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5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期末复习(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5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期末复习(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12-31 20: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基础训练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2005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晚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措施,提倡晚生
C.近亲结婚其后代必患遗传病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不必要加以控制
B.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口数量不宜过多
C.生物圈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D.生物圈可以承载80亿人,目前没有必要控制人口
3.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是人口自动调控的图解。
(1)由图解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解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解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鼠药、鼠夹等杀死老鼠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结合图解原理解释原因,并提出更为有效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能力提升
4.几百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是生态农业的雏形
C.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D.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人的干预
5.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右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有 条食物链,鱼类与贝类的关
系是 。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
发臭,湖水变绿的原因是 ,
发臭的原因是 。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
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 。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 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的合理措施是 。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发展要求
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基础训练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下列不属于我们需要关注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温室效应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 D.人口增多
2.酸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大,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 )
A.二氧化硫污染 B.火山爆发 C.农药污染 D.二氧化碳污染
3.森林面积锐减可导致的后果有 ( )
A.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B.干旱加剧,洪涝减少
C.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D.耕地增多,粮食丰产
4.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适宜的放牧量控制在乙图的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3)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乙图中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4)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5.下列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药用价值 B.提供工业原料
C.作为基因库 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型的生物
D.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的结果
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
A.人工栽培和养殖 B.就地保护
C.易地保护 D.实施大型的生态工程
9.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放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10.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禁止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C.要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D.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1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12.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的“入侵”使这些地区 (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遗传多样性增加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3.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A.抽干沼泽地的积水,使之变成农田和牧场   
B.每年6、7月在南海实行休渔
C.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 
D.砍伐沿海的红树林,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
能力提升
14.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 )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15.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 。
(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的pH值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值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值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值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应包括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等。“绿色城市”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近年来城市的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在逐年上升,但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奇异,盲目从外地或境外大量引进非本地树种和草种。你认为大量引进非本地树种、草种,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是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 、 、 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垃圾实在是被人们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图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处理的一种方案。
此方案中①、②过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具体做法是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放置)。④、
⑤过程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看,④、
⑤途径优于③途径的原因是 。
第5—6章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分解者
B.高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分解者
C.无论在什么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
D.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就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如鼠、兔等
3.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
A.蓝藻和猪笼草 B.蝗虫和蘑菇 C.蝗虫和草履虫 D.蘑菇和蚯蚓
4.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一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5.右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
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6.在“生产者—①→初级消费者─②→次级消费者─③→三级消费者”图解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的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
7.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出去后,将看到 ( )
  ①植物竞争强度增加 ②植物竞争强度减弱 ③植物种类增加 ④植物种类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遗物中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9.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B.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C.“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能量可循环流动
D.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用“退耕还草”的措施
10.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1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
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①②⑥中碳的循环主要以C02和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12.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 )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
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13.春暖花开,蜜蜂在找到蜜源后,通过跳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该信息属于 (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14.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 (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15.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
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1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诗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17.右图是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随着外界干扰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增大
B.随着外界干扰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稳定性增大
C.流入兔体内的能量至少占绿色植物总能量
的10%
D.流入兔体内的能量包括兔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
18.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
A.生态系统的范围大小 B.生态环境的优劣
C.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的繁简 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目多少
19.下列方法中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2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B.没有分解者的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也越大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
23.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24.完成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成分的概念图。
25.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0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分析回答:
(1)能量流动是从A、B、C、D中的哪个营 养级开始的,为什么?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
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
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为什么? _。
26.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
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
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
(4)若由于某种原因,E种群数量大量
减少,其它各种群数量随即发生的变化
是 。
27.右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j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 (填字母)。
(2)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3)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4)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A
2.C
3.(1)增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  计划生育 
(2)减小环境容纳量是降低种群数目最根本的途径。简单地杀死老鼠并不能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杀死一批老鼠后,种群发展的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下降,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更为有效的办法是结合杀灭老鼠,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 4.C
5.(1)6 捕食、竞争
(2)藻类爆发(大量繁殖)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生成硫化氢等物质
(3)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不挂养组) 5
(4)①④ (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D 2.A 3.C 4.(1)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或营养结构上的生物种类少)
(2)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产量 (3)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 (4)①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 ②发展季节性放牧 ③提倡划区轮牧 5.D 6.C 7.B 8.B 9.C 10.B 11.D 12.A 13.B 14.C 15.(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
(3)爆发的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值上升
(4)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它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②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③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④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
16.(1) 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2) 分解者 除了利用了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次多级利用了垃圾中的物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单元练习
1.A 2.B 3.D 4.C 5.D 6.B 7.B 8.C 9.D 10.B 11.C 12.A 13.C 14.B 15.B 16.A 17.D 18.C 19.B 20.D 21.C 22.D 23.B 24.①能量流动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25.(1)B 因B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2) 5.7% (3)增加 因为生产者(B)的Pg大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R值的和 26.(1)D→F→E→B (2)能量流动 80 (3)A→D是以CO2的形式,E→B是以有机物的形式 (4)B大量减少,F增多 27.(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有机物 b、c、d、e、f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直接 (4)次生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