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9下化学 第6章 溶解现象 全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9下化学 第6章 溶解现象 全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2-08 22:2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的探究,认识溶解现象及溶液的特征。(重点)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记住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温度改变情况。
【活动方案】
活动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观察P3实验
物质 分散到水中能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体系?泥土、食用油分散到水中能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体系吗?
2、填写 表6—2
交流讨论: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3、阅读课本第3-4页
归纳整理:
(1).溶液是物质以 或 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间形成的 、 的混合物。这是判断溶液的依据。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单位体积里 相等;所谓稳定,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物质分散到水中能否形成溶液,主要取决于分散微粒的大小。以固体小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 ,以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 ,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
(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物质 (填一定、不一定)是溶液。溶液的颜色一定是无色的吗? ,比如: 溶液的颜色是 色,溶液一定澄清透明。
活动二、认识乳化现象
①观察食用油在洗洁精中及在水中的分散现象,讨论:食用油分散到 中液滴较小,分散到 中比较稳定, 食用油在洗洁精中分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 ,该混合物 (算、不算)溶液? 为什么?
②总结归纳:有一类物质,它能促使原本互不相溶的两种物质溶在一起,并形成稳定的混合物,这类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乳化及其应用,列举一种常用的乳化剂 ,列举一种乳化液
活动三、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①探究硝酸铵、氯化钠、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了解溶液的温度变化。填写6页表格6-3
②总结归纳:溶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 溶于水时温度升高,而我们学过的 物质遇水也放出大量的热,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物质 溶于水时温度明显降低。
能增大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 、 、
【课堂检测】
1.我们把物质以 或 形式均匀 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2.溶液是指 。请你回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 、 等都属于溶液。
3. 被称为乳化现象。请你回忆:你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 、 等都属于乳化。
4.下列各种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盐水 B.糖水 C.泥水 D.苏打水
5.把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是……………( )
A.面粉 B.高锰酸钾 C.碳酸钙 D.鸡蛋黄
6.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
A.无色 B.透明 C.均一、稳定 D.能导电
7.下列不属于溶液的用途的是…………………………………………………………( )
A.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 B.用熟石灰粉配制成喷涂墙壁的涂料
C.摔伤后涂擦在伤口处的紫药水 D.家庭里用做调味的白醋
8.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 )
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增加水的用量;④溶解时给物质加热⑤减少水的用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9.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
A.用洗洁精洗去碗盆上沾染的油污 B.用洗衣粉清洗就餐时不小心沾染的油渍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染的油墨 D.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的配制
10.下列关于溶液的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溶液的特征是其均一性和稳定性
B.均一性是指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如密度、浓度等都是相同的
C.稳定性是指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D.稳定性是指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11.下列关于溶液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红糖煮的姜汤可以驱寒取暖,医治感冒
B.用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可以清洗伤口并消毒
C.用95%的工业酒精可以配制白酒出售。
D.喝一点食醋可以解酒
12.小明用白糖冲了一杯糖水,使其完全溶解后饮用,但在饮用时发现:开始时觉得糖水很甜,可是越喝觉得味道越淡。因此他得出如下结论:因为糖水违反了溶液均一性这一本质特征,所以糖水不是溶液。请问:小明的结论对吗?你能帮助他解释上述现象吗?
