我们生存的__________.
5.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动物制造“______________”,即通过对某种动物的_________进行改造,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或药物.
6.人们模仿动物的某些________和________发明制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我们称之为_________.
合作*探究*交流:
一、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活动一:欣赏多媒体展示优美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画面,小组讨论并总结“在此画面中所展示的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体现了哪些 ”.
活动二:结合视频“蜜蜂采蜜”、“苍耳的形态图及附挂在动物的毛上随动物移动而转移”,理解“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传播花粉的作用”.
活动三:分析简化图,理解“动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探究问题:
①动物的食物是怎样制造的 动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方式
②绿色植物在物质循环中扮演什么角色?
③动物通过什么生理活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二、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分析“生物反应器”与“仿生”的区别.
当堂检测:
1.下列哪一项是根据仿生学原理制造的 ( )
A.雷达 B.电子蛙眼 C.潜水艇 D.以上都是
2.某些动物能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药物或营养物质,是因为人类对动物的( )进行了改造
A.遗传基因 B.形态结构 C.某一器官 D.外形
3.下列哪一项不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
A.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B.动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C.动物的活动能影响植物的繁衍生息;
D.对人类有害的动物如苍蝇、蚊子等在生物圈中没有作用;
4.下列现象中,属于动物帮助植物传粉的一项是( )
A.棉铃虫取食棉的花蕊; B.蜜蜂采蜜 C.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D.蜜蜂在花丛中飞舞;
5.下列有关“生物反应器”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
B.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C.利用“乳房生物反应器”可以产生大量的牛奶;
D.利用“生物反应器”可以产生人们需要的某些物质;
6.对于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动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吸收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
B.进入动物体内的食物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含氮废物并释放能量,分解的物质,植物可以吸收利用;
C.动物的遗体可以被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含氮废物;
D.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7.连线: A萤火虫 a“人工智能”计算机
B蝙蝠的回声定位 b电子蛙眼
C乌龟的背甲 c雷达
D人脑 d冷光
E蛙眼 e薄壳建筑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 病毒
学习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类的关系。
预习导学:
1.病毒的结构极其微小,通常只能借助__________才能观察到它们。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病毒是一类没有__________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一般由_____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_组成。
3.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__________内才能生存,病毒是以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病毒的种类很多,根据它们__________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___________;专门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__________;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叫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交流:
1.病毒的形态
设置疑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细菌而看不到病毒呢
2.病毒的结构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图2.3—3病毒结构示意图并讨论:病毒结构具有什么特点?它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区别?
3.病毒的生命活动
病毒体内有叶绿体吗 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阅读相关链接讨论:什么是寄生?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讨论:据你所知,人类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设置疑问: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那么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启发领航:我们怎样利用病毒的特性为人类服务呢?
当堂检测: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细菌 B.水螅 C.烟草花叶病毒 D.蚯蚓
2.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 )
A.痢疾杆菌 B.结核杆菌 C.痢疾杆菌噬菌体 D.大肠杆菌
3.今年入春以来,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在我国某些地区传播,下列对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含遗传物质 B.没有细胞结构 C.都会使人生病 D.能独立生活
4.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是( )
A.营养方式是自养 B.可以独立生活 C.生活方式腐生 D.生活方式寄生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利用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乙型脑炎疫菌
6.病毒生活的具体环境是( )
A.空气中 B.水中 C.富含有机物的土壤 D.生物体的活细胞内
7.病毒的繁殖方式为( )
A.分裂生殖 B.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以自我复制方式繁殖
C.出芽生活 D.在自己的细胞内,以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在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新的病毒
8.烧伤病人容易感染绿脓杆菌,引起化脓性感染,由于绿脓杆菌对抗生素和化学药品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感染不容易控制,患者常继发败血症。而生物学家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可有效地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说出其中的道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细菌
学习目标:
1.初步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永久装片,了解细菌形态结构。
2.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预习导学:
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交流:
1.细菌的形态结构
多媒体投影展示细菌的基本形态,讨论:
①细菌的形态有哪几种?②细菌的结构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区别?
