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1)(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1)(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1-12 13: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生物第四 五章单元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2009-12-8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用样方法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 )
A.样方的大小 B.随机取样 C.五点取样 D.等距取样
2.某同学在一块菜地上取样调查菜粉蝶幼虫的种群密度,经查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是20、16、18、2、8(单位:只︱平方千米,以下同)。该菜粉蝶幼虫的种群密度是( )
A.64 B.20左右 C.16 D.13左右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
A.5.2×104 B.3.25×105 C.5.2×103 D.3.25×104
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
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
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5.下图表示寄生关系的能量流动模型的是( )
6.草本植物在土壤阶段出现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以后 B.灌木阶段以后 C.苔藓阶段以后 D.森林阶段以后
7.有一种紫腹巨蚊,当它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专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主。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
A.竞争、捕食 B.捕食、竞争 C.都是捕食 D.捕食、寄生
8.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岁) 甲(百万) 乙(百万)
≥70 1.9 17.8
60~69 2.7 15.4
50~59 3.8 21.6
40~49 6.5 38.4
30~39 9.7 39.6
20~29 13.8 36.2
10~19 17.4 37.6
0~9 29.7 30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9.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1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1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演替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12.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专性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13.下列情形中,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
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 B.两个群体亲缘关系密切
C.两个群体的食性、生存环境相似,彼此重复 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
14.为除去对农作物有害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两个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蜘蛛引入前,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
B.在A期间后期,蜘蛛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D.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15.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 )
A.只有物质循环过程 B.只有能量利用过程
C.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利用过程 D.无法确定
16.表示一个生态系统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的是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D.能量在各级营养级中逐渐递减
17.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 )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B.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时候,是逐级递减的
18.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9.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a→b→c 中,a肯定比b具有( )
A.更大的个体体积 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更多的个体数
20.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
21.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 )
A.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2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2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A→B→C→E、捕食和竞争 B.A→B→E、竞争和捕食
C.A→D、竞争 D.A→E→C、捕食和竞争
24.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含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25.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1+C2+C3 D.C3=B2(80%~90%)
26.下列哪个食物链(网)中鹰的个体数量最多( )
A.草→昆虫→青蛙→蛇→鹰 B.草→昆虫→田螺→食虫鸟→鹰
C. D.
27.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28.如图食物网中有三种生物分别为A、B、C,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从A处获得能量,一定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B
A、A → B的传递效率为20%,A → C的传递效率为20%
B、A → B的传递效率为10%,A → C的传递效率为10% A
C、A → B的传递效率为20%,A → C的传递效率为10%
D、A → B的传递效率为10%,A → C的传递效率为20% C
29.在群落演替中,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多 B.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多
C.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取代 D.灌木被草本植物取代
30.生产者通过初级生产过程固定的太阳能,除哪部分外均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与转化( )
A.作为能源物质生产者自身利用的部分
B.作为营养物质被植食性动物摄食的部分
C.作为凋落物成为穴居动物和分解者营养源的部分
D.以有机物的形式暂存于自养生物体内的部分
二、简答题
31.(7分)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
有 _ 和 _,其中 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算_ _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_。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_。
32.(6分)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
群数量变化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 替变化,S1种群数
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丙图所示,请在丙图中画出S2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 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
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点时,
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②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_______
33.(6分)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E和D→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
(3)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
(4)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5)上图可知,减缓二氧化碳增多的关键的措施是:第一 ;
第二 。
34.某温带草原里有鸟、昆虫、猫头鹰、蟾蜍和蛇等6种动物,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①猫头鹰可以捕食蛇、鼠、鸟;②昆虫、鸟及鼠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 ③蟾蜍和鸟都能吃昆虫;④蛇能吃蟾蜍和鼠。请回答:
(1)画出该生态系统简图,以表示食物网中各生物间的关系。
(2)此生态系统有        条食物链。
(3)占有2个或2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         。
(4)若能量转化效率为15%,那么流入猫头鹰体内能量最少的那条食物链是      。
(5)既是该系统的主要成分,又含有最多能量的生物是              。
高二生物第四五章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5BDBDB 6-10CCBAD 11-15CBCBC
16-20BACBA 21-25CABDD 26-30CCADC
31.(7分)
(1)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2)大 (3)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 (4)10m 约14株/m2
32.(6分)(1)①竞争 ②如图所示
(2)①B;D ②(2分)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容纳 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产的最大捕捞量,具体到多少开始捕捞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33.(6分)(1)E→F→D→B
(2)A→E是以CO2形式,D→B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
(3)80
(4)产生温室效应(CO2增多)
(5)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利用
34.(1)
猫头鹰



鸟 蟾蜍
↑ 鼠
昆虫
植物
(2)5
(3)鸟、蛇、猫头鹰
(4)植物→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5)植物
www.
A B
A B
A B
C
A
B
A B
A B
A B C D

小鸟
田鼠




田鼠
昆虫
食虫鸟



A
F
E
D
C
B