13.我们经常可从电视或电影中看到:小孩发高烧后,父母经常把食盐、冰块和水一起装在一个袋子里,然后覆盖在小孩的额头上,可以缓解其发烧症状。请问:他们这么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分子、离子、分散
2.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糖水、碘酒、生理盐水等
3.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的现象、油污的洗涤、化妆品的配制
4.C 5.B 6.C 7.B 8.D 9.C 10.D 11.C
12.小明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小明觉得糖水不甜,可能是由于白糖还未充分溶解或味觉差异造成的
13.用食盐、冰和水组成的冰冻混合物其最低温度可达-21℃,可起降温解热的作用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活动方案】
活动一、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阅读P8拓展视野:物质溶解于水中时,物质的性质要发生改变: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混合物(比如溶液)的沸点 ,凝固点 。
练习:(1)人们在冬天为了防止汽车的水箱结冰,常常在水箱中加入少量的乙二醇,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
2、观察演示P7活动探究,思考与记录
⑴现象记录:表格3:“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等与水的性质比较”
体系
导电性

食盐水溶液
稀硫酸
稀氢氧化钠溶液
蔗糖水溶液
酒精溶液
⑵实验总结: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 (可能、一定)会发生增强。
⑶原因探究、交流讨论:食盐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食盐溶液中存在着能 的
粒子。而固体食盐不能导电是因为尽管固体食盐中有 但却
因此不能导电。酒精、蔗糖溶液不能导电是因为这些溶液中 。
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在于:
溶液靠 导电而金属靠 导电。
4、总结溶液的三个性质 、 、
【课堂测试】
同学们已经从物理学上知道:水的凝固点是0℃,而沸点是100℃,那你是否有办法让水的凝固点不再是0℃,而沸点也不再是100℃呢?
2.我们的父母经常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用潮湿的手去触摸正在工作的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否则是要触电的。他们是危言耸听吗?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蒸馏水 D.汗水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是………………………………………………………( )
A.汽水 B.纯净水 C.蔗糖水 D.酒精溶液
5.厨房里的下列物质在寒冷的冬天最容易结冰的是……………………………………( )
A.食醋 B.蒸馏水 C.酱油 D.自来水
6.水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
A.均一性和稳定性 B.导电性
C.比纯水的凝固点低 D.比纯水的沸点高
7.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相溶的两种物质混合才能得到溶液
B.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一种形式
C.溶液通常都是无色液体
D.有的溶液是有气味的
8.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
A.食盐固体 碳酸钙固体 高锰酸钾固体
B.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C.汽油 酒精 浓盐酸
D.氢氧化钠固体 氢氧化钙固体 氯化钾固体
9.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把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10.铜、铁、铝等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 ,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食盐溶液等能够导电是因为 。而糖水、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是因为 。
11.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以证明水中溶解了某些物质后导电性会增强,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提供的仪器有开关、导线、灯泡、学生电源、石墨电极,药品任选)
12.你能用几种方法区分下列溶液呢?
(1)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
(2)酱油与食醋
(3)白酒与饮料“雪碧”
13.请你尝试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北美洲的加拿大,低温时间较长,飞机场经常因冰冻而不能正常使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请你为其想一个办法解决该问题。
(2)电解水时,常常在其中加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这是为什么呢?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可以向其中加入食盐等物质
2.某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增加其导电性,手上如有污物溶于水后其导电性增强,从而使人容易触电
3.C 4.A 5.B 6.A 7.C 8.B
9.硝酸铵 氢氧化钠 氯化钠
10.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
11.用所提供的开关、导线、灯泡、学生电源等组成一个回路,然后把石墨电极放入选定的溶液并接入回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12.(1)可用尝味道、测试导电性等(2)尝味道、加入镁条看是否有气泡等(3)闻气味、尝味道、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等
13.(1)可以在冰雪上洒些盐或煤渣等,加速其溶解(2)可以在广口瓶中加入干冰或其他制冷剂,也可在其中加入水并加入硝酸铵等物质(3)因为纯净的水是不能导电的,不能被电解,所以要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以增强导电性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区分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学会配制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活动方案】
活动一、认识溶液的组成
阅读理解:⑴溶质、溶剂的定义 ⑵溶质、可以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请你举例。
2、给溶液命名时,通常把 的名称放在前,把 的名称放在后。如把固体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一种有机物)时,所形成的液体叫做 的 ,其中 是溶质, 是溶剂。
食盐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
3、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关系:溶液质量= + 。
⑴溶质的质量应该是被溶解了的溶质质量而不是指开始时加入的总质量,比如:把8克食盐加入到20克室温时的水里,有0.8克食盐最终不能溶解完,此时溶液质量应
为 克
⑵加入的溶质并不一定是最终形成溶液的溶质。比如,把生石灰放入水中形成的却
是 的水溶液,把碳酸钙放入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却是 ,因此其质量也与加入时的不同。
活动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学生按课文p11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思考:量筒的使用及仰视与俯视引起的后果。溶液配制的大致流程和步骤。)
2、理解:(1)溶液的“浓”或“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2)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也就被确定下来了。
⑶.如果溶质量增大,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 (填增大、减少),溶液会变 (填浓、稀)。
⑷.如果溶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 ,溶液会变 。
⑸.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会 ,溶液会变 。
⑹.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减少,则溶液量会 ,溶液会变 。
⑺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该式有三个量: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知二求一。
3、交流讨论:
⑴对“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最通俗的解释是每100克该溶液中
有溶质 克。
对这句话你还能从几种不同的角度给出解释?