2.细菌的生命活动
阅读P112鼓励学生推测:细菌以什么为食物?说出自养与异养的区别。
思维发散:口腔中的乳酸菌可使人得龋齿,它属于什么细菌?
3.细菌的繁殖
多媒体展示细菌繁殖过程,分析讨论:①细菌是怎样进行繁殖的?②芽孢是不是生殖细胞?
4.细菌与人类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吗?哪些细菌对人类有益?哪些对人类有害?
当堂检测:
1.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类型,其划分的依据是( )
A.细菌的结构 B.细菌的营养方式 C.细菌的形态 D.细菌的繁殖方式
2.为了抵抗不良或恶劣环境,有些细菌可以形成( )
A.芽孢 B.孢子 C.荚膜 D.厚壁细胞
3.细菌的特殊结构是( )
A.细胞壁 B.遗传物质 C.鞭毛、荚膜 D.细胞质
4.大多数细菌所具有的营养方式是( )
A.自养 B.异养 C.异养寄生 D.异养腐生
5.与高等植物相比,细菌的细胞中没有(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细胞核
6.荚膜在细胞壁的( )
A.里面 B.外面 C.里外都有 D.里外都没有
7.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的原因是( )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侵入 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亡
C.高温高压影响了罐内细菌繁殖 D.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
8.细菌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些细菌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它和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此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属于__________。
9.细菌的繁殖是分裂生殖,即一个细菌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细菌,两个分裂为4个……一位科学家进行了有趣的计算,他发现细菌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平均大约每20秒分裂一次,他的计算如下表:
时间 开始 1分后 2分后 3分后
细菌数目 1 8 64 512
(1)5分钟后细菌个数是多少
(2)现实中细菌个数远远没有上述计算的那么多,你能分析其原因吗
(3)只要满足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条件,细菌的数量就会迅速增加,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来抑制致病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10.李军同学为探究如何保鲜肉汤做了以下实验(如下图)将甲、乙装 置装好后,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都放在室温25℃的环境中,若干天后,得到了肉汤的保鲜方法,请问:
(1)李军的保鲜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军的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甲组实验在整个实验中起到____________作用。
(3)李军用酒精灯加热是___________消毒法。
(4)实验后,李军将乙装置的玻璃管取走,并放到冰箱中,若干天后,肉汤还是新鲜的。你能否得到另一种结论 是什么
(5)以上说明细菌繁殖的条件是什么
(6)你认为保存食物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真菌
学习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比分析真菌、细菌、植物细胞异同点,培养学生应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预习导学:
1.酵母菌等少数真菌属于__________细胞生物,霉菌、蘑菇等大多数真菌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__________构成的。各种真菌的细胞结构基本相似,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在日常生活中,制作面包和酿酒用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使食品或衣物发霉的霉菌,这些生物都属于__________。
3.真菌同细菌一样,不能把__________合成__________,必须依靠现有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大多数真菌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进行__________生活,少数真菌在其他生物体进行__________生活。
4.大部分真菌主要依靠产生__________进行繁殖。
合作*探究*交流:
1.真菌的形态结构
学习导入:①比较下面两种状态下蒸熟的馒头:㈠不加酵母菌和成的面,加工成馒头;㈡加酵母菌和成的面,加工成馒头。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②在温暖潮湿环境中和低温干燥环境中,馒头放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组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讨论:①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请你尝试绘制酵母菌形态图。
②比较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2.真菌的生活:①蘑菇、木耳等真菌个体较大,外形很像植物,它们的营养方式与植物一样吗? ②真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什么?你制作孢子印吗?请你课下试一试。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请你举例说明真菌在生活中的应用。
当堂检测:
1.秋天玉米粒不及时晾晒往往会长出“黄毛”,请问这是什么生物( )
A.细菌 B.青霉 C.黄曲霉 D.病毒
2.加入酵母菌和面,可以使蒸出的面包暄软多孔,其原因是( )
A.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 B.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氧气
C.酵母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D.酵母菌能分解淀粉,产生氧气.