⑵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将其中的一份加入一定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改变?将其中的一份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其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是否改变?(若原溶液中蒸发水,分析各量的变化)
⑷食盐溶液 水 食盐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g 96g ? ?
200g ? 10g ?
150g ? ? 16%
? 100g 35.7g ?
4、要配制50克0.5%的生理盐水,主要步骤有 、 、
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6种)
【课堂检测】
1.溶液是由 和 组成的。其中 叫做溶质,而 叫溶剂。
2.我们常见的溶液都是 溶液,所以 是最常见的溶剂,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都是指 。但如果不是以水为溶剂,则根据该溶液组成物质的状态或多少确定:如组成物质有液态,则液态物质为 ,如组成物质都是液态的,则含量较大的为
,含量较少的为 。
3.医院里常用的碘酒,溶剂是…………………………………………………………( )
A.碘 B.碘酒 C.水 D.酒精
4.溶液中溶质的状态……………………………………………………………………( )
A.只能是固态 B.只能是液态
C.只能是气态 D.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5.给溶液命名时,通常把 的名称放在前,把 的名称放在后。如把固体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一种有机物)时,所形成的液体叫做 的 ,其中 是溶质, 是溶剂。
6.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的名称:
(1)澄清石灰水 (2)氢氧化钠溶液
(3)醋酸铅溶液 (4)硫酸溶液
(5)白酒 (6)盐酸
7.用硫酸铜固体和水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其操作步骤应该是 、 、 。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铜溶液,其操作步骤是 、 、 。
8.填写下列空白:
溶质
碳酸钠

氯化氢气体
溶剂

二硫化碳

溶液名称
医用酒精
白醋
稀硝酸
9.小李在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0g20%的食盐水时,发现最终所得到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20%,试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可能原因。
10.请你想一想:你还了解哪些溶液,把它的相关情况填入下表中。
溶液名称
溶质
溶剂
用途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溶质、溶剂、被溶解的物质、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水、水、水溶液、溶剂、溶剂、溶质
3.D 4.D
5.溶质、溶剂、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白磷、二硫化碳
6.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醋酸铅、硫酸、酒精、氯化氢
7.计算、称量、溶解、计算、量取、稀释
8.酒精、水、碳酸钠溶液、醋酸、水、碘的二硫化碳溶液、盐酸
9.可能是称量时溶质称少了、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等
10.碘酒、碘、酒精、消毒、生理盐水、食盐、水、医疗等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配制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有关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溶液的稀释计算
【活动方案】
活动一、溶液的稀释与配制的计算
1、巩固质量分数计算式并理解其变形式子:溶液质量分数==
2、阅读第13页内容,溶液稀释前后 的质量一定不变。
3、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
4、稀释得到的溶液质量等于 与 质量之和
【例1】把50克98%的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水多少克?
(分析)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液中 质量,而浓溶液中溶质质量= 质量×浓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50克×98%,稀释后溶液中溶质质量=稀溶液质量× =(浓溶液质量+水的质量)×20%=(50克+水的质量)×20%,故得:
涉及溶液体积的计算:
【例2】阅读课本P13例题
【例3】配制100克20%的硝酸钾溶液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计算:需硝酸钾 克,水 克,
(2)称量:用 称取硝酸钾 克,倒入 里。
(3)溶解:用 量取水 毫升,然后倒入盛有硝酸钾的 中,用 搅拌,使硝酸钾 ,这样可以得到100克20%的硝酸钾溶液。
活动二、溶液与化学反应的综合计算:
【例4】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22.2克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46克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质量变为159.4克。求①石灰石中碳酸钙的纯度 ②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堂检测】
1.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有许多种方法,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的计算公式是 。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小,说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越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 、 等方法提高其质量分数;相反,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越 ,这时我们可以采取 、
等方法减小其质量分数。
2.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推断出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只与 和
有关。
3.下列四种蔗糖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15g蔗糖溶于85g水中
B.150g水中溶解蔗糖30g
C.一定量蔗糖溶于80g水即制成100g硝酸钾溶液
D.85g蔗糖溶液中含有15g蔗糖
4.稀释某溶液时,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分数
C.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
5.一定质量的10%的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水后溶液的浓度增加一倍,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
A.10g B.40g
C.20g D.30g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0mL酒精与40mL水混合后,所得到的是质量分数为20%的酒精溶液
100g20%的食盐水与200g20%的食盐水混合后,所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
C.100mL水和50mL90%的浓硫酸混合后,可以得到30%的硫酸溶液
D.10℃时,将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200g加热升温到40℃,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7.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300mL,能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1.10 g/mL)多少毫升?还需加入水多少毫升?
8.现有一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糖水200g,怎样操作才能实现以下目标?
(1)使其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1.5倍。
(2)使其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1/3。
(3)保持溶液的总质量不变,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两倍。
9.某稀盐酸50克与足量大理石完全反应后生成3.3g二氧化碳,求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溶质/溶液×100%、小、加溶质、蒸发溶剂、大、加溶剂、用更稀的溶液稀释
2.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A 4.D 5.C 6.B
7.2704.8、 2152.8
8.(1)加入溶质54.5g或蒸发水66.7g (2)加入水400g
(3)加入60g溶质同时蒸发60g水
9.11.0%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活动方案】
活动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定义。
阅读第17页,体会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即溶解性的概念。溶解性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粗略分为 、 、 、 四个等级。
2、影响物质(固体)溶解性因素的探究。
⑴交流讨论: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你先猜测影响物质(固体)溶解性因素可能有: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其中一个猜想。(交流、发言)
(2)活动探究:P16实验1(对比实验ABC三只试管里 量是相同的即被控制, 不同)
填表:在室温条件下:
溶质
溶剂
溶解性
食盐

蔗糖

熟石灰

结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即与 有关
活动探究:P16实验2 (对比实验AB两只试管里 是相同的即被控制, 不同)
填表:在室温条件下
溶质
溶剂
溶解性
食用油

食用油
汽油
结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二:即与 有关
活动探究:P16实验3(对比实验里 量是相同的即被控制, 量不同)
填表:
?
溶质
溶剂
溶解性
室温
硝酸钾

加热
硝酸钾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 有关。
(3)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主要与 、 和 等因素有关。其中 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 和 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活动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⑴活动与探究(17页):展示一瓶底部仍有少量白色硝酸钾固体的溶液,实验一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大多数物质的溶解量是 (有限、无限)的。实验二说明大多数固体,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溶剂的量增多,溶解量 而溶解性 。实验三说明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 ,此时它的溶解性 。
⑵在一定 ,一定量的_____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 ;还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 。
思考:①一定温度下向饱和蔗糖溶液里加食盐是否还能继续溶解
②判断一定温度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的简单方法是
⑶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是:
( )(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 )( )
【课堂检测】
1.溶解性是指 。物质的溶解性主要与 、 和 等因素有关。其中 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 和 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2.饱和溶液是指 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 的溶液。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 和 。
3.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浓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5.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
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看是否有溶质析出
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看是否有溶质析出
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6.下列各操作中,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对该溶液进行降温 B.对该溶液进行升温
C.继续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 D.向该溶液中加入比其浓的溶液
7.室温下,向200g硝酸钾溶液中假如20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8.已知,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问:5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溶质和溶剂各多少克?此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物质、浓溶液和稀溶液
3.D 4.B 5.C 6.C 7.B
8.120.1g、379.9g、24%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学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活动方案】
活动一、物质的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含义
⑴讨论:怎样比较出食盐和蔗糖哪个在水中的溶解性更强?