3.我们临床用的青霉素来自( )
A.细菌 B.酵母菌 C.青霉 D.曲霉
4.天热了,鲜肉容易变质发臭的是( )
A.腐生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B.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C.酵母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D.病毒繁殖的结果
5.下列各项不属于青霉和曲霉共同点的是( )
A.都是多细胞霉菌 B.都有细胞核
C.都进行腐生生活 D.成熟的孢子都呈青绿色
6.下列生物中,无成形的细胞核的是( )
A.酵母菌 B.海带 C.草履虫 D.大肠杆菌
7.真菌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
A.营养方式不同 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呼吸方式不同 D.是否摄取外界物质
8.夏秋季节,阴雨连绵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在山坡、树林的地表或朽木、粪便上找到生长旺盛的蘑菇,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1]是__________[2]是__________[3]是__________[4]是蘑菇的地下部分叫做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确切的说,蘑菇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__,[5]是从蘑菇褶里散落出来的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
9.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除了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外,还有一个成形的__________和一个大的__________,酵母菌的这个身体是由__________个细胞构成。
10.通过显微镜细菌、真菌、植物细胞结构,填写下表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细菌 真菌 植物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成形细胞核
遗传物质
叶绿体
生物类型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中的作用。
2.形成“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观点。
预习导学:
1.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动植物死亡,动物每天要排出许多粪便。生物圈并未因此而垃堆积如山,这主要归功于生物圈中的一些进行__________生活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在生物圈中扮演着“__________”的角色。它们不仅净化了环境,而且使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得以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3.生物圈中的一些生物圈能够把空气中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气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氮肥,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这样的微生物叫做_________。
合作*探究*交流:
1.促进生物圈的碳循环。
设置疑问: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还有动物每天排出的粪便,植物凋落的叶片,如果这些物质持续存在于地球上将会出现什么情境?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
分析讨论:
我们都知道“小猫种鱼”的故事,小猫春天种鱼,秋天有收获吗?埋在土壤的鱼还有吗?
认真读图2.3-10(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互相依存关系。
2.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
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关于肥料的农谚,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由农谚引导,植物生长需要肥料—无机盐,导出微生物的固氮作用。结合P119图2.3-11讨论:空气中有许多氮气,植物能够直接利用吗?空气中的氮气会不会减少或消失?总结微生物在物圈中氮循环的作用
当堂检测:
1.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整个自然界的作用在于( )
A.制作抗生素 B.制作酱油和醋 C.分解有机物 D.促进物质循环
2.下列微生物不能促进生物圈碳循环的是( )
A.蘑菇 B.枯草杆菌 C.腐生细菌 D.肺炎双球菌
3.下列关于根瘤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属于细菌 B.豆类植物死亡之后照样能生存
C.单细胞生物 D.生活于豆类植物根的内部
4.梨的腐烂是由( )
A.水分过多 B.细菌侵入 C.空气质量差 D.温度过高
5.下列除哪项外,都是腐生细菌分解的植物遗体的产物 ( )
A.叶绿素 B.无机盐 C.水 D.二氧化碳
6.下列微生物中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氮肥的是( )
A.硝化细菌 B.枯草杆菌 C.根瘤菌 D.蘑菇
7.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在生物圈中扮演“清洁工”的角色 B.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C.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 D.以上三项说法都正确
8.据图回答:
(1)兔子、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C__________把它们分解成A__________和B_________。
(2)在光照下,A和B又被植物利用进行__________作用制造__________被植物利用,进一步又被动物利用。
(3)C在其中的作用是_________,它能够进行_________生活。
9.如图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部分图示,请看图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组成植物体和兔、鹿等动物体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_,这个过程除上述意义外,还有
_ 作用。
(2)生物遗体通过图中[ ]__________等,将有机物分解成水,无机盐和 [ ]__________,回归大自然被___________再利用制造___________。由此可见,这些生物对于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请列举与图中[①]营养方式相同的有益细菌___________。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植物的分类
学习目标:
1.说出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掌握生物分类依据。
2.尝试根据一定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预习导学:
1.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生物分类单位中, ________等级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从生物分类等级来看,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点越_________;同纲不同目的生物比同科不同属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要_________。
2.松与桃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______ ,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大到依次是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交流:
1、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依据是什么?