⑵阅读18页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控制变量方面与上述讨论结果比较。
⑶理解溶解度含义:①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准确表示,定量反映物质的溶解能力。②溶解度概念要认清四个要素:“三个前提(缺一不可) 、 、 ”条件下的“一个克数”。③从4-6个不同的角度解释: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提示:从4个要素、溶液状态、溶液成分、质量分数等,根据理解可进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 、 ,要增大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通过: A搅拌 B多加水 C升高温度 D继续加入硝酸钾
活动二、
3、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 ,完成课本19页活动与探究 第二题,在书上绘制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4、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根据20页溶解度曲线我们来查一下
⑴硝酸铵在0℃、60℃、100℃下的溶解度度;再比较60℃下哪种物质溶解度最高。注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和其他物质的曲线最大的不同是
⑵根据曲线图完成书上20页观察与思考的5个题目。
⑶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6—8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处于A、B点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试参考表中示
例描述A、B点的变动。
A点的变动
B点的变动
①升高温度
向右平移
②降低温度
③蒸发溶剂
④稀释溶液
(2)将该溶液从状态A改变到状态B有多种途径。试设计并简述一操作最简单、结果
最准确的实验途径。
【课堂检测】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 ,该物质在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 时所溶解溶质的 。它主要随 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变化关系通常可以用 来表示。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如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 。此外,为了方便的表述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不同,常在室温(20℃)时,根据溶解度的数值,可以把物质分为 、 、 、 四个等次。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
A.该物质在该温度时溶解在溶剂中的质量
B.该物质在该温度时溶解在100g溶剂中的质量
C.该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溶解的质量
D.该物质在该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
4.与固体溶解度的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
A.温度 B.溶质与溶剂的质量
C.溶质的种类 D.溶解的种类
5.把25℃时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假设溶剂未应温度升高而蒸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质的质量不变
C.仍然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已经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6.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现把4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则此时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 )
A.31.6g B.140g C.131.6g D.71.6g
7.将80℃饱和硝酸钠溶液300g降温至30℃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质的溶解度 D.溶质的质量分数
8.下列关于溶解度曲线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确定某一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B.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确定该物质在一定溶解度时所对应的温度
C.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确定某温度时该物质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D.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能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9.根据下列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 ℃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a物质饱和,应采取 、 或 等方法;要使c物质饱和,可采取 、 或 等方法。
(4)t3℃时,向100g水中加入a物质80g,所得为不饱和溶液,欲使其变为饱和溶液,还应再加入a物质 g,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在一定温度下、100g、饱和状态、克数、温度、溶解度曲线
2.增加、硝酸钾、影响不大、氯化钠、下降、氢氧化钙、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D 4.B 5.C 6. C 7.C 8.D
9.(1)a﹤b﹤c(2)t2(3)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4)40、54.5%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结晶的概念。
2.学会:使溶质结晶的常用方法(蒸发、降温等)。并会在解决分离、提纯等时加灵活运用。
【活动方案】
三、结晶
交流讨论: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从溶液中取出来?