2、在尝试对植物分类前,首先温故知新:
⑴向日葵、玉米种子里的子叶数目一样吗?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是什么植物?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是什么植物?
⑵所有植物都有种子吗?
⑶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⑷植物种子的外面都有果皮包被着吗?
3、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请小组合作,尝试对课本P124的图片中的植物进行分类。
4、动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请小组合作,尝试对课本P124的图片中的动物进行分类,思考并讨论P125的问题,进行交流。
5、生物分类的单位是什么?基本单位是什么?
知识运用:从分类地位上看,比较茄、辣椒和小麦这三种生物,哪两者的共同特征多,哪两者的共同特征少,为什么?
当堂检测:
1.从生物在分类的位置上,可以了解生物间的( )关系。
A.生存环境 B.亲缘 C.外形 D.习性
2.在动物的分类阶层中,( )包括的动物种类最多。
A.纲 B.科 C.界 D.种
3.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
A.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单子叶植物 B.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被子植物
C.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双子叶植物 D.松是裸子植物,竹和梅是蕨类植物
4.蝗虫、梭子蟹、蜈蚣三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和足分节 B.幼体和成体都有蜕皮现象
C.都用气管呼吸 D.头部都有一对触角
5.油松和向日葵的主要差别是( )
A.根、茎、叶是否发达 B.生长期的长短C.种子有无果皮包被D.能否耐干旱和贫瘠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B.同界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C.同门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D.同属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7.绿色开花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根、茎、叶 B.花、叶 C.茎、叶 D.花、果实、种子
8.下列项目中( )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A.生物分类 B.将生物分成不同等级 C.将生物分成动物植物 D.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9.有关分类单位的特征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少 B.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C.同一分类单位中,植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D.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的种类越多
10.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__________归类。
11.分类方法就是根据生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的程度。
12.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__________(多、少),生物的共同特征越__________(多,少)
13.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现在已经能够根据生物在__________水平上的差异
大小对其进行分类,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生物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关系。
14.向阳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部分生物图片(如图),请你按下列分类方法将这些生物分类,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⑴写出A~F中C、F所代表的生物名称。
C ; F 。
⑵在这些生物中,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是 ;无根,具有茎和叶的植物是 。
(填字母代号)
⑶在生物分类学上,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
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请说出这两组
生物之间,谁的共同特征多?
七年级生物学案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预习导学
1.水 简单 微小 单细胞 多细胞 根 茎 叶 低等 2.叶绿素 藻红素 绿色 红色 褐色 浮游动物 某些鱼类 氧气
当堂检测
1.A 2.A 3.A 4.B 5.A 6.(1)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液泡 ④细胞核 ⑤叶绿体、螺旋 ⑥细胞质
(2)[4]叶绿体 (3)绿色 叶绿素
7.不完全正确,海带是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将海带固定在海底的叫根状物,食用部分主要是叶状体,都不是真正的根和叶,海带里含碘,所以能治疗甲状腺肿。
8.鱼缸长期不换水,鱼的排汇物和粪便使得鱼缸中养料增加,藻类植物得以大量繁殖,因此水会变绿。
第2课时
预习导学
1.阴暗潮湿 根 茎 叶 水分 养料 褐 斑状隆起 孢子2.食品 医药 农业
当堂检测
1.C 2.A 3.D 4.D 5.B 6.C
6.不可能,因为卷柏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不会开花结果。
7.答应放在背阴处。因为蕨类植物虽然有根、茎、叶,但它的生殖过程仍然离不开水,所以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处中。
第3课时
预习导学
1.根 茎 叶 输导 2.裸露 裸子 果皮 被子 绿色开花植物3.叶 根 干旱 最高等 适应性 种类
当堂检测
1.D 2.A 3.B 4.B 5.C
6.(1)D 藻 衣藻 (2)根、茎、叶 水(3)种子 果皮 裸露 果皮
第二节
预习导学
1.气态 体内 体外 叶 2.下 蒸腾失水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吸水膨胀 失水缩小 3.土壤中吸收水分 水分 无机盐 根 有效的散热 4.C
当堂检测
1、B 2、D 3、A 4、A 5、(1)上表皮 (2)下表皮 保护 表皮 无色透明 气孔 保卫 半月 保卫 叶绿体 叶脉 支持 输导
(2)深 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数量多而且含有叶绿体也多
6、(1)气孔 (2)多 多于 (3)水分
7、(1)甲,塑料袋应扎在茎的基部,不应该把花盆包扎起来,避免花盆内水分蒸发,影响实验结果 (2)光下,光照越强,植物的蒸腾作用越显著。
(3)塑料袋上有很少的水珠,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第三节 第1课时
预习导学
1.淀粉 进行对照 酒精燃烧 黄白 叶绿素 酒精 淀粉 光 3.氧气 淀粉 氧气
当堂检测
1.D 2.B 3.B 4.B 5.B 6.B 7.C
8.①不变蓝色,无叶绿体,没有产生淀粉
②不变蓝色,没有见光,没有产生淀粉
③变蓝色,既有光又有叶绿体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光、叶绿体
第2课时
预习导学
1.碳酸氢钠溶液 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等量的清水 二氧化碳的浓度 2.叶绿体 光能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 氧气 3.间作套种 合理密植
当堂检测
1.B 2.B 3.D 4.A 5.C 6.B 7.D
8.(1)叶肉细胞、叶绿体 光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2)无机物 有机物 氧气 光 化学
9.主要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
第四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预习导学】
氧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热能 吸收 合成 运输 分裂 生长
【当堂检测】
1、B 2、B 3、A 4、C 5、B 6、D 7、A 8、B
9、(1)防止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 (3)氧气 (4)氧气、二氧化碳
第五节
【预习导学】
有机物 能量转换器 二氧化碳 氧气 碳氧 空气净化器 水分 天然蓄水池 减缓 地下水 固定 保护
【当堂检测】
1、B 2、A 3、D 4、D 5、B
6、(1)有利于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 有利于无机盐的吸收 有利于维持植物体的温度
(2)蒸发 植物的蒸腾作用 (3)涵养水分 调节气候
第2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1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脊柱 脊柱
2、体节 蚯蚓 水蛭 肌肉 刚毛 分节 黏液 体壁
3、外骨骼 支持 体内水分的蒸发 足 触角 头 胸 腹 三 两 外骨骼 保护和支持 体内水分的蒸发 触角 气管 足和翅 气门 10 中胸 后胸 腹部
【当堂检测】
1、C 2、B 3、A 4、D 5、D
6、(1)乙 甲 (2)胸、腹部的气门 气管
7、乙 触角有嗅觉作用 8、分界线不明显了 高度稍有增高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梭 鳞片 鳃 鳍 背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尾部 躯干部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鳃 鳃丝 鳃弓 鳃耙 鳃丝 鲜红 氧气
2、流线 羽毛 翼 薄 轻 中空 气体 龙骨突 胸肌
肺 双重呼吸
3、被毛 保温 体温的恒定 门齿 臼齿 膈 胎生哺乳
【当堂检测】