1、探究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结晶)的方法
活动进程
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的观点
用玻璃棒蘸取浓食盐液,加热
可用 法得蔗糖晶体
在30ml沸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至不再溶解,将上层热的饱和溶液倒入另一只烧杯里,把这只烧杯放入冷水中降温
可用 法得硝酸钾晶体
小结:⑴ 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和 ,其中结晶又分为:
蒸发溶剂法: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从食盐液中分出食盐。
冷却热饱和溶剂法: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硝酸钾。
⑵当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液体通常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讨论:⑴海水晒盐的原理。
⑵硝酸钾晶体中混有少量氯化钠,请你经过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提纯硝酸钾。
探究提纯硝酸钾的方法
活动进程
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与思考
在烧杯里加入10g硝酸钾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其溶解。然后冷却,观察有没有晶体析出。再进行过滤,滤出晶体,氯化钠仍然留在滤液里。
该分离方法称
为 方法,
若氯化钠中有少量的硝酸钾可用 提纯。
(讨论)青海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食盐和纯碱,为什么那里的农民能够冬捞碱夏晒盐?
⑶结合23页图6-20指出①→② ②→③两个变化阶段中溶液里各量的变化情况:
变化阶段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总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溶解度
溶液状态
①→②
②→③
【课堂检测】
1.人们通常把 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主要有 和 法。 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法则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 等。
2.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3.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C.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
D.溶液不达到饱和也能析出晶体
4.要使食盐从饱和食盐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的办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水 D.再加入少量食盐
5.下列各组物质,能够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步骤分离的是……………………( )
A.硝酸钾和食盐 B.面粉和砂糖
C.碳酸钙和氯化钙 D.碳酸钠和硝酸钠
6.右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温度升高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
(2)溶解度大小的顺序符合A=C﹤B的温度是
(3)在t4℃时,在三份每份100g水里分别溶解A、B、C
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都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 物质,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顺序是 。
(4)如欲分离A物质与B物质应用
法进行分离。
7.要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分别得到纯净物,供选择的操作有:A:蒸发结晶B:降温结晶C:趁热过滤D:加水溶解E:加热浓缩;供选择的仪器有:①蒸发皿②量筒③烧杯④表面皿⑤试管⑥漏斗⑦酒精灯⑧玻璃棒⑨滴管⑩烧瓶。试回答: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下同) 。
(2)需选用的仪器是 。
8.在下列叙述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宜分离操作的编号:
A.蒸发结晶法 B.降温结晶法 C.过滤法;
⑴食盐水中混有泥沙,欲从中分离出食盐,应先 再 ;
⑵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用 ;
⑶食盐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应用 ;
⑷欲从含有泥沙的水里得到较纯净的水,应用 。
9.请根据已有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会有白斑;晾干的咸菜表面有一层盐霜。
(2)我国内蒙古地区的某些盐湖中,溶有较多的食盐和纯碱(碳酸钠)。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冬天捞碱(即碳酸钠晶体)、夏天晒盐(食盐晶体)。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溶液中析出晶体、蒸发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硝酸钾
2.B 3.C 4.B 5.C
6.(1)A (2)t2 (3)A、A﹤C﹤B (4)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7.(1)DEBC(2)③⑥⑦⑧
8.⑴ C , A ⑵ B ⑶ A ⑷ C
9.(1)汗水中含有氯化钠,随着水分的蒸发,氯化钠析出,所以看见白斑,咸菜晾干表面有一层盐霜道理与前者相同。(2)碳酸钠(即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到了冬天,有大量碳酸钠晶体析出,可从湖底捞出(即冬天捞碱)。而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即使到了冬天,也不可能大量析出,夏天温度高,有利于水分的蒸发,所以,夏天是晒盐(即利用蒸发水分而使氯化钠析出)的好时机。
第六章 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含义;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其转化关系;
3.理解溶解度的含义;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
4.了解物质的结晶,混合物的分离、过滤、结晶。
【活动方案】
活动一、回顾溶液的组成
1. 了解有关溶液的一些基本概念。要求:A~G题判断对错(用“√”或“×”),H写出方法。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 ( )
B.冰投到水里,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 )
C.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后,植物油是溶质,水是溶剂。 ( )
D.食盐水和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 )
E.1毫升酒精与10毫升水混合可得到11毫升酒精溶液。 ( )
F.乳化剂能促使原本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物质互溶,从而形成溶液。 ( )
G.NaOH固体溶于水时,因水合过程中吸收热量小于扩散过程中放出热量,而溶解放热。 ( )
H.厨房里有体积相同的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较浓的食盐水,请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2. 理解溶液的分类及其转化关系。
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向四个烧杯中加入KNO3,且所加固体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充分溶解(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_____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C溶液比D溶液 (浓或稀)。C溶液与B溶液相比呢?