1、B 2、B 3、C 4、B 5、C 6、A 7、B 8、A
9、(1)信天翁 兔 (2)C (3)外骨骼 (4) 双重呼吸 体表被毛,体温恒定,体腔内有膈,胎生哺乳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
【预习导学】
一、1、骨 骨连结 骨骼肌 骨连结 不活动的连结 半活动的连结
活动的连结 关节 不活动的连结 半活动的连结 活动的连结 关节
2、肌腱 肌腹 白 肌腱 肌腹 结缔 一个或几个 肌腱 相邻
二、1、骨 关节 骨骼肌 受刺激而收缩
2、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肱三头肌 肱二头肌
【当堂检测】
1、B 2、C 3、D 4、D 5、B 6、D 7、C 8、C 9、B 10、C
11、3骨膜 成骨细胞 7骨密质 6骨松质 4骨髓
第三节 动物的行为
【预习导学】
1、先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
2、生来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 后天 学习 经验积累 复杂 先天性行为 不断变化的环境
3、组织 分工 等级 声音 形体姿态 动作 气味
4、动物活动 有益 控制 防范
【当堂检测】
1、B 2、D 3、D 4、D 5、A 6、C 7、A 8、A 9、B
10、(1)学习 (2)遗传物质 (3)学习 先天性
11、(1)学习 生活经验 学习 (2)学习 学习 复杂 适应环境
第四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预习导学】
1、物质循环 绿色植物 消化 吸收 有机物 有机物 二氧化碳 水
异养型
2、种类 数量 相对 种类 数量 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
3、传粉 种子
4、食品 环境
5、生物反应器 遗传基因
6、结构 功能 仿生
【当堂检测】
1、D 2、A 3、D 4、B 5、C 6、D
7、Ad Bc Ce Da Eb
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
【预习导学】
1.电子显微镜、球形、杆形、蝌蚪形
2.细胞结构、蛋白质、遗传物质
3.活细胞、自我复制、侵染细胞、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当堂检测】
1.C 2.C 3.B 4.D 5.B 6.D 7.B
8.绿脓杆菌噬菌体寄生在绿脓杆菌体内,它的大量繁殖会损害绿脓杆菌
第二节 细菌
【预习导学】
1.球状、杆状、螺旋状 2.芽孢
【当堂检测】
1.C 2.A 3.C 4.C 5.D 6.B 7.D
8.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鞭毛、荚膜、成形的细胞核、叶绿体、异养
9. (1)215个 (2)细菌数量增加一定程度,由于受到生长条件的限制,其数限量不在增加.(3)对有害细菌则要破坏其生长条件,如空气、营养物质、温度等。
10.(1)隔离细菌 (2)细菌、对照 (3)巴斯德 (4)能,低温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5)营养物质、水分、温度 (6)保持低温、干燥、隔绝空气
第三节 真菌
【预习导学】
1.单 菌丝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真菌 3.无机物 有机物 腐生 寄生 4.孢子
【当堂检测】
1.C 2.A 3.C 4.A 5.D 6.D 7.A
8.菌盖、菌褶、菌柄、菌丝 吸收水和无机盐、腐生、孢子、繁殖
9.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10.
细菌 真菌 植物
细胞壁 有 有 有
细胞膜 有 有 有
细胞质 有 有 有
成形细胞核 无 有 有
遗传物质 有 有 有
叶绿体 无 无 有
生物类型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第四节 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预习导学】
1、腐生、细菌、真菌 2、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清洁工、碳 3、固氮、固氮微生物
【当堂检测】
一、我会选:1、D 2、D 3、B 4、B 5、A 6、C 7、D
8、(1)细菌、真菌、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2)光合、有机物
(3)分解作用、腐生、寄生
9. (1)光合作用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和相对平衡
(2)[①]腐生细菌、真菌 [②]二氧化碳、绿色植物、有机物
(3)醋酸菌(其他有益菌也可)
第四章 植物的分类
【预习导学】
1、种、 种、多、少 2、松的种子裸露,桃的种子有果皮包被 种、属、科、目、纲、门、界
【当堂检测】
1、B 2、C 3、B 4、A 5、C 6、A 7、D 8、A 9、B
10.物种 11.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12.多、少 13.分子、进化、亲缘14.(1) C.蜈蚣 F.水杉 (2)B D (3)水稻和水杉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有机物)
动
物
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遗体
4
37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