(3)对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 。
(4)在一定温度下,在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恰好完全溶解,则A中固体______(填“有”或“没有”)完全溶解。
3.(1)下列有关洗涤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洗洁精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酒精能洗去瓷砖上的水锈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有助于洗去衣服上的血渍
(2)现有一杯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加入一定量硝酸钾 B.恒温蒸发部分水
C.升温到60℃ D.加入一定量的水
活动二、了解溶解度及其曲线的应用
1.固体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含义: 。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如右图,用“KNO3、NaCl、Ca(OH)2”填空。
A曲线的物质可能是 ,B曲线的物质可能是 ,
C曲线的物质可能是 。
2.气体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
时的气体体积。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含义: 。
(2)气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由右图可知,气体的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里大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可以溶解的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这一性质。请你解释,为什么一打开汽水瓶盖,会有许多气泡冒出? 。
3.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时,S(甲) S(乙);30℃时,S(甲)
S(乙)(以上两空均填写“>”、“<”或“=”)。
(3)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
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写出一种)
(4)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
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为 ;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_____(选填A、B、C、D)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以上都不变
活动三、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应用
右图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使Z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 (填“升温”或“降温”)。
2.若X的溶液中含有少量的Y物质,欲提纯X可采用的方法是 。若Y的溶液中含有少量的X物质,欲提纯Y可采用的方法是 。
3.t20C时将一定量的X溶液降温至t10C,一定改变的是 ( )
A.溶质质量 B.溶液质量 C.溶质质量分数 D.溶解度
4.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不含结晶水的Y的溶液甲经历如下的变化: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若将甲溶液一次性蒸发20g水,则析出晶体5g。
B.若将丙溶液再蒸发10g水,则析出的晶体质量一定大于5g。
C.乙溶液和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相同。
D.若使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的方法。
参考答案:
活动一、回顾溶液的组成
1.A.× B.× C.× D.√ E.×F.× G.× H.测密度;用嘴尝;测导电;蒸发等。2.(1)AB C D(2)浓 C与B溶液相比,质量分数可能相同,也可能小于B溶液。(3)B (4)没有 3.(1)C (2)D
活动二、了解溶解度及其曲线的应用
1.(1)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NaCl的质量为36g。(2)KNO3 NaCl Ca(OH)2
2.(1)在压强为101kPa和0℃时时,氮气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为0.024体积。(2)减小 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3.(1)3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2)> >(3)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4)80g BC
活动三、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应用
1.升温 2.降温结晶 蒸发溶剂 3.D 4.AD
第6章 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对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是一切溶液的溶剂 B.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C.溶液中可以有一种溶质,也可以有多种溶质
D.一定量的溶剂中,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的质量越大
2.2008年元月,我国南方普降大雪,为确保道路的畅通,有关部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以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是 ………………………………………………………………( )
A.盐水的凝固点较低 B.盐水的沸点较高 C.盐水的凝固点较高 D.盐与雪发生反应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 B.改变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C.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4.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36 g,20℃时把40 g NaCl放人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
A.28.6% B.26.5% C.40% D.无法计算
5.50℃时,NH4C1的溶解度为60 g,50℃时,NH4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 )
A.3:8:5 B.3:5:8 C.8:5:3 D.8:3:2
6.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碘酒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葡萄糖注射液
7.下列物质不能导电的是…………………………………………………………………( )
A.蔗糖溶液 B.食盐溶液 C.稀硫酸 D.金属铜
8.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 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
C.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D.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9.某温度下,将饱和NaC1溶液取出5 mL和.10 mL,分别装入甲、乙两支试管中,然后往两支试管中均加入1 g NaCl固体,充分振荡,则此时甲、乙两支试管里的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之比为 ………………………………………………………………………( )
A.1:2 B.2:l C.1:1 D.无法确定
10.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另一瓶为稀溶液,下列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B.加入一定量的水 C.略降低温度 D.蒸发水分
11.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 ( )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12.下列各因素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 …………………………………………( )
A.溶剂的性质 B.溶质的性质 C.溶剂的量 D.温度
13.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1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右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
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
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 ( )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15.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探究“CuSO4溶液显蓝色与什么离子有关?”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提交的实验方案,其中不需要做的实验是 ………………………………( )
A.观察Na2SO4、K2SO4溶液的颜色 B.观察CuCl2、Cu(NO3)2溶液的颜色
C.向CuSO4溶液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静置后观察溶液颜色
D.加水稀释后观察溶液的颜色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15分)
16.(5分)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盐酸__________;石灰水__________;碳酸饮料_________;食盐水_________;稀硫
酸与硫酸铜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___________.
17.(5分)用“>”、“=”、“<”号填空.
(1)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_________20℃熟石灰的溶解度.
(2)10%的蔗糖溶液100 g,取出50 g,剩下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_10%.
(3)常温下10 g水能溶解NaCl的质量__________10 g汽油能溶解NaCl的质量.
(4)纯水的凝固点________氯化钙溶液凝固点,纯水的沸点______氯化钙溶液的沸点.
18.(2分)某些物质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__________而使溶
液能导电.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_________.(填写微粒符号)
19.(3分)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2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___________;
(2)40℃时,在100 g水中加入80 g甲固体,充分搅拌所
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

(3)50℃时,某溶液所溶解的甲和乙物质都已饱和.把该
溶液冷却到室温,有晶体析出,经检验发现析出的晶体主要是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三、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20.(5分)小丽非常喜欢学习化学,并乐于活用化学知识.
(1)小丽放学一进家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这证实了分子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小丽经常帮妈妈洗碗,她每次都能很容易地把“油乎乎”的菜盘洗干净.请你猜猜
看,她可能在水中加了__________,去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用大粒盐配制盐水,为使大粒盐尽快溶解,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分)下图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生理盐水的全过程:
(1)请找出上图中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至少举出2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
22. (5分)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硫酸使反应容易进行,硫酸本身并不被分解。现用45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硫酸溶液进行电解水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产生lg氢气。计算:
(1)被电解的水的质量。
(2)电解后的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 4.B 5.B 6.A 7.A 8.B 9.C 10.B 11.B 12.C 13.C 14.B 15.D
二、填空题
16.HCl、Ca(OH)2、H2CO3 NaCI FeSO4
17.(1)< (2)= (3)> (4)> <
18.离子 Na+、Cl一、H2O
19.(1)小 (2)150 g (3)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明显的降低
三、探究题
20.(1)运动 (2) 洗涤剂乳化油污 (3) 将盐粒研碎搅拌 升高水温
21.(1)①广口瓶塞放反了(或瓶塞放反了)②砝码和药物放反了③温度计用来搅拌
(2)计算错误:①水算多了;②氯化钠算少了;称量景化钠时操作错误如:③天平读数有误;④氯化钠和砝码放反了;⑤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⑥天平未调零等.用量筒量取水时错误如:⑦水量多了(或再水读数时仰视);⑧氯化钠中混有杂质;⑨烧杯中有水.(其它答案只要合理皆可)
四、计算题
22.(5分)
解:设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x
2H20通电2H2↑+02↑ 1分
36 4
x lg
36/x=4/1g 1分
(1)x=9g 1分
(2)电解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g×8%/(45g-9g)l00%=10% 1分
答:被电解的水的质量是9g,电解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l0%。
设、答完